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历史民族史志彝族史要

彝族史要

彝族史要

定 价:¥79.00

作 者: 易谋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丛编项: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历史考古研究系列
标 签: 中国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802303959 出版时间: 2007-02-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617 字数:  

内容简介

  国家资助的中华社会科学基金重点研究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易谋远著《彝族史要》专著,全书约60余万字。该书内容分为十三章:第一章《彝族地理》;第二章《云贵川西高原的石器时代文化与传说中的彝族原始社会》;第三章《彝族的起源》;第四章《彝族文明时代的起源》;第五章《武洛撮(疑即蚕丛)时代大分支中的武焚系彝族先民》;第六章《笃慕(疑即杜宇)和他建立的奴隶制蜀国》;第七章《“彝族六祖”各支系向西南各地的迁徙和发展》;第八章《“神守一鬼主”制》;第九章《彝族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第十章《凉山彝族奴隶制的延续》;第十一章《家支(宗族)制度》;第十二章《原始宗教和毕摩》;第十三章《传统历法》。该书异于前人的新解主要有9条:①彝族起源的主源是以黄帝为始祖的早期蜀人,彝族多元起源的又一源是以母族昆夷而祖古东夷族;②彝族的族称统称“尼”,是古“夷”字,即古东夷族的“夷”,通“彝”,成为今称;③ 彝族进人文明时代的民族始祖武洛撮,疑即蜀王蚕丛;④春秋中期蜀洪荒后彝族的民族再生始祖笃慕,疑即蜀帝杜宇;⑤彝族的历数之祖额速,疑即颛顼;⑥彝史上的“鬼主”应释为“神守”、“鬼国”应释为“神守之国”; ⑦“家支”是“宗族”;⑧凉山彝族“曲诺”等级中的绝大多数人(约占凉山彝族总人口的50%)的阶级属性为“奴隶主占有民”;⑨彝族的传统历法是几近“颛顼历”的阴阳合历。

作者简介

暂缺《彝族史要》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彝族地理
第一节 彝族地区人文地理
一 彝族地区历史地理
二 彝族地区人口地理
三 彝族地区文化地理
附:彝、汉语文音、义相同或相近字(词)表
第二节 彝族地区自然地理
一 彝族地区自然环境特征
二 彝族地区自然资源
第二章 云贵川西高原的石器时代文化与传说中的彝族原始社会
第一节 云贵川西高原的石器时代文化
一 旧石器时代文化
二 新石器时代文化
第二节 “亚美人类和中华民族源于元谋猿人后裔彝族说”于史无证
一 说法的提出
二 关于“亚美人类和中华民族源于元谋猿人后裔彝族说”的讨论
三 “亚美人类源于元谋猿人说”为时尚早
四 “中华民族源于元谋猿人后裔彝族说”与史实不合
五 “现代彝族源于‘西戎’或‘羌戎’说”难以成立
第三节 传说中的彝族原始社会
一 有关远古时代的“血缘婚”传说
二 有关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传说
三 有关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传说
四 有关原始父系氏族公社建立的传说
第四节 彝族原始社会的遗迹
一 图腾崇拜遗迹
二 原始文化遗迹
三 保留原始共产制残余的地区
四 原始共产制的遗风
第三章 彝族的起源
第一节 炎帝、黄帝、蚩尤是彝族的祖先
一 对彝族起源诸说的不同意见
二 黄帝的族属不是羌戎
三 黄帝——中国北方古戎狄各部和中原各部之祖
四 彝族起源的主源是以黄帝为始祖的“早期蜀人”
第二节 彝族以母族昆夷而祖古东夷族
一 三苗与古东夷族的西迁
二 昆夷是彝族多源起源中的一源
三 彝族是以母族昆夷而祖古东夷族试析
第三节 彝族氏族、部落与黄帝、东夷族系的关联
一 “哎哺”应是蜀山氏后裔的氏族称号
二 “尼能”是彝族先民昆夷的部落称号
第四节 彝族与黄帝族系和古东夷族系的后裔昆夷在文化上有诸多共通性
一 幼子承嗣宗法系
二 父子联名制
三 风俗习惯
第四章 彝族文明时代的起源
第一节 彝籍对蒙昧、野蛮、文明时代的传述
一 猴子变成人(独眼人)
二 独眼人变直眼人
三 横眼人时代
第二节 彝族文明时代起源的地域和生产力条件
一 彝族文明时代起源的地域是成都平原
二 彝族文明时代起源的生产力条件
第三节 彝族文明时代诞生的标志
一 阶级的产生
二 国家的出现和民族的形成
第五章 武洛撮(疑即蚕丛)时代大分支中的武系彝族先民
第一节 武系部落群与、濮人
一 秦代前后的西南诸族
二 武系部落群的分化、融合
三 武系部落群与“侯国”的关联
第二节 武系部落群与夜郎
一 武系部落群与夜郎称谓
二 武系部落群与狭义的夜郎
三 武系部落群不等于广义的夜郎
四 武系部落群与秦代的“诸此国”
五 夜郎族属
第三节 武系部落群与“武米制”
一 什么叫“武米制”?
二 支嘎阿鲁——九隆
三 支嘎阿鲁——九隆神话的影响
四 南诏主要之统治民族的族属为彝族
第六章 笃慕(疑即杜宇)和他建立的奴隶制蜀国
第一节 疑“笃慕”即“杜宇”
一 笃慕的彝、汉译名
二 疑“笃慕”即“杜宇”试证
第二节 笃慕(疑即杜宇)的族属
一 疑笃慕即杜宇的族属为昆夷
二 笃慕即杜宇的族属为“氐羌说”质疑
第三节 杜宇的失国和笃慕迁居云南洛尼山及其活动
一 杜宇的失国
二 笃慕迁居云南洛尼山
三 笃慕迁居洛尼山后的活动
第七章 “彝族六祖”各支系向西南各地的迁徙和发展
第一节 武、乍二支系的迁徙和发展
一 武支系的迁徙和发展
二 乍支系的迁徙和发展
第二节 糯、恒二支系向滇、黔、川的迁徙和发展
一 糯、恒二支系的世系
二 糯支系的迁徙和发展
三 恒支系的迁徙和发展
四 糯、恒两支系在凉山的迁徙和发展
第三节 布、默二支系向滇、黔的迁徙和发展
一 布支系的迁徙和发展
二 默支系的迁徙和发展
第八章 “神守—鬼主”制
第一节 从原始社会的“巫”到阶级社会的“神守之国”和“社稷守之国”
一 属于炎帝族系文化的“神守—鬼主”
二 黄帝系的夏、周王朝均为社稷守之国
三 神守之国源于与夏同时的申、吕
四 神守和社稷守之分
五 申、吕,后均灭于楚
第二节 开明氏之蜀国是彝族史上始建的神守之国
一 鳖灵的族属
二 荆人鳖灵加入黄帝系的杜宇部
三 鳖灵是神守之官
四 开明氏之蜀的后裔——叟人
第三节 庄王滇与彝族先民氏雄霸南中
一 庄王滇与南中大姓、夷帅
二 彝族先民氏雄霸南中四百年
三 氏先世源于炎帝一系的楚贵族
第四节 “神守—鬼主”制在彝族先民地区的广泛建立
一 彝族先民氏的首领号“鬼主”
二 彝族先民“东乌蛮”的首领号“鬼主”
三 彝族先民柯昆明的首领号“鬼主”
四 彝族先民滇西乌蛮的首领号“鬼主”
五 应释“鬼主”为“神守”、“鬼国”为“神守之国”
第九章 彝族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一节 从哎哺、尼能为标志的原始社会过渡到
以米、祖、神守为特征的奴隶社会
一 以哎哺、尼能为标志的原始社会
二 以米、祖、神守为特征的奴隶社会
第二节 唐宋以后,彝族奴隶社会发展出现了不平衡性
一 彝汉等各族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结,促使唐宋以后
彝族社会发展出现了不平衡性
二 宋代大部分彝区已形成封建领主制
第三节 从元代至年以前,彝区封建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不平衡性
一 封建领主制或其残余地区
二 地主经济初步发展的地区
三 地主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第十章 凉山彝族奴隶制的延续
第一节 “兹”和“兹”管理下的家庭公社共同体土地公有制
一 兹莫起源于家庭公社质疑
二 彝族家庭公社的首领是兹而不是兹莫
第二节 明代中叶前凉山彝族神守(兹莫)奴隶主土地所有制形态
一 凉山彝族的来源
二 神守统治下土地所有制形态的内容和本质
三 神守(兹莫)的剥削形态
第三节 凉山彝族奴隶制时代的等级、阶级和阶层结构
一 仁智互见的说法
二 原始父系氏族时期的职能阶梯机构
三 明代中叶以前,神守(兹莫)统治时期的等级、阶级和阶层结构
四 明代中叶以后到年以前,黑彝(兹莫、诺合)统治时期的
等级、阶级和阶层结构
第四节 “曲诺”等级的阶级属性
一 民主改革前曲诺的阶级属性
二 对曲诺身份诸说的商讨
第五节 凉山彝族奴隶制不是“氏族奴隶制”
一 “氏族奴隶制”是“社会发展形态的新见解”质疑
二 什么是“氏族奴隶制”?
三 判断民主改革前凉山彝族社会性质的标准是什么?
第十一章 “家支”(宗族)制度
第一节 “家支”是“宗族”
一 共同的祖先
二 有特定的祭祀
三 具有共同供奉祖先神灵的场所
四 具有共同的特殊称号
五 具有共同的“宗族渊源学”
六 宗族外婚
七 宗族各有自己的宗族长和头人
八 公共墓地
九 同宗共财
十 收养异族人为宗族成员
第二节 宗族制度的特性和社会功能
一 宗族制度的特性
二 宗族制度的社会功能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宗族观念的残存形态与彝族繁荣进步的关系
一 宗族是一个历史范畴
二 宗族观念存在的长期性
三 宗族观念是构成宗族制度的一个要素
四 对宗族观念中的血缘群体意识,应持历史的态度
恰当地评价其积极作用
五 宗族血缘群体意识的主导方面已成为当前彝族繁荣进步的思想障碍
第四节 对“家支”概念诸说的商讨
一 关于“血缘家族集团说”
二 关于“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家族联合体说”
三 关于“家支就是氏族说”
第十二章 原始宗教和毕摩
第一节 原始宗教
一 “自然宗教”不等于“原始宗教”
二 彝族原始宗教的概念与内容
三 祖先崇拜的性质与特点
第二节 “毕摩”的起源及其地位、作用和性质
一 毕摩源于彝族母系氏族时代的祭司
二 毕摩在原始氏族社会历史阶段的作用
三 毕摩在阶级社会中是一个社会阶层
四 属于基本阶级内部的社会阶层的毕摩
五 属于基本阶级以外的社会阶层的毕摩
六 毕摩的性质
第十三章 传统历法
第一节 五种不同说法
一 认为彝族传统历法是十月太阳历
二 认为彝族传统历法是一年四季十二月的阴阳合历
三 对十月太阳历有关问题的异议
四 认为十月历曾在彝族历史上存在过
五 尚待深入研究和展开讨论的问题
第二节 借彝族十月太阳历揭开了中国文明源头之“谜”质疑
一 借彝族十月历揭开了中国文明源头之“谜”说的提出
二 持论的两条依据均有可商处
三 两个方面的推断都无实证
第三节 中国和彝族的历数之祖都是颛顼
一 历数起于颛顼而不是源出“虎伏羲”
二 彝族历数之祖是额速而非“虎伏羲”
三 疑额速即颛顼
第四节 彝历是几近“颛顼历”的阴阳合历
一 不能说彝族传统历法就是“颛顼历”
二 为什么说彝历几近“颛顼历”
第五节 彝族的年节
一 根据彝族历法而安排的年节
二 与彝族历法安排的年节已脱离了关系的“过年日”
第六节 几近“颛顼历”的彝历是彝族的传统历法
一 彝族先民的物候历和观象授时的星象历
二 彝族几近“颛顼历”的制定历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