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历史民族史志中国历代民族史(八卷本)

中国历代民族史(八卷本)

中国历代民族史(八卷本)

定 价:¥480.00

作 者: 罗贤佑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丛编项: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历史考古研究系列
标 签: 中国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802304246 出版时间: 2007-05-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3008 字数:  

内容简介

  《中国历代民族史(8卷本)》以科学史观,对魏晋南北朝时期诸族之源流、分布、迁徙以及政治演变、社会制度、经济生活、文化艺术、风俗习惯、与他族交往和融合、在创造中华文明中的贡献等方面进行精辟论述。作者摆脱归史的巢臼,一反“五胡乱华”、“民族间大混战”、“汉族惨遭杀戮”、“历史大倒退”等陈词。雄辩地论证了此时期众多民族大迁徙、大融合为“大唐盛世”、汉族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是中华民族演进史上错综曲折而又光辉灿烂的重要篇章。《中国历代民族史(8卷本)》视野独特,笔触简洁,资料丰富,读后使您对我国多民族发展的历史,有一个比较完整清晰的了解和认识。

作者简介

暂缺《中国历代民族史(八卷本)》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先秦民族史目录
第一章石器时代我国境内的人类活动和各种考古文化的分布/1
第一节旧石器时代我国境内的人类活动/1
第二节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与居民/9
一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文化/10
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27
三我国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41
四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民族/47
第二章我国传说时代的社会制度和民族关系/56
第一节关于我国的古代传说/56
第二节原始时代传说所反映的社会状况/59
一三皇时期的社会状况/59
二五帝时期的社会状况/66
第三节传说时代的民族和民族关系/92
一传说人物的族属问题/92
二各民族集团之间的关系/96
第三章夏朝的建立发展及其社会制度与民族/101
第一节夏族的起源和建国/101
一夏的起源/101
二夏族的建国和发展/104
三少康中兴和桀之亡国/109
四夏国的辖区/112
第二节对夏朝社会几个问题的探讨/118
一社会生产和土地制度/119
二政治制度/124
三婚丧和宗教信仰/127
四夏是否存在文字/130
第三节夏时的民族和民族关系/133
一夏民族的形成/133
二夏朝的民族关系/137
第四章商朝的社会与民族/144
第一节商人及其建国/144
一商人的起源/144
二商朝的建立和发展/151
第二节商朝社会的几个方面/159
一生产和交换/160
二政治和社会组织/164
三居住和服饰/168
四婚姻丧葬/170
五甲骨文/174
六宗教信仰/176
第三节商代的民族和民族关系/181
一夏族或华夏族的发展/181
二商代其他民族及其与商朝的关系/185
第五章周代民族及其族际关系/200
第一节周人的起源和发展/200
一周人是夏族的一支/200
二周人的兴起/205
三武王克商、周公东征和周初分封/207
四西周之兴衰和平王东迁/211
第二节春秋战国政治形势的演变/215
一春秋时诸侯霸权政治的演变/215
二战国时期政治形势的发展/235
第三节周代的民族和民族关系/244
一五大民族集团/244
二周朝的民族观和民族政策/251
三东夷及其与周朝的关系/254
四南蛮民族集团及其和周朝的关系/260
五北狄及其与周朝的关系/278
六西戎及其与诸夏的关系/292
再版后记/297
秦汉民族史目录
第一章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汉族人们共同体的发展/1
一“诸夏”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建立与发展/1
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8
三夏族改称汉族和其人们共同体的发展/12
第二章匈奴民族及其在秦汉时期的历史兴衰/26
一匈奴的起源和国家的建立/26
二匈奴的社会制度/38
三匈奴民族的历史兴衰/64
第三章西域诸族/110
一西域诸国的民族构成及其社会/111
二秦汉王朝与西域诸民族/128
第四章东北诸族/156
一朝鲜、夫余、高句丽、沃沮、等族国/156
二乌桓、鲜卑和挹娄/173
第五章氐羌族系/196
一氐羌的历史渊源/196
二羌族的社会及其在秦汉时期的历史发展/198
三氐族及其在汉朝统治下的历史发展/234
第六章百越族系/240
一百越的历史演变/240
二百越族系的社会和习俗/250
三秦汉时期百越的历史情况/265
第七章巴郡、南郡、武陵诸郡蛮和西南夷/293
一巴郡、南郡、武陵诸郡蛮/293
二西南夷/311
再版后记/343
魏晋南北朝民族史目录
第一章乌桓与东部鲜卑的内迁及其发展/1
一乌桓内迁及演变/1
二鲜卑的迁徙及社会状况/17
三东部鲜卑崛起和慕容氏诸燕的兴衰/28
四段部和宇文部的兴衰/38
第二章拓跋鲜卑的兴起与建国/44
一拓跋鲜卑的起源及其迁徙/44
二代国兴亡与北魏建立/47
三道武帝、孝文帝等改革及拓跋鲜卑的社会变化/52
四北魏末年各族起义和东西魏、北齐北周的更替/65
第三章西部鲜卑秃发、乞伏及吐谷浑之兴衰/73
一河西秃发鲜卑的兴起及其建国/73
二陇西乞伏鲜卑的兴起及其建国/80
三吐谷浑的兴起和建国/87
四吐谷浑的社会和文化习俗/95
第四章匈奴屠各、铁弗及其建国/100
一魏晋时期匈奴的内迁及其社会结构变化/100
二匈奴屠各刘氏所建汉赵政权的兴衰/107
三匈奴汉赵国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和文化/120
四铁弗匈奴及其大夏国的兴衰/125
第五章羯胡、卢水胡、稽胡的兴衰/136
一羯胡渊源及其社会状况/136
二石氏所建后赵的兴衰/142
三卢水胡及其北凉的兴衰/153
四稽胡族属及其兴衰/166
第六章氐羌的兴起和建国/172
一氐族的分布迁徙及其社会状况/172
二前秦兴衰与氐族的进一步汉化/180
三后凉、仇池诸政权的兴衰/187
四羌族的兴起及其建国/190
五南北朝时期的羌人/200
六羌人的社会经济和风俗习惯/207
第七章东北诸族的发展和变化/214
一夫余兴衰及其与中原地区的关系/214
二高句丽的兴衰/218
三挹娄—勿吉及其与周邻诸族之关系/225
四契丹、库莫奚、室韦、豆莫娄、地豆于、乌洛侯等的兴起及其与中原之关系/230
第八章柔然与敕勒之兴衰/238
一柔然的兴起和建国/238
二柔然的衰亡/243
三柔然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生活习俗/248
四敕勒的起源分布及翟魏政权之兴衰/253
五南北朝时期敕勒的发展及其所建高车国/259
六内迁之敕勒/269
第九章西域诸族的变化和发展/276
一天山南北的游牧民族/277
二天山以南及东部之城郭诸国/280
三西域诸族与中原地区的联系/294
第十章东南诸族之演变/301
一山越的渊源、分布及社会状况/301
二孙吴对山越的镇抚及山越之反抗/305
三山夷状况及孙吴对夷洲的经营/311
第十一章中南诸族的发展和变化/317
一荆、雍州蛮及豫州蛮、莫徭蛮/318
二僚俚等族的渊源及变化/324
三东晋南北朝对蛮俚僚之统治及各族的反抗/335
第十二章西南诸族的演变和发展/348
一西南诸族的演变及南中大姓的崛起/348
二南中大姓、夷帅的联合反蜀及诸葛亮南征/352
三人成汉政权的兴亡及与西南诸族的关系/359
四爨氏的兴起及对爨地的治理/366
第十三章民族大融合及汉族的发展/372
一北方民族的迁徙和融合/372
二大批汉族移居江左及南方民族的融合/379
三民族大融合对汉族发展的影响/386
再版后记/397

隋唐民族史目录
第一章突厥/1
第一节突厥的起源和兴起/1
一突厥族的起源/l
二突厥族的兴起/4
三突厥汗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概况/8
四佗钵可汗的统治/14
五沙钵略可汗的反隋斗争/16
六突厥分裂为东西两汗国/19
第二节东突厥汗国/20
一沙钵略可汗降隋/20
二隋朝扶植启民可汗/24
三隋末唐初东突厥重新强盛/29
四铁勒起义和唐灭东突厥汗国/36
第三节西突厥汗国/44
一西突厥概况/44
二泥撅处罗可汗归隋/46
三西突厥兴盛时期/49
四西突厥汗国的内乱与分裂/52
五唐朝平定贺鲁之乱/55
六唐朝在西突厥境内设羁縻府州/59
七突骑施/60
第四节后突厥汗国/64
一骨咄禄重建突厥汗国/64
二默啜对唐朝时降时叛/67
三后突厥汗国的衰亡/71
第二章吐谷浑/76
第一节隋唐时期的吐谷浑政权/76
一隋代吐谷浑政权/76
二唐代吐谷浑政权/82
第二节吐谷浑政权灭亡后的吐谷浑部/91
一吐蕃统治下的吐谷浑/91
二唐朝统治下的吐谷浑/94
第三章回纥/97
第一节回纥早期历史/97
一回纥起源/97
二唐代以前的回纥/98
第二节回纥的兴起/100
一唐朝在回纥部设瀚海都督府/100
二回纥汗国的建立/102
三回纥助唐平安史之乱/103
第三节回纥汗国后期历史/107
一合骨咄禄毗伽可汗坚持与唐友好/107
二回纥王至易姓/110
三回纥汗国的灭亡/112
第四节九姓回纥诸部及薛延陀、黠戛斯等/117
一九姓回纥诸部/117
二回纥其他属部/122
三薛延陀/124
四黠戛斯/126
第四章东北诸族/129
第一节靺鞨/129
一黑水靺鞨/129
二粟末靺鞨与渤海国/13l
第二节高丽、室韦、奚/136
一高丽/136
二室韦/141
三奚/146
第五章隋唐时期南方和西南地区诸族/150
第一节隋唐时期长沙、武陵等郡诸族/150
一隋唐时期的莫徭/151
二隋唐时期武陵五溪地区诸族/156
第二节隋唐时期岭南诸族/159
一岭南俚僚的分布及其生活习俗/159
二隋唐岭南俚僚大姓豪酋/163
三隋唐对岭南俚僚的治理/167
四隋唐时期岭南俚僚的经济与文化/177
五西原黄洞蛮的反唐斗争/182
第三节隋唐东南地区的蛮僚及流求人/184
一隋唐时期散居闽、粤、赣交界的蛮僚/184
二隋代的流求人/186
第四节隋唐时期西南地区诸族/188
一牂牁地区诸蛮/188
二南平僚及剑南诸僚/192
三隋唐时期南中诸族/193
第六章南诏国/206
第一节南诏的崛起及唐王朝支持南诏统一洱海地区/207
一南诏的崛起/207
二唐王朝支持南诏统一洱海地区/210
第二节南诏兼并爨地及联合吐蕃反唐/218
一南诏向东扩张兼并爨地/219
二南诏与唐矛盾激化及联合吐蕃反唐/221
第三节南诏趁唐安史之乱扩大辖区及弃蕃归唐/226
一南诏趁唐安史之乱拓疆/226
二南诏弃蕃归唐/229
第四节南诏的行政机构与兵制/238
一南诏王位制度/238
二南诏职官设置及职能/240
三南诏的军事制度/245
第五节南诏的社会经济/249
一南诏的农牧业/249
二南诏的手工业/254
三南诏的商业和对外贸易/260
四南诏社会的生产关系/262
第六节南诏的文化艺术与宗教信仰/265
一唐文化对南诏文化的影响/265
二南诏文学/267
三南诏的音乐舞蹈与绘画、雕塑艺术/269
四南诏的宗教信仰/270
第七节南诏后期对外侵略及其灭亡/273
一南诏后期不断发动对外侵略/273
二南诏的衰亡/278
第七章吐蕃/280
第一节吐蕃的崛起和初唐时的唐蕃关系/280
一吐蕃的崛起/280
二吐蕃王朝的建立及其与周边的关系/286
三吐蕃王朝初期对外关系的发展和唐蕃甥舅关系的建立/293
第二节吐蕃王朝的发展/299
一松赞干布统治时期的结束和噶尔家族专政/299
二墀德祖赞亲政和唐蕃第二次联姻/311
三墀松德赞时期的施政措施和唐蕃关系的曲折发展/324
第三节吐蕃王朝的衰颓与解体/340
一吐蕃王朝的衰颓/340
二吐蕃王朝的解体和奴隶庶民起义/351
第四节吐蕃王朝的经济与宗教文化/360
一吐蕃王朝的经济/360
二吐蕃王朝的宗教与文化/367
后记/381
再版后记/382
宋辽金时期民族史目录
第一章契丹族/1
第一节契丹族的兴起/1
一历史渊源/1
二早期活动/4
第二节契丹国的建立和发展/9
一阿保机建契丹国/9
二契丹国的巩固和发展/12
三契丹的社会制度/16
第三节契丹的经济和文化/24
一社会经济/24
二文化科学/30
三风俗习惯/37
第四节契丹与周围诸族的关系/41
一与五代各朝的关系/41
二与北宋的关系/43
三与党项族的关系/44
四与回鹘等族的关系/46
第五节契丹国的灭亡/47
一契丹贵族的没落/47
二契丹国的衰亡/48
三耶律大石与哈剌契丹/50
四辽亡后的契丹遗民/55
第二章女真族/58
第一节女真族的族源与分布/58
一族称与族源/58
二辽代女真诸部分布/62
第二节女真族与大金国/68
一女真族的兴起/68
二金王朝的建立与盛衰/72
第三节猛安谋克制度/78
一猛安谋克制度的形成、含义与内容/78
二猛安谋克的发展变化与迁徙/81
三猛安谋克的衰落/86
第四节奴隶制的兴衰与封建制的确立/88
一勃极烈制度的建立与废除/88
二汉官制的采用和奴隶解放/93
第五节女真文化/100
一大金国建立前的“旧俗”/100
二金时期的女真文化/106
第三章奚、渤海、乌古等族/113
第一节奚族/113
一奚族在辽朝的地位和活动/113
二辽时期奚族诸部及其分布/115
三金时期的奚族/116
第二节渤海族/117
一渤海与东丹国/117
二渤海人的迁徙/118
三渤海人的反辽斗争/119
四金代的渤海人/120
第三节乌古和敌烈/121
第四节鞑靼和阻卜/124
一鞑靼/124
二阻卜/128
第四章沙陀族/132
第一节沙陀族的兴起/132
一族称和族源/132
二沙陀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136
三沙陀族的勃兴/140
第二节沙陀族的鼎盛与衰微/147
一后唐/147
二后晋/154
三后汉/158
四北汉/161
第三节沙陀族的经济和文化/164
一社会经济/164
二文化艺术/168
三宗教信仰和习俗/170
第五章党项族/173
第一节党项先世及其勃兴/173
一族称和族源/173
二迁徙及分布/176
三党项族的兴起/180
第二节党项族的盛衰/186
一西夏国的建立/186
二西夏国的强盛/191
三西夏国的衰亡/200
第三节党项族的经济/204
一畜牧业/204
二农业/207
三狩猎业/209
四手工业/210
五商业/213
第四节党项族的文化/214
一语言和文字/215
二儒学的产生与弘扬/217
三佛教的传播与佛学的发展/219
四语言文字学/221
五文学艺术/222
六律历/227
七风俗习惯/229
第六章回鹘/232
第一节回鹘的源流及其西迁/232
一源流与兴起/232
二鄂尔浑回纥汗国的兴亡/235
三西迁与安西回鹘国的建立/239
第二节甘州回鹘/242
一甘州回鹘的形成与立国/242
二与内地各族人民的关系/247
三经济和文化/250
第三节高昌回鹘/253
一名称由来及其立国/253
二社会经济/257
三文化习俗/262
第四节喀喇汗王朝/268
一名称和族属/268
二王朝史略/272
三与内地各族人民的关系/279
四社会经济/282
五文化习俗/284
第七章吐浑、葛逻禄等族/288
第一节吐浑/288
一吐浑的历史渊源/288
二唐末五代至北宋初期的吐浑/289
第二节葛逻禄/293
第三节样磨、仲云、粟特/296
一样磨/296
二仲云/298
三粟特/299
第八章吐蕃诸部(藏族)/302
第一节吐蕃概述/302
第二节吐蕃本部/304
一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农奴制的形成/304
二萨迦派农奴主集团/307
三帕竹噶举派农奴主集团/309
第三节泾、渭两水上游的吐蕃部/310
第四节凉州六谷吐蕃部/311
第五节唃厮啰吐蕃部/313
一唃厮啰政权的幼年时代(1009~1032年)/313
二唃厮啰政权的鼎盛时代(1033~1083年)/316
三唃厮啰政权的衰落(1086~1104年)/320
第六节吐蕃诸部的宗教——喇嘛教/321
一何谓喇嘛教/321
二喇嘛教的兴起和各教派的形成/324
三喇嘛教各教派的基本情况/325
第九章大理国及其治下诸民族/330
第一节大理国的建立、发展和衰亡/330
第二节大理与宋朝的臣属关系/334
第三节大理国治下的各民族/336
一白蛮(白族)/336
二乌蛮(彝族)/339
三白衣、金齿、茫蛮(傣族)/344
四磨些蛮(纳西族)/347
五和蛮(哈尼族)/349
六栗粟、施蛮、顺蛮、长裈蛮(傈僳族)/352
七望蛮、扑子蛮(佤、德昂、布朗族先民)/353
八其他部落、民族/354
第十章南僚诸部(壮、布依、侗等民族)/357
第一节左、右江乌武僚(壮族)/357
一乌武僚简析/357
二从“长其国”到“南天国”/358
三左右江流域的社会发展/364
第二节西南番诸部(布依族)/367
一何谓西南番/367
二西南番的来源及民族成分/368
三西南番的社会/368
第三节抚水州俚僚(水、侗、仫佬、毛南等民族)/369
一抚水州俚僚的来源/369
二抚水州俚僚的社会/370
三抚水州饥民武装起义/372
第四节诚、徽州之仡僚(侗族)/373
第十一章土家、苗、瑶、畲族先民/377
第一节溪州蛮(土家族和苗族)/377
一溪州蛮简析/377
二溪州彭氏与楚王马氏的结盟/378
三溪州蛮的社会/380
第二节思州、播州蛮(苗族、土家族)/381
第三节徭人诸部(瑶族)/384
一从“莫徭”、“徭人”到瑶族/384
二梅山徭/385
三辰州、武冈徭/387
四桂阳监——连州徭/389
第四节畲民与民(畲族)/392
第十二章黎人(黎族)和流求人、毗舍耶人(高山族)/394
第一节黎人源流及海南岛行政区划沿革/394
第二节五代两宋时期的黎人社会/395
第三节五代两宋时期黎汉民族关系/399
第四节宋时的流求人和毗舍耶人(高山族)/404
后记/407
再版后记/408
元代民族史目录
第一章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1
第一节蒙古族起源及各部的分布/1
第二节蒙古各部的统一及蒙古民族的形成/6
第三节蒙古势力的扩张/13
第四节忽必烈建立元朝/17
第二章元代的蒙古族/25
第一节外徙与分布/25
第二节社会经济与阶级状况/37
一社会经济/37
二阶级状况/45
第三节文化、宗教与习俗/51
一文化/51
二宗教/63
三习俗/72
第三章元代西北民族/91
第一节元代色目人/91
一“色目人”的意义/91
二元代色目人的地位/92
三康里、哈剌鲁等色目人在文化上的建树/98
第二节元代回回人/101
一“回回”一词的变异/101
二回回人东迁/102
三回回人在元朝的地位/106
四回回人对元代科学文化的贡献/115
五元代回回人的华化、信仰与习俗/123
第三节元代畏兀儿人/132
一关于“畏兀儿”的名称/132
二畏兀儿溯源/133
三畏兀儿与蒙元的关系/141
四蒙元时期畏兀儿地区的经济与文化/148
五畏兀儿人在元朝的地位与影响/154
六入居内地的畏兀儿人/162
七关于撒里畏兀儿/166
第四节元代唐兀人/168
一唐兀与河西/168
二党项羌与西夏建国/169
三西夏的社会经济与文化/171
四西夏亡国与元代的河西地区/174
五入居内地的唐兀人/181
第四章元代东北民族/190
第一节蒙古的经略与元朝的设制/190
一蒙古的经略/190
二元朝的设制/192
第二节元代契丹人/196
一契丹源流/196
二金代的契丹人/198
三蒙元时期的契丹人/200
第三节元代女真人/206
一女真族源流/206
二女真的统一与金代女真人/207
三元代的女真人/211
第四节水达达、兀者诸部、吉里迷及骨嵬、亦里于/218
一水达达/219
二兀者诸部/221
三吉里迷/223
四骨嵬与亦里于/225
第五章元代的吐蕃/228
第一节吐蕃与蒙古的早期关系/228
第二节元朝对吐蕃的统治政策/235
一尊崇帝师/235
二设置宣政院/239
三籍户与置驿/246
第三节元代吐蕃内部状况/250
一人口分布/250
二社会组织/251
三佛教宗派/254
四吐蕃文化/263
五吐蕃婚俗与葬俗/269
六吐蕃反元起事/271
第六章元代云南民族/273
第一节征服与设制/273
一蒙古征服大理国/273
二元朝在云南的设制/276
三元代云南土官制度/279
第二节经营与开拓/284
一兴修水利/284
二推行屯田/285
三设置驿传/287
四兴办儒学/290
第三节元代云南各民族状况/293
一白人/293
二罗罗/301
三末些/310
四金齿百夷/313
五斡泥/323
六土僚蛮/324
七野蛮/325
八蒲蛮/326
九卢人/327
十撬人/328
十一峨昌/329
第四节云南各民族的反元斗争/330
一大德年间“诸夷之乱”/333
二延祐到至顺年间云南行省的“内乱”/334
三顺帝至正年间各民族的反元起义/335
第七章元代湖广及东南沿海民族/340
第一节征服与设制/340
一元朝的征服/340
二元朝的设制/343
三屯田与置驿/346
第二节各民族状况/349
一苗/349
二蕃(仲家)/355
三峒(洞人)/356
四仡佬/358
五徭人/360
六僮人/362
七黎人/366
第三节各民族的反元斗争/372
一僮人黄氏、岑氏武装抗元/372
二苗民的反元起事/374
三徭民的起义/377
四黎族人民的抗暴斗争/381
五畲族反抗元统治的持续斗争/382
再版后记/387
明代民族史目录
第一章蒙古族/1
第一节明代蒙古族的分布及其政治状况/1
一四十万蒙古(鞑靼部)/2
二四万卫拉特(瓦剌部)/3
三兀良哈三卫及科尔沁等部/5
四西北诸卫的蒙古族/7
五别失八里和土鲁番的蒙古族/11
六散居明朝内地的蒙古族/12
第二节蒙古封建主之间的斗争和也先统一蒙古/15
一东西蒙古封建主的斗争/15
二也先统一蒙古/18
三土木之变和也先称汗/23
第三节达延汗统一蒙古/29
一达延汗即位前的蒙古政局/29
二达延汗统一蒙古/32
第四节俺答汗时期蒙古的发展/36
一俺答汗的崛起/36
二俺答汗的业绩/38
三察哈尔部的东迁/48
第五节明末蒙古的形势/50
一明末蒙古诸部/50
二林丹汗统一蒙古的活动和漠南蒙古归属后金/54
第六节明代蒙古族的社会和经济状况/56
一社会性质和结构/56
二阶级关系/60
三经济生活/63
第七节明代蒙古族的宗教和文化/74
一宗教信仰及变化/74
二文化/79
第二章满族(女真)/90
第一节明代前期的女真各部/90
一女真各部的分布和迁徙/90
二女真各部与明朝的关系/92
第二节女真各部的社会与经济/97
一经济变化/97
二女真各部的社会状况/101
第三节满族的兴起和后金的建立/103
一女真的统一和后金的建立/103
二后金与明朝的战争/106
第四节入关前满族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110
一八旗制度的建立和庄园奴隶制/110
二后金向封建农奴制的过渡/112
三皇太极的政治改革和清朝的建立/114
第五节入关前满族的文化和宗教/117
一满文的创制/117
二文化教育/118
三宗教/119
第三章明代东北地区其他民族/121
第一节朝鲜族/121
第二节鄂温克族/122
第三节鄂伦春族/124
第四节达斡尔族/125
第五节赫哲族/126
第六节锡伯族/127
第七节吉列迷和苦夷/128
第四章回族/131
第一节回族的形成和发展/131
一回族的族源/131
二明代回族的发展/133
三明代回族的分布/136
第二节回族在明朝军事、政治中的作用/138
一明代回族将士的功业/138
二明代回族政治家/142
三郑和下西洋/145
第三节明代回族的经济生活/147
一农牧业/147
二手工业/149
三商业/150
第四节明代回族的反抗斗争/151
第五节明代回族的文化/155
一思想家李贽/156
二文学艺术/157
三天文历法/160
四宗教学和经堂教育/162
第五章明代西北地区诸族/164
第一节明代的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土族和裕固族/164
一撒拉族/164
二东乡族/168
三保安族/171
四土族/173
五裕固族/182
第二节明代的维吾尔族与哈萨克族/187
一维吾尔族/187
二哈萨克族/197
第六章明代南方诸族/209
第一节壮族/209
一明代壮族的族称与分布/209
二明朝对壮区的治理/213
三土司统治区域的农奴制度/216
四明代壮族人民的反封建斗争和抗击外国侵略者/218
五明代壮区的社会生产和文化生活/225
第二节明代的侗、水、仫佬、毛难等民族/232
一侗族/232
二水族/238
三仫佬族/240
四毛难族/242
第三节明代土家族/245
一土家族的族称和分布/245
二明代土家族的土司/246
三明代土家兵/247
四明代土家族的社会经济和文化/249
第四节明代的瑶族和畲族/253
一瑶族/253
二畲族/263
第五节明代的黎族和高山族(东番夷)/269
一黎族/269
二高山族(东番夷)/277
第七章明代西南诸族/283
第一节明代的苗族/283
一明代苗族的分布/283
二明朝对苗区的统治/283
三明代苗族的反抗斗争/284
四明代苗族的社会经济和文化/287
第二节明代的仡佬族/291
第三节明代的布依族/292
一明代布依族的族称和分布/292
二明朝对布依族的统治/293
三明代布依族的社会经济和文化/297
四明代布依族人民的反抗斗争/301
第四节明代的白族/302
一明代白族的族称与分布/302
二明朝对白族的治理/304
三明代白族社会经济的发展/307
四白族人民的反抗斗争/311
五明代白族的科学文化/313
第五节明代的彝族/315
一明代彝族的族称和分布/315
二明朝对彝区的治理/316
三明代彝区社会经济的发展/318
四明代彝族科技文化的发展/322
第六节明代的傣族(百夷)/324
一明代傣族的族称和分布/324
二明朝对滇中南百夷的治理/325
三明朝对滇西百夷地区的治理及三征麓川/326
四明代百夷地区的封建领主经济/332
五明代百夷的文化与生活习俗/337
第七节明代云南其他少数民族/341
一明代的纳西族/341
二明代的哈尼族/348
三明代的傈僳族/352
四明代的阿昌族和景颇族/354
五明代的普米族、怒族和独龙族/358
六明代蒲(布朗、德昂)、佤和拉祜等民族/361
第八章藏族、羌族、门巴族和珞巴族/366
第一节明代的藏族/366
一明朝对藏区的管理/366
二明代藏区封建领主制的发展/374
三明代藏区农牧业生产的发展/376
四明代藏区的商业及茶马贸易/379
五明代藏族科学文化的发展/382
第二节明代的羌族、门巴族和珞巴族/384
一羌族/384
二门巴族/385
三珞巴族/387
再版后记/389
清代民族史目录
第一章满族和东北诸族/1
第一节满族的形成/1
一满族源流/1
二建州女真兴盛和后金国建立/2
第二节满族进入中原/6
一清军进关/6
二统一全国/7
第三节“康乾盛世”之出现/11
一康熙皇帝奠定盛世之基/11
二雍正时期的改革/31
三“全盛之世”出现/41
第四节旗地的形成、发展和丈放/52
一满族入关前的旗地/52
二顺治到康熙中期的旗地/56
三康熙中期以后旗地的急剧变化/66
四旗地的丈放/70
第五节满汉关系的发展演变/75
一八旗内汉人的满化/75
二八旗人丁逐渐汉化/82
第六节满族反侵略反压迫的斗争/88
一清前期满族反侵略斗争/88
二清后期满族抗击入侵之敌/90
三满族人民反封建斗争/97
第七节满族文化和风俗/103
一满族文化/103
二满族风俗/107
第八节东北诸族/108
一鄂温克族/108
二鄂伦春族/109
三达斡尔族/112
四赫哲族/113
五朝鲜族/114
第二章蒙古族/115
第一节漠南蒙古直隶于清/115
一漠南诸部的睦邻关系/115
二蒙古与明争夺辽东/119
三蒙、满争雄/122
四漠南蒙古直隶于清/127
五苏尼特部南返/130
六布尔尼反清失败/132
第二节漠北喀尔喀蒙古三部转危为安/136
一噶尔丹打败土谢图汗/136
二多伦诺尔会盟/138
第三节漠西蒙古准噶尔部与清朝的关系/142
一准噶尔部噶尔丹向清帝朝贡/142
二康熙帝亲征噶尔丹/145
三乌兰布通之战/148
四昭莫多之战/150
第四节准噶尔部策旺阿拉布坦的兴衰/152
第五节准噶尔部噶尔丹策零威震西北/156
一和通泊之战清军惨败/156
二光显寺额驸策凌显雄威/160
第六节乾隆帝用兵准噶尔部/163
第七节杜尔伯特部归附/165
第八节土尔扈特部返回祖国/167
第九节清政府对蒙古族的政策/172
一敕封和赈济/172
二建立盟旗制度/173
三联姻婚娶/175
四利用黄教的影响/176
第十节蒙古族反侵略反剥削的斗争/178
一反抗外国侵略/178
二反封建斗争/179
第十一节蒙古族的经济、文化和习俗/183
一经济发展/183
二文化习俗/187
第三章陕甘宁青诸族/190
第一节回族/190
一生产建设和文化成就/190
二增强祖国统一,反对外来侵略/195
三回族人民反封建统治的斗争/201
四回民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213
第二节甘肃、青海各民族/216
一撒拉族、东乡族和保安族/216
二土族和裕固族/219
第四章新疆诸族/222
第一节维吾尔族/222
一“回疆”遭准噶尔部蹂躏/222
二清军平准,和卓出牢/224
三大小和卓反清/226
四霍集占灭亡/233
五乌什维民起义/237
六设官建置,驻兵屯田/240
七张格尔叛乱/243
八新疆各族人民反抗阿古柏入侵/246
九维族社会经济和文化习俗/249
第二节新疆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族/252
一哈萨克族/252
二柯尔克孜族/255
三锡伯族/256
四塔吉克族/259
五乌孜别克族/261
六俄罗斯族/262
七塔塔尔族/262
第五章藏族和门巴、珞巴/264
第一节藏区和清政府初建关系/264
一藏清首次通使/264
二五世达赖受清之册封/268
三西藏新变化的开始/274
第二节西藏的政治变化/277
一第巴桑结嘉措篡权/277
二西藏的三位六世达赖喇嘛/284
三废除第巴改设噶伦/287
四颇罗鼐封王/290
五珠尔默特那木扎勒反叛/295
第三节清政府对西藏的管辖/300
一“酌定西藏善后章程”/300
二击败廓尔喀入侵/304
三“钦定藏内善后章程”/308
第四节青海、四川藏区的变化/312
一平定和硕特蒙古罗布藏丹津叛乱/312
二金川之役/314
第五节藏族人民反侵略斗争/317
第六节藏族的经济文化和习俗/323
一社会经济/323
二文化习俗/324
第七节门巴族和珞巴族/325
一门巴族/325
二珞巴族/328
第六章川滇彝羌诸族/330
第一节清代的彝族/330
一彝族社会状况和人身等级/330
二清政府对彝区的政策/332
三清代彝族地区的经济文化/335
第二节羌、哈尼等族/337
一羌族/337
二哈尼族/339
三傈僳族/341
四拉祜族/343
五纳西族/344
第七章云南白、傣诸族/346
第一节白、景颇等族/346
一白族/346
二景颇族/353
三阿昌族/354
四普米族和基诺族/355
五怒族和独龙族/357
第二节傣、瓦等族/358
一傣族/358
二佤族、布朗族和德昂族/361
第八章黔湘等省苗侗诸族/365
第一节苗族/365
一清代苗族的社会状况/365
二清政府对苗族的政策/366
三清代苗族人民的反封建斗争/372
四苗族的文化和习俗/373
第二节侗、布依等族/374
一侗族/374
二布依族/376
三水族/377
四仡佬族/378
第九章中南地区壮瑶诸族/380
第一节壮族/380
一清政府在壮族聚居区实行改土归流/380
二壮族的经济文化和习俗/382
三壮族反帝反封建斗争/383
第二节瑶、土家等族/385
一瑶族/385
二土家族/388
三仫佬、毛南和京族/390
第十章东南地区高山黎畲诸族/392
第一节高山族/392
一台湾回归祖国/392
二高山族对台湾开发的贡献/399
三高山族的经济生活和文化习俗/405
第二节畲族和黎族/411
一畲族/411
二黎族/413
再版后记/415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