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哲学逻辑学(论理学)形式逻辑原理

形式逻辑原理

形式逻辑原理

定 价:¥53.00

作 者: 诸葛殷同、张家龙、等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丛编项: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哲学宗教研究系列
标 签: 形式逻辑

ISBN: 9787802304383 出版时间: 2007-04-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341 字数:  

内容简介

  形式逻辑在20世纪30~40年代曾被视为形而上学而遭全盘否定。50年代其科学性被有条件地重新承认,但误解和歪曲比比皆是。80年代初本书作者们决心科学地、准确地向中国读者介绍传统的形式逻辑,并努力在此框架内添加现代逻辑的初步知识,以引导读者走向现代逻辑的广阔天地。

作者简介

暂缺《形式逻辑原理》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目 录第一章 绪 论 ……………………………………………………………………………/1
第一节 形式逻辑研究的对象 ………………………………………………………/1
1.1.1 事物、思维和语言……………………………………………………/1
1.1.2 思维形态和思维形式…………………………………………………/3
1.1.3 什么是形式逻辑………………………………………………………/6
第二节 形式逻辑的性质 ……………………………………………………………/8
1.2.1 形式逻辑的客观性……………………………………………………/8
1.2.2 形式逻辑不是哲学……………………………………………………/9
1.2.3 思维形式及其规律具有全人类性……………………………………/10
第三节 形式逻辑的作用 ……………………………………………………………/10
1.3.1 形式逻辑是由已知到未知的认识方法………………………………/10
1.3.2 遵守逻辑规律的要求是正确地进行思维的必要条件………………/12
1.3.3 形式逻辑也是揭露诡辩的重要武器…………………………………/13
第二章 概 念 ……………………………………………………………………………/14
第一节 什么是概念 …………………………………………………………………/14
2.1.1 概念是反映事物及其特有属性的思维形态…………………………/14
2.1.2 概念与语词……………………………………………………………/12
2.1.3 与概念有关的引号用法………………………………………………/19
第二节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2
2.2.1 什么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22
2.2.2 真实概念和虚假概念…………………………………………………/25
2.2.3 概念外延间的关系……………………………………………………/26
2.2.4 内涵和外延的反变关系 限制和扩大………………………………/28
第三节 几种不同类型的概念 ………………………………………………………/30
2.3.1 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30
2.3.2 集合概念………………………………………………………………/31
2.3.3 正概念和负概念………………………………………………………/32
2.3.4 相对概念………………………………………………………………/33
第四节 集合和集合的运算 …………………………………………………………/33
2.4.1 集合 集合之间的一些关系…………………………………………/33
2.4.2 空集和全集……………………………………………………………/37
2.4.3 集合的基本运算………………………………………………………/38
2.4.4 集合运算的规律………………………………………………………/40
第五节 定 义 ………………………………………………………………………/41
2.5.1 什么是定义……………………………………………………………/41
2.5.2 定义的组成和表达……………………………………………………/42
2.5.3 不同种类的定义………………………………………………………/43
2.5.4 定义的规则……………………………………………………………/52
第六节 划分 …………………………………………………………………………/55
2.6.1 什么是划分……………………………………………………………/55
2.6.2 划分的规则……………………………………………………………/56
2.6.3 二分法和举例…………………………………………………………/57
2.6.4 划分与定义……………………………………………………………/58
第三章 命 题 ……………………………………………………………………………/60
第一节 命题形式 ……………………………………………………………………/60
3.1.1 什么是命题……………………………………………………………/60
3.1.2 命题与语句……………………………………………………………/61
3.1.3 命题与判断……………………………………………………………/63
3.1.4 命题形式 常项和变项………………………………………………/64
3.1.5 变项的作用……………………………………………………………/66
第二节 联结词 ………………………………………………………………………/67
3.2.1 引言……………………………………………………………………/67
3.2.2 “或者”………………………………………………………………/67
3.2.3 “要么,要么”………………………………………………………/70
3.2.4 “并且”………………………………………………………………/73
3.2.5 “并非”………………………………………………………………/74
3.2.6 德摩根律………………………………………………………………/76
3.2.7 “如果,那么”………………………………………………………/77
3.2.8 “只有,才(能)”……………………………………………………/81
3.2.9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82
3.2.10 假言命题的否定 ……………………………………………………/85
3.2.11 联结词的多次出现和多项联结词 …………………………………/85
第三节 量项 …………………………………………………………………………/88
3.3.1 全称量项………………………………………………………………/88
3.3.2 特称量项………………………………………………………………/90
3.3.3 对几种句型的分析……………………………………………………/92
3.3.4 对当关系………………………………………………………………/94
3.3.5 任何两命题形式之间的真假关系……………………………………/97
3.3.6 周延问题………………………………………………………………/99
3.3.7 单称命题………………………………………………………………/101
3.3.8 传统逻辑关于选言命题、假言命题形式的分析……………………/102
3.3.9 一些其他的命题形式…………………………………………………/104
3.3.10 关系命题和关系的特点 ……………………………………………/106
3.3.11 关系命题的量项及其次序 …………………………………………/111
第四节 模态词 ………………………………………………………………………/116
3.4.1 模态命题与非模态命题………………………………………………/116
3.4.2 不同的模态……………………………………………………………/117
3.4.3 “必然p”、“可能p”及其否定……………………………………/118
3.4.4 模态对当关系…………………………………………………………/119
3.4.5 关于命题形式的几点总结性意见……………………………………/121
第四章 演绎推理 …………………………………………………………………………/123
第一节 关于联结词的推理 …………………………………………………………/123
4.1.1 引 言…………………………………………………………………/123
4.1.2 关于“或者”及“要么,要么”的一些推理推理形式的有效性…/124
4.1.3 关于“并且”的一些推理 演绎推理的某些特点…………………/128
4.1.4 关于“并非”的一些推理 置换规则………………………………/132
4.1.5 关于“如果,则”和“只有,才”的一些推理……………………/132
4.1.6 关于传统逻辑中某些推理形式的讨论………………………………/135
4.1.7.二难推理………………………………………………………………/137
4.1.8 其他一些关于联结词的推理 蕴涵引入律…………………………/140
4.1.9 关于联结词的推理形式的有效性的判定方法………………………/143
第二节 关于量项的推理 ……………………………………………………………/145
4.2.1 引 言…………………………………………………………………/145
4.2.2 直接推理………………………………………………………………/146
4.2.3 换位法…………………………………………………………………/146
4.2.4 换质法…………………………………………………………………/149
4.2.5 换质位法………………………………………………………………/151
4.2.6 戾换法…………………………………………………………………/152
4.2.7 三段论 三段论的格和式……………………………………………/154
4.2.8 检验三段论的有效性的方法,三段论的规则………………………/158
4.2.9 包含单称命题的三段论………………………………………………/163
4.2.10 非标准形式的三段论省略三段论和联锁推理 ……………………/164
4.2.1l 关于演绎推理的几个问题 …………………………………………/169
第五章 演绎推理(续) ……………………………………………………………………/173
第一节 命题逻辑 ……………………………………………………………………/173
5.1.1 传统逻辑的局限………………………………………………………/173
5.1.2 真值形式和重言式……………………………………………………/174
5.1.3 命题逻辑的推理规则…………………………………………………/177
5.1.4 重言式的证明…………………………………………………………/182
第二节 谓词逻辑 ……………………………………………………………………/187
5.2.1 谓词逻辑的命题形式和公式…………………………………………/187
5.2.2 谓词逻辑的常真公式 谓词逻辑的推理规则………………………/195
5.2.3 常真公式的证明………………………………………………………/204
5.2.4 关于谓词逻辑的公式是否常真的判定问题…………………………/219
第六章 归纳方法 …………………………………………………………………………/225
第一节 什么是归纳方法 ……………………………………………………………/225
第二节 观察、实验和科学分类 ……………………………………………………/226
6.2.1 观察和实验……………………………………………………………/226
6.2.2 科学分类………………………………………………………………/229
第三节 完全归纳法和简单枚举法 …………………………………………………/231
6.3.1 完全归纳法……………………………………………………………/231
6.3.2 简单枚举法……………………………………………………………/232
第四节 寻求因果联系的初步方法 …………………………………………………/233
6.4.1 什么是因果联系………………………………………………………/233
6.4.2 求同法…………………………………………………………………/235
6.4.3 求异法…………………………………………………………………/236
6.4.4 求同求异并用法及其推广形式………………………………………/239
6.4.5 共变法…………………………………………………………………/244
6.4.6 剩余法…………………………………………………………………/246
6.4.7 比较实验法……………………………………………………………/247
6.4.8 求异比较并用法………………………………………………………/250
第五节 概率和统计方法简介 ………………………………………………………/252
6.5.1 求算术平均数…………………………………………………………/252
6.5.2 概率……………………………………………………………………/253
6.5.3 分层抽样和统计概括…………………………………………………/256
6.5.4 抽样求异并用法和抽样比较并用法…………………………………/259
第六节 类比法 ………………………………………………………………………/261
第七节 假说 …………………………………………………………………………/263
6.7.1 什么是假说……………………………………………………………/263
6.7.2 假说的发展过程………………………………………………………/265
第八节 归纳方法的综合应用 ………………………………………………………/267
第七章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271
第一节 同一律 ………………………………………………………………………/271
7.1.1 什么是同一律…………………………………………………………/271
7.1.2 必须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同一律………………………………………/272
7.1.3 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273
第二节 矛盾律 ………………………………………………………………………/276
7.2.1 什么是矛盾律…………………………………………………………/276
7.2.2 必须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矛盾律………………………………………/277
7.2.3 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278
第三节 排中律 ………………………………………………………………………/280
7.3.1 什么是排中律…………………………………………………………/280
7.3.2 必须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排中律………………………………………/281
7.3.3 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283
第四节 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一般性质 ……………………………………………/283
7.4.1 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283
7.4.2 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客观基础………………………………………/285
7.4.3 关于“充足理由律”…………………………………………………/287
第八章 论 证 ……………………………………………………………………………/293
第一节 论证及其作用 ………………………………………………………………/293
8.1.1 什么是论证……………………………………………………………/293
8.1.2 论证是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298
8.1.3 论证的作用……………………………………………………………/300
第二节 几种不同类型的论证方式 …………………………………………………/302
8.2.1 分情况证明……………………………………………………………/303
8.2.2 选言证明(或称淘汰法)………………………………………………/303
8.2.3 独立证明………………………………………………………………/305
8.2.4 归谬法…………………………………………………………………/306
8.2.5 反证法(又称间接证明)………………………………………………/307
8.2.6 喻证法…………………………………………………………………/308
8.2.7 几种论证方式的综合运用……………………………………………/310
第三节 论证的规则 …………………………………………………………………/312
8.3.1 关于论题的规则………………………………………………………/312
8.3.2 关于论据的规则………………………………………………………/314
8.3.3 关于论证方式的规则…………………………………………………/316
第四节 揭露和驳斥诡辩 ……………………………………………………………/318
8.4.1 什么是诡辩……………………………………………………………/318
8.4.2 最常见的诡辩术………………………………………………………/319
8.4.3 对诡辩的揭露和驳斥…………………………………………………/328
附 录 《论辩的魂灵》释析 ……………………………………………………………/330
符号汇编 ……………………………………………………………………………………/339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