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哲学逻辑学(论理学)思维与创新

思维与创新

思维与创新

定 价:¥20.00

作 者: 李之群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思维方式与规律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60941936 出版时间: 2007-09-01 包装: 平装
开本: 32开 页数: 259 字数:  

内容简介

  知群写了不少文章和书,一、本书开宗明义,“创新精神是创新素质的首因”。创造是最高的智慧,是个复杂的、多因素的活动,但第一位的是创造精神。创造是“第一次”、“前所未有”,即公认的“是”,你说非;都认为“正确”,你说是错误。最后证明你是对的。诚然,没有颠覆意识、不怕牺牲的心理品质是不可能创造的。“颠覆”、“不怕”就是创造精神。所以,创造精神不是维护既定事物(知识)的科学性、正确性,而是挑剔、指责它的错误,创造精神就是批判精神。没有批判就没有科学,没有批判就没有创造。委实,创造精神是创造的前提,是创造的首因。二、含有较高的有效信息量。传统的观点强调书和文章的科学性、正确性。其实,科学、正确的不一定是有价值的。科学≠有效,如,内容是正确的,但全是大家(读者)都熟知的,这叫“科学而无效”。所以信息社会,在强调“信息价值”的时候,不要忽视“无效信息”。当前不少文章、书籍、报刊是你抄我、我抄你,构成了庞大的“信息垃圾”。本书有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不少问题题是用一个新的视角,或改变角度认识问题,使人耳目一新,是一本有价值的书。三、注意了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实践是相互联系的两个范畴,理论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指导实践。思维、创新是一个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而且往往是交织在一起进行的。作者有意地将两者融为一体,界定概念、讲理论,接着贴切的举出实例(联系实际),理论、实际熔为一炉,有血有肉,结构严密,文辞肯綮,通俗易懂。四、本书的文笔口语化是一种智慧。鲁迅先生有句名言,吃是草,挤出来的是奶。也就说,好文章是一种个性化思考。作将材料经过咀嚼消化,转化为自己的血肉,然后,用自己的言吾、方式写出来。文章一气呵成,朗朗上口。

作者简介

  李之群,又名李知群,研究员。祖籍湖北沔阳,1947年3月2日出生于湖北省嘉鱼县。先后毕业于孝感师范学校、湖北大学。现任中国教育家协会会员,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理事,湖北省教育管理研究会理事,省教科所兼职研究员,湖北大学兼职教授,长江职业学院科研处处长、教科所所长、心理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参与世行贷款项目及国家课题的研究,主持或参与省级课题十余项,多项获奖。出版《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趣味心理学》、《和青年学生谈心理》、《大学生心理知识与健康》专著4本,主编伞省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1本,合作著写著作数本。在《教育研究》、《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教育报》等杂志报刊发表论文数十篇。著述计百万余字。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创新精神是创新素质的首因
 一、创新并非天才人物的专利
 二、创新并不完全取决于知识的多少
 三、创新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习惯
第二章 创新思维是创新素质的核心
一、每种思维类型都与创新相关联
二、每种思维过程都能参与创新活动
三、每种思维形式都能产生创新成果
第三章 动作思维与创新
一、儿童的动作思维与身心发展
二、成人的实践思维与创新
三、操作性科学实验与创新
第四章 形象思维与创新
一、形象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二、形象的联想与创新
三、想象与创新
第五章 演绎思维与创新
一、演绎的“证明”能发现或确认客观真理
二、演绎的“证伪”能推翻理论谬误
三、演绎的“求不得”能开拓新的认识空间
第六章 归纳思维与创新
一、完全归纳推理与创新
二、不完全归纳推理与创新
三、概率预测与归纳划类
第七章 求证因果与创新
 一、探求因果就是认识世界
 二、“求因果五法”与创新
第八章 类比思维与创新
 一、工程性类比导致广泛的原型启发与仿生创造
 二、事例性类比导致广泛的思维迁移与联想
 三、思想性类比导致科学的不断开拓与创新
第九章 辩证思维与创新
一、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与创新
二、对立统一规律与创新
三、量变质变规律与创新
四、否定之否定规律与创新
五、正确理论指导对科学创造的重要作用
第十章 直觉、灵感与创新
一、直觉思维与创新
一 二、灵感与创新
第十一章 思维的发散、聚合与创新
一、思维的发散与创新
二、思维的聚合与创新
三、思维的发散与聚合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第十二章 思维的求异、求同与创新
一、思维的求异与创新
二、思维的求同与创新
三、思维求异与求同的关系
第十三章 思维的逆向、迂回、重组与创新
第十四章 思维的品质与创新
第十五章 系统思维与创新
第十六章 模糊思维与创新
参考文献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