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教育/教材/教辅教育中国教育事业新教育·新女性北京女高师研究(1919-1924)

新教育·新女性北京女高师研究(1919-1924)

新教育·新女性北京女高师研究(1919-1924)

定 价:¥22.00

作 者: 何玲华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中国教育事业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00465638 出版时间: 2007-12-01 包装: 平装
开本: 32 页数: 330 pages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所谓“新教育”,指萌动于洋务运动雏形于晚清新政发展至民国初时富于变革性的教育样态;所谓“新女性”,具指五四时期经历“新教育”淘洗,以其鲜明的主体自觉迥异于传统女性的新知识女性。北京女高师,作为中国最早的国立高等女子学府,得领五四新文化运动风气之先,对于现代女子教育发展、五四知识女性成长及其现代女性书写等方面都有着积极深远的影响。本书以“新教育·新女性:北京女高师研究”为题,通过大量相关史料的梳理,以个案研究的形式对其丰富的历史内涵进行了充分揭示,即 :(一)作为近代“新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女子教育的勃兴与发展,是北京女高师及其一代“新女性”脱颖而出的重要背景。(二)五四时期的“北大新文化”势力的作用,是北京女高师得以成为全国“女子文化中心”的关键,对于新一代知识女性成长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三)作为“五四”一代知识女性女高师学生,具有鲜明突出的人格独立意识、立学立业意识、时代忧患意识。(四)五四文学革命的感召和《新青年》同人的激励,北京女高师校园“书写”极其活跃(五四女作家群中半数以上有着该校教育背景),其书写内容及其书写本身,无不彰显着五四运动洗礼下新一代知识女性的精神特质。本书适于文学史、教育史、妇女史等专业研究机构与学习者收藏与阅读。

作者简介

  何玲华(1962),广东德庆人。1983年江西师范学院(现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文学学士;1996年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科系毕业,法学学士;2003年复旦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文学博士;同年9月进入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及思想文化研究。

图书目录

引言
 一 立论缘起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思路、结构框架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历史沿革:从“学堂”到“学校”
 一“初级师范”时代(1908-1919)
  (一)“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时期(1908——1912)
  (二)“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时期(1912-1919)
 二“高等师范”时代(1919-1924)
  (一)超贤妻良母主义——“女高师”要旨
  (二)改革中行进——“女高师”校政
  (三)独立张扬——“女高师”学生
第二章 教改的推进:陈中凡、许寿裳与女高师
一 陈中凡与女高师
  (一)“驱方运动”
  (二)革新文科
 二 许寿裳与女高师
  (一)改革“组织系统”
  (二)广聘名校师资
  (三)重视图书仪器设施建设
  (四)筹划“女子大学”
  (五)去职
第三章 新思潮的传布:《新青年》同人与女高师
 一 蔡元培与女高师
  (一)立学立业立人格
  (二)提倡“白话文”
  (三)解说“学生自治”
 二 胡适与女高师
  (一)《新青年》主将蜚声异常
  (二)“李超”事件
  (三)《晨报》启事
 三 李大钊与女高师
  (一)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解放”思想
  (二)以深切热烈的政治情怀引导学生
 四 周氏兄弟与女高师
  (一)相继“西席”女高师
  (二)先后宣讲女高师
  (三)在“女师大风潮”和“三一八’’事件中
第四章 “独立人格的生活”:校园“新女性”
 一 在新思潮的激荡中觉醒
  (一)质疑传统“妇德”
  (二)肩领女子责任
 ……
第五章 “言说”自我的开始:女高师校园“书写”
结语
图表索引
参考文献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