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文化中国文化人的发现与人的解放:近代中国价值观的嬗变

人的发现与人的解放:近代中国价值观的嬗变

人的发现与人的解放:近代中国价值观的嬗变

定 价:¥40.00

作 者: 宋惠昌 丛书主编:耿云志
出版社: 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
丛编项: 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
标 签: 阶级理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220075162 出版时间: 2008-03-01 包装: 平装
开本: 32 页数: 471 pages 字数:  

内容简介

  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拥有四五千年连续不断的文明发展史的国家,其文化积累之丰富,传统价值观念之持久稳定,都是世界文明史上少见的。在中国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中,发生了两次重大的转变。一次是从列国并立的先秦时代,转变到秦汉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时代;另一次是从晚清开始的,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建筑设计专制时代,向基于人民自治的民主的现代社会转变。这种重大的转变,既是社会形态的转变,也是文化形态的转变。本书是研究近代文化转型 的,即是研究自晚清以来中国文化中从中古的、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相适应的文化,转变到与近现代的、基于人民自治的民主制度相适应的现代文化。这个过程至今仍在继续。这一个转变过程与先秦到秦汉的转变过程有一个重大的区别。那就是,从先秦到秦汉的历史转变,完全是由于中国社会内部的种种变化积聚起来所产生动力所驱动的;而晚清开始的这次转变,是在有巨大外部压力的情况下发生的。从文化转型的角度去看,前一次转变,是中国文化内部的价值转换;而后一次转变,看起来好像是由某种外来的价值观念取代中国固有的价值观念,由某种外来的文化取代中国固有的文化。研究近代文化转型,第一,要比较清晰地描绘出文化转型的基本轨迹;第二,要揭示出转型的外在条件及其内在机制。做到这两方面的任何一方面,都是相当不容易的。但必须提出这样的目标,我们的努力才是有意义的。自然,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这一目标是难以预定的。本套书共九卷:第一卷 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导论第二卷 社会结构变迁与近代文化转型第三卷 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从传统到近代第四卷 西学东渐:迎拒与选择第五卷 西学的中介:清末民初的中日文化交流第六卷 近代中国思维方式演变的趋势第七卷 人的发现与人的解放:近代中国价值观的嬗变第八卷 中国近代学术体制之创建第九卷 中国近代科学与科学体制化上述第二至第九卷是有其逻辑关系的。第二、三两卷,主要探讨社会结构及物质生活与文化转型之间的关系;第四、五两卷,主要是探讨外来文化的刺激与影响;第六、七两卷,主要是探讨在民族文化中处于比较核心地位的思想观念的变化;第八、九两卷,是探讨文化中比较具体而又比较重要的两个领域的转型过程。应该说,就文化转型而言,这四个方面是有相当的代表性的。

作者简介

  宋惠昌,1937年12月生,山东长岛人,1964年8月毕业于辽宁大学哲学系。1964~1969年在原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工作,1969~1973年在鞍钢下放劳动,1973~1978年在冶金部办公厅工作。1978年调中央党校,先后在哲学教研室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院长;兼职任中央党校学位委员会委员(1987~1994年)、校学术委员会委员(1994~1999年)、中国人民大学道德科学研究院客座研究员、中国伦理学会政治伦理学分会会长。代表作有《马克思恩格斯的伦理学》、《现代科技与道德》、《当代意识形态研究》、《现代人权论》等专著;主要学术论文有《论科技革命中的伦理学问题》、《论胡适政治哲学的历史价值》、《论儒家政治哲学中的权变思想》等。从1992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图书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从封闭走向开放——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价值观变革的历史轨迹
一、闭关自守时代的终结与开放性价值观的肇始
1.主体意识的萌动
2.社会批判与社会改革思潮的历史意义
3.由封闭走向开放:价值观变革的历史大趋势
二、从“经世致用”论到“中体西用”论
1.“师夷长技以制夷”:“经世致用”思潮的时代新内涵
2.洋务运动的兴起与洋务思想的形成
3.“中体西用”论的形成及其实质
4.“中体西用”论的历史地位
三、顽固派与洋务派斗争的核心问题:自我封闭还是对外开放
1.顽固派与洋务派的斗争:封闭还是开放的较量
2.洋务派价值观的实质及其历史命运
四、封闭僵化人才观的没落与近代开放人才观的发端
1.对封建专制主义人才观的批判和对近代人才观的探索
2.科举制的终结与近代学堂的兴起
3.留学:开放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始
第二章 近代价值观的启蒙——从戊戌维新运动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价值观变革(上)
一、维新派对传统价值观基础的批判和改造
1.戊戌维新时期对封建纲常名教的批判
2.从儒家变易思想到历史进化论
3.进化论的竞争观念取代中庸之道的保守观念
二、对平等、自由的探索和传播
1.维新派与守旧派在价值观上的对立
2.对等级特权意识的否定与近代平等观的形成
3.中决网罗的精神与对自由的探索
4.学会报刊兴起的新高潮:对封建文化专制主义 的深刻)中击
三、“仁”——“人道主义”——“博爱”
1.从“仁道”到“人道”
2.从儒家的“仁爱”到近代博爱论的转变
3.妇女解放的先声
四、新人生观的形成和传播
1.由“天理人欲”论到近代功利观的转变
2.从“公”“私”对立论到“合理利己主义”
3.以“崇奢黜俭”取代“黜奢崇俭”:一种新的幸福观
第三章 从臣民观念到公民观念的转变——从戊戌维新运动到
辛亥革命时期的价值观变革(中)
一、新民思想:从臣民观念到公民观念的过渡
1.“新民”:国民素质改造的重要价值目标
2.培养“新民”的迫切性及基本途径
3.“新民”:对臣民观念的批判和改造
二、近代民权观念与国民意识的确立和发展
1.铲除君权专制意识,树立近代民权观念
2.近代国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3.近代女权观念的不断成熟
第四章 从专制主义到民主主义:价值观的历史性转变——从戊戌维新运动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价值观变革(下)
一、由专制主义到民主主义的深刻转变
1.清末立宪运动对摧毁专制主义的历史作用
2.废除君主专制政体,开创民主主义的新纪元
二、民主主义革命观的形成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历史价值
1.民主主义革命观的形成与实质
2.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宝贵的历史财富
3.辛亥革命中民主志士自我牺牲精神的历史价值
三、专制制度的废除与自由、平等、博爱观的奠定
1.“去专制求自由”:民主主义自由观的实质
2.破除封建等级特权意识,树立民权平等观念
3.民生主义的博爱论:使人成为人
4.由君主思想到公仆观念的转变
第五章 新文化运动与人的解放(上)——五四运动时期的价值观革命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性质:人的进一步解放
1.中国近代启蒙运动的基本历程
2.新文化运动:“人”的解放运动
二、五四时期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和批判
1.进步思想家对传统的激烈批判
2.五四时期批孔思潮的历史意义
三、从男女平等到人类平等
1.“妇女也是人”——妇女解放的思想前提
2.“贞操”“节烈”观的破除和妇女作为“人”的地位的实现
3.铲除封建“孝道”观念:从男女平等到人类平等
第六章 新文化运动与人的解放(下)——五四运动时期的价值观革命
一、自由主义兴起和发展的新阶段
1.打倒奴隶主义,争取自主自由之人格
2.言论自由和学术自由意识的增强
3.“偶像破坏论”与“价值重估论”:对自由的理性追求
4.宽容:自由主义的精髓
二、个性解放思潮的历史意义
1.个性解放思潮的勃兴
2.个性解放思潮的发展与历史影响
三、个人主义价值观的传播和演变
1.近代中国人对个人主义本质的认识以及个人主义的历史地位
2.西方个人主义在五四时期的传播及其影响
3.五四时期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演变
附录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