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文学艺术艺术舞蹈戏剧艺术三十年丛书·戏曲卷:戏曲考论

戏剧艺术三十年丛书·戏曲卷:戏曲考论

戏剧艺术三十年丛书·戏曲卷:戏曲考论

定 价:¥68.00

作 者: 李伟 主编
出版社: 百家出版社
丛编项: 戏剧艺术三十年丛书
标 签: 戏曲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807038771 出版时间: 2008-12-01 包装: 精装
开本: 16开 页数: 425 字数:  

内容简介

  学术界一般以话剧的引进为界把中国戏剧分为古典和现代两个时期。话剧引进之前,中国戏剧舞台一直是所谓“戏曲”独步天下。话剧引进之后的百余年里,中国戏剧舞台开始了主要是话剧和戏曲二元共生的时期,作为古典/本土戏剧形态的“戏曲”也开始了它的现代化进程。所谓“戏曲”,实际上是一个外延很宽泛、内涵很模糊的概念,能否用它来指称中国土生土长的全部戏剧形态,也大有争议。那么,中国土生土长的戏剧是从哪里来的?它在历史上的存在形态如何?它的美学特征该如何描述?这恐怕是所有相关研究者首先应该回答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不好一概而论的问题,值得我们从多方面予以探讨。在《戏剧艺术》创刊三十周年之际,我们围绕这些问题编选了若干至今仍有启发意义的篇什,结集出版,或有温故知新之效,聊表总结纪念之意。本书分两辑,每辑按发表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第一辑为“戏曲历史与文化”,侧重于编选戏曲的历史形态与文体形式方面的研究。如,陈多先生、谢明先生、曹路生先生关于中国早期戏剧面貌的探寻,董每勘先生、曲六乙先生、刘祯先生、黄天骥先生、叶明生先生、王胜华先生等关于中国民间的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的戏剧形态如滑稽戏、傩戏、目连戏、傀儡戏等的研究,胡雪冈、徐顺平先生、洛地先生、徐扶明先生、廖奔先生、朱万曙先生、胡忌先生等关于南戏、元杂剧、地方戏声腔与演出形态等的研究。第二辑为“戏曲理论与批评”,侧重于编选关于戏曲美学特征的理论概括和从不同角度对戏曲进行批评研究的文章。如,焦菊隐先生关于中国戏曲艺术特征的探索,夏写时先生关于我国民族戏剧观的总结,叶长海先生关于中国戏曲总体性特征的论述,邹元江先生关于戏曲虚实关系的研究,都极有代表性。赵山林先生从戏曲观众学的角度、黄竹三先生从戏曲文物学的角度、周维培先生从戏曲曲谱学的角度、傅谨先生从戏曲脚色制的角度,都曾经对戏曲的理论与批评进行了富有成果的研究,发表在《戏剧艺术》上的篇什只是他们相关研究的一部分。王元化先生关于京剧的见解虽然是本书所收文章中最短的一篇,但却是他后来关于京剧的系统论述的纲领性文章。此外,张庚先生、俞振飞先生、蒋星煜先生等对戏曲的表演艺术给予了深切的关注和充分的论述,十分难得。而以吕效平先生的文章作为压卷之作,除了因为发表时间的关系,还主要是因为它是近年来在现代戏曲研究方面具有突破性意义的研究成果。以上所录,大抵第一辑偏重“考”,第二辑偏重“论”。当然,对于传统文艺的学术研究都应该讲究文献学与文艺学并重,“义理”与“考据”互彰,往往“考”以“论”为旨归,“论”以“考”为基础,“考”与“论”是难以分家的,本书所收篇目也不例外,故合称“考论”。三十年戏曲研究当然不只是这两个方面的内容,这样的编选只能是全豹之一斑,挂一漏万在所难免。况且,仅就这两方面的内容而言,也由于编选者的学识水平有限,加上本书篇幅有限,遗珠之恨恐怕也不可避免,还望方家见谅并不吝赐教。就我个人而言,这次编选工作虽然经历了不少困难,但总归是一次愉快的学习之旅。旧文重温,许多篇什给我的依然是思想的启迪与精神的震撼,它们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丧失其学术价值,反而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里显得尤为难能可贵。总之,三十年来我们以能发表包括本书所选篇目在内的脍炙人口的佳作而自豪,我们以拥有包括上述作者在内的优秀的作者队伍而骄傲。而也正是因为众多学者的努力和参与,我们刊物见证了三十年来戏曲研究的不平凡的历程。

作者简介

  李伟,男,1975年生,湖北天门人,文学博士。1997-2003年受业于南京大学戏剧影视研究所,2006-2007年受“科特芭芭拉”基金资助赴以色列巴伊兰大学英语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8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现为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戏剧艺术》责任编辑,硕士生导师。

图书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辑 戏曲历史与文化
 先秦古剧考略
 ——宋元以前戏曲新探之一      
 “滑稽戏”漫谈          
 试论南戏与民间文艺         
 “一正众外”“一角众脚”
 ——元杂剧非脚色制论        
 《金瓶梅》与明代戏曲        
 中国各民族傩戏的分类、特征及其“活化石”价值曲  
 论中国现存原始戏剧的表演形态    
 论四大声腔之传播          
 目连形象的象征意义         
 “滚调”与中国戏曲体式的嬗变   
 论参军戏和傩
 ——兼谈中国戏曲形态发展的主脉   
 古代水傀儡艺术形态考探       
 中国早期戏剧的巫傩形态       
 从《钵中莲》传奇看“花雅同本”的演出  
第二辑 戏曲理论与批评
 论戏曲的表演艺术          
 戏曲程式与表演          
 中国戏曲艺术特征的探索       
 论我国民族戏剧观的形成      
 论中国戏曲的总体性         
 戏曲观众的心理定势         
 戏曲文物的历史信息价值      
 中国京剧之我见           
 《南北词简谱》与近现代戏曲格律谱  
 国剧的脚色、行当与人物       
 空的空间与虚的实体
 ——从中国绘画看戏曲艺术的审美特征 
 从《太白醉写》论俞振飞的人文素养与艺术造诣 
 论“现代戏曲”          
编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