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中国通史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第二辑·东汉魏(台湾27位教授经典译本)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第二辑·东汉魏(台湾27位教授经典译本)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第二辑·东汉魏(台湾27位教授经典译本)

定 价:¥138.00

作 者: (宋)司马光 编著,黄锦鋐 等译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中国古代史

ISBN: 9787802289857 出版时间: 2008-12-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1081 字数:  

内容简介

  此为全套书第二辑,本辑所记,起于汉淮阳王更始元年(23),迄于魏元帝咸熙元(264),讲述东汉、曹魏,凡242年之史事。王莽末年,新政纷出,官吏竞利,民众涂炭,于是天下分崩,绿林、赤眉奋起,更始称帝,割据豪强林立。昆阳之战,王莽主力摧折,关中一鼓而下。刘秀乘时而起,假赤眉之手,肃清绿林,25年,称帝洛阳,史称东汉。聚集豪杰,扼杀赤眉,扫荡关东,平灭陇蜀,数年之间,天下一统。光武整顿吏治,减赋休民,六十年间,“光武中兴”、“明章之治”继至,国富民强。和帝以降,七十余年,外戚窦氏、邓氏、梁氏继起,诸帝冲幼,皇权集于外戚。桓、灵之间,宦官崛起,穷凶极恶,党锢祸起,士人摧亡,从容赴死,终不能屈。宦官、外戚、士人三股竞力,此伏彼起,朝野再无宁日。黄巾兵乱,天下纷起,董卓入京,外戚、宦官一齐冰消。王允运计,吕布反噬,董卓败亡。豪强借镇黄巾、讨董卓之机,众起分割。曹操殳夷北方,孙权抵定江东,刘备收众巴蜀,天下三分,东汉名存实亡。220年,曹丕受禅,东汉灭亡,历时195年。221年,刘备帝蜀,229年,孙权称帝江东,三国竞逐,孙刘联和,曹魏独强。孔明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未建寸功,曹魏兴兵伐蜀,一鼓荡平。其间,司马氏兴起,外抗吴、蜀,内诛宗室,曹魏皇权旁落,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咸熙元年,刘禅车盖入洛阳,曹魏也将走向尽头,历史即将翻开新的一叶。本辑结束于此,以终曹魏。此242年,头尾均为天下迸裂之际,潼关内外,兵将纷纷,此去彼往,血染沙尘。但英主良臣辈出,豪杰用命,大称平生,全始终者不在少数,良计嘉言,满纸皆是。阴后、马后、邓后,或辅英主,或收束外戚,或主掌天下,言行多有出人意表,东汉历代贤后,大为可观。承平百数十年,朝廷或多有动荡,百姓终少见战火,文治武功,远迈前汉。中原雄起,边境大致清宁,翻看阅览,人意差强。诸般纷繁史事,司马光等人,一一按年月展开,条分缕析,因果分明。废兴之机要,人情之冷暖,尽在一览;文字典雅,史识高迈,两臻佳妙,读来赏心悦目。《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为宋代名臣司马光主持编写,将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共1362年的大事,按年记载,一气衔接,使自汉末以来的学者所编纂的各朝断代编年之书,一变而为联结古今的大编年史。为学史者必读之著作。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之目的在于“资治”,凡有关国家兴衰、生民休戚的重要事件人物,部叙述详明。而对无关国计民生的事及人物,如众多的文人、高隐均不予提及。其记人记事,原则鲜明,为历代帝王大臣及学人所乐读。司马光所处时代,距今已900余年,当时文言与当下所用的白话文已相去甚远,故现代人读之,多有因感到吃力而放弃的。有鉴于此,20世纪80年代初,由台湾学者黄锦鋐先生领衔主持,集台湾各大学27位著名教授之力,历时3年,将这部大著译成白话,深受中文世界读者所喜爱。司马光是我国古代史学、文学、政治大家,其识见、才能早有公论;他与当时最优秀的史家一起,枯坐19年,抉摘幽隐、荟萃熔铸,用功极深,而成此煌煌大著。成就之高,后人难以企及。故此,泽者在翻译时力图贴近、还原《资治通鉴》,译文典雅,紧贴原著,不以“现代眼光”作解人,不擅作发挥,旨在让读者能读到“干干净净的《资治通鉴》,干干净净的司马君实”。如此以拙御巧,实为明智之举。《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第2辑 东汉 魏)(全3册)》采用文、白对照的形式,全书共计800余万言。为方便读者阅读计,将其分为七辑出版。分辑仍依原书次序,大体以朝代为别。第一辑为战国、秦、西汉(含王莽新);第二辑为东汉、魏(含更始);第三辑为东西晋;第四辑为南北朝;第五辑为隋唐(其中唐至安史之乱起);第六辑为安史之乱至唐灭亡;第七辑为五代十国。此分辑纯粹是为了排版阅读方便,不含任何对原作的理解之义。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与司马迁并称为“史学两司马”。自幼嗜学, 20岁中进士甲科,踏入仕途。宋治平三年(1066),领衔编纂《资治通鉴》,其时司马光年47岁。元丰七年(1084),《资治通鉴》完成。元丰八年(1085),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数月后去世,时年67岁。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图书目录

卷第三十九 汉纪三十一 汉淮阳王更始元年~二年(23~24)
卷第四十 汉纪三十二 汉光武帝建武元年~二年(25~26)
卷第四十一 汉纪三十三 汉光武帝建武三年~五年(27~29)
卷第四十二 汉纪三十四 汉光武帝建武六年~十一年(30~35)
卷第四十三 汉纪三十五 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二十二年(36~46)
卷第四十四 汉纪三十六 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三年~汉明帝永平三年(47~60)
卷第四十五 汉纪三十七 汉明帝永平四年~十八年(61~75)
卷第四十六 汉纪三十八 汉章帝建初元年~元和元年(76~84)
卷第四十七 汉纪三十九 汉章帝元和二年~汉和帝永元三年(85~91)
卷第四十八 汉纪四十 汉和帝永元四年~元兴元年(92~105)
卷第四十九 汉纪四十一 汉殇帝延平元年~元初二年(106~115)
卷第五十 汉纪四十二 汉安帝元初三年~延光三年(116~124)
卷第五十一 汉纪四十三 汉安帝延光四年~阳嘉二年(125~133)
卷第五十二 汉纪四十四 汉顺帝阳嘉三年~汉冲帝永嘉元年(134-145)
卷第五十三 汉纪四十五 汉质帝本初元年~汉桓帝永寿二年(146~156)
卷第五十四 汉纪四十六 汉桓帝永寿三年~延熹六年(157~163)
卷第五十五 汉纪四十七 汉桓帝延熹七年~九年(164~166)
卷第五十六 汉纪四十八 汉桓帝永康元年~汉灵帝建宁四年(167~171)
卷第五十七 汉纪四十九 汉灵帝熹平元年~光和三年(172~180)
卷第五十八 汉纪五十 汉灵帝光和四年~中平四年(181~187)
卷第五十九 汉纪五十一 汉灵帝中平五年~汉献帝初平元年(188~190)
卷第六十 汉纪五十二 汉献帝初平二年~四年(191~193)
卷第六十一 汉纪五十三 汉献帝兴平元年~二年(194~195)
卷第六十二 汉纪五十四 汉献帝建安元年~三年(196~198)
卷第六十三 汉纪五十五 汉献帝建安四年~五年(199~200)
卷第六十四 汉纪五十六 汉献帝建安六年~十年(201~205)
卷第六十五 汉纪五十七 汉献帝建安十一年~十三年(206~208)
卷第六十六 汉纪五十八 汉献帝建安十四年~十八年(209~213)
卷第六十七 汉纪五十九 汉献帝建安十九年~二十一年(214~216)
卷第六十八 汉纪六十 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二十四年(217~219)
卷第六十九 魏纪一 魏文帝黄初元年~三年(220~222)
卷第七十 魏纪二 魏文帝黄初四年~魏明帝太和元年(223~227)
卷第七十一 魏纪三 魏明帝太和二年~四年(228~230)
卷第七十二 魏纪四 魏明帝太和五年~青龙二年(231~234)
卷第七十三 魏纪五 魏明帝青龙三年~景初元年(235~237)
卷第七十四 魏纪六 魏明帝景初二年~魏邵陵厉公正始六年(238~245)
卷第七十五 魏纪七 魏邵陵厉公正始七年~嘉平四年(246~252)
卷第七十六 魏纪八 魏邵陵厉公嘉平五年~魏高贵乡公正元二年(253~255)
卷第七十七 魏纪九 魏高贵乡公甘露元年~魂元帝景元二年(256~261)
卷第七十八 魏纪十 魏元帝景元三年~成熙元年(262~264)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