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工业技术建筑科学建筑史中国古都历史文化解读

中国古都历史文化解读

中国古都历史文化解读

定 价:¥28.00

作 者: 于希贤,于洪 著
出版社: 中国三峡出版社
丛编项: 历史文化书系
标 签: 建筑史与建筑保护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802234857 出版时间: 2009-06-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210 字数:  

内容简介

  《中国古都历史文化解读》是北京大学教授、国内外著名的历史地理和风水学者于希贤的最新力作(网上有14600多条与他相关的记录)。作者认为,城市是历史和文化的中心舞台,是最能反映人类社会活动和历史发展的地理集中点。作者运用周易理论及道家思想,揭示了中国古都天、地、人合一的和谐宇宙图示,从建筑风水学、环境生态学、地理学、考古学、天文学等方面对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进行了多学科、多角度的交叉研究和解读,以中国古代城市尤其是国都城市为例,阐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四象八卦、阴阳五行等传统建筑哲学理论在城市的选址、规划、布局中的具体应用。作者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深,入发掘和创造性应用,对现代城市规划特别是当今如火如荼的城市化建设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和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于希贤,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的历史地理和风水学者。现任北京大学旅游规划与景观设计中心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古都学会理事。在中国历史地理学和建筑风水学领域有极深造诣,并享有很高声誉。主要学术专著有《中国古代传统地理学》、《人类生存环境的沧海桑田》、《中国古代风水与建筑选址》等。 曾同海内外同仁合作开展中国风水学理论及其在景观设计上的应用的研究。1987年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尹弘基教授合作研究中国风水起源和风水景观设计原理。1989年在台湾《大地地理》杂志上发表《中国的风水与古都城市规划》学术论文,引起极大关注。1985至1990年期间担任常务副主编,协助中国历史地理学泰斗侯仁之院士完成《黄河文化》大型学术著作(120万字)。 曾多次受邀到国外讲学。1991年受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院长玛·费·维佳索娃教授的邀请赴莫斯科大学讲学,并作为博士研究生导师指导三位博士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1995年受莫斯科大学副校长托罗宾教授的邀请再次到莫斯科大学讲学。于洪,博士。一直致力于城市历史文化研究和民族宗教研完。现供职于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民族宗教研究所。著有《丽江古城形成发展与纳西族文化变迁》(现代教育出版社)。目前正从事《丽江古城风水》一书的写作。

图书目录

自序 城市是历史的产物、文化的载体
绪论 中国古代都城地理格局的几个历史发展阶段
上篇 历史文化与城市关系概论
 第一章 城市的历史文化透视
  第一节 城市与历史文化
  第二节 “法天象地”的城市设计
  第三节 城市州域上应天星
  第四节 天地合德、四时有序
  第五节 追求天人关系的和谐
  第六节 九宫八卦的景观设计思想
 第二章 大地活体的城市生态系统
 第一节 中国古代对于城市活体的认识
 第二节 环境对人的精气神的感染
 第三节 天、地、生、人系统的有机循环观
 第四节 淹城遗址——“王道通三”的国都
 第五节 仿生学人居环境规划布局
 第六节 春秋吴都(今苏州市)龟城
 第七节 泉州鲤鱼城
 第八节 龙盘虎踞秣陵(今南京)城
 第九节 广西崇左葫芦城
第十节 鲤鱼化龙黄姚镇
第三章 大地经络穴位与城址选择
第一节 大地经络穴位学说
第二节 经络通达生气
第三节 中国古城理想状态的山系环境
第四节 历史城市设计地形选址分析
第五节 设计城市的脊梁——圣山
第四章 城市与水体生态环境
第一节 水乃城市元气之津
第二节 抚育城市的母亲河
第三节 城市的水面景观规划设计
第四节 大江大河孕育大城市
第五节 亲水景观的标志物——桥
第六节 水口和景区设计
下篇 中国城市的历史发展阶段
第五章 中华文化破晓与仰韶城邑萌芽
第一节 我国城市的最早起源
第六章 “四象”出现与城邑文化起源
第一节 四象图像与天、地、人有机活体观念
第二节 从龙山文化到夏代城邑国家形成
第七章 夏、商依黄河多级支流而转移
第一节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特大洪水灾变
第二节 大难兴邦:农业历法确立与城市出现
第八章 东西两京的文化轴心带的形成与中国文化奠基
第一节 都城转移与东西两京制的确立
第二节 以文立国:丰京、镐京与温柔敦厚的诗教
第三节 丰京、镐京与儒家文化的灯塔
 第四节 川竭山崩、殷优启圣到城市发展的第二次高潮
 第五节 春秋战国新兴城市兴起的学术繁荣
 第九章 郡县制帝国与汉唐盛世
  第一节 “焚书坑儒,以愚黔首”,秦帝国因暴政而覆亡
 第二节 “废封建、立郡县”的国都与城市
 第三节 上合天星垣局的秦汉都城
 第四节 西汉至东汉间的灾变对历史与城市的影响
 第五节 东汉、三国及魏晋衰落的都城文化
 第六节 华阳海汇——盛唐文明的长安
 第七节 雁塔是唐朝接纳外来文化使之本土化的杰作 
 第十章 国都游离、造极华夏文明的两宋文化(黄河、汴河、通惠河经济文化轴心带时期)
  第一节 五代及两宋国都的游离状态
  第二节 城市面貌与经济基础
  第三节 北宋城市学术空前繁荣
  第四节 “四达之会”的繁荣大都会——东京
 第十一章 南北经济文化轴心带时期
  第一节 北京——东方历史文化的明珠
  第二节 东方广场遗址与北京城区最早的居民
  第三节 从蓟丘到金中都
  第四节 元大都——儒、释、道思想融合的杰出典范
  第五节 《周易》象数义理与明、清京城的规划布局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