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文学艺术文学诗歌词曲赋外国作品采果集:泰戈尔抒情诗赏析

采果集:泰戈尔抒情诗赏析

采果集:泰戈尔抒情诗赏析

定 价:¥26.00

作 者: (印)泰戈尔 著,白开元 译
出版社: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外国诗歌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04359896 出版时间: 2010-01-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195 字数:  

内容简介

  泰戈尔在《采果集:泰戈尔抒情诗鉴赏(英汉对照)》中阐述了他的世界观、人生观、进化论、宗教观点、哲学思想和艺术观,表达了他的志向抱负,抒发了他的喜怒哀乐。现实主义作品则对诚实淳朴的下层贫民表示真诚同情,表现崇高的人道主义的精神,歌颂坚守信仰不怕牺牲的精神,反映在新思想影响下印度妇女的觉醒。

作者简介

  白开元,1945年出生于江苏常州。1964年高中毕业。1965年被派往达卡学习孟加拉语。1969年回国,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孟加拉语部工作至今。已出版《寂园心曲——泰戈尔诗歌三百首》、《傣戈尔哲理诗选》、《泰戈尔散文选》、《泰戈尔十四行诗选》、《沉船》、《傣戈尔传》、《卡齐·纳兹鲁尔·伊斯拉姆诗歌选》等十余部译著。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翻译协会理事会理事、中国印度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孟加拉语部译审。

图书目录

前言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年)是印度、孟加拉国人民心目中的诗圣。1913年他因英译本《吉檀迦利》成为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世界文坛享有盛誉。
  泰戈尔出生于印度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地主家庭,排行第十四。几位兄长是蜚声孟加拉文坛的诗人和戏剧家,他家中编辑出版文学刊物《婆罗蒂》,位于朱拉萨迦的祖居,是当时著名文学家、哲学家经常聚会的场所。泰戈尔受家庭艺术氛围的熏陶,从小酷爱文学。他广泛猎涉家里收藏的梵文、孟加拉语、英语名著,一拿到优秀之作便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地阅读,汲取丰富的艺术营养,同时以稚嫩之笔尝试文学创作。他的五哥乔迪宾德拉纳特既是兄长又是导师,从不因他年幼而小觑他,而是耐心细致地对他讲解孟加拉诗歌的韵律,和他一起分析作品的不足之处,把修改过的习作在家中办的杂志《婆罗蒂》上发表。兄长的帮助和指导,给了他极大鼓励,使他逐步登上不同门类的文学巅峰。
  泰戈尔从八岁开始练习写作,一直到逝世前口授最后一首诗《你创造的道路》,创作生涯长达七十余年,为后人留下一千余万字的各类作品。
  除了各类孟加拉语作品,泰戈尔还著有八个英文诗集,即《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采果集》、《情人的礼物》、《渡口集》和《游思集》。
  《采果集》是诗人1916年发表的第四个集子。
  《采果集》的16首译自《妙曲集》,14首译自《歌之花环集》,15首译自《鸿雁集》,5首译自《渡口集》,2首译自《叙事诗集》,7首译自《故事诗集》,7首译自《献祭集》,5首译自《怀念集》,3首译自《祭品集》,4首分别译自《幻想集》、《刚柔集》、《吉德拉星集》和《献歌集》,第83首中的一、三诗段以及另外2首译自《歌曲大全》中的祭祀歌曲,2首译自剧本《国王》和《忏悔》。第85、86首,是诗人用英语创作的。
  在译自《歌之花环集》,《妙曲集》和《祭品集》的40余首诗作中,诗人采用对创造大神梵天倾诉的方式,阐述了他的世界观、人生观、进化论、宗教观点、哲学思想和艺术观,表达了他的志向抱负,抒发了他的喜怒哀乐。
  比如第14首中,诗人宣告他的宗教信念:在云诡风谲、危险四伏的凡世,梵天是引领人穿越艰险,走向光明的唯一向导。第80首中,诗人描述人神之间的游戏,展现“有限”和“无限”的关系,以晨空、繁花、朝阳构造诗意盎然的阔大意境,表现空幻的泛神论。第15首以优美的语言,诗化关于人与自然融合的玄奥的进化论。第16首中,诗人反对进入深山老林,或脱离红尘遁入空门,关闭人体感官的门户,以求得解脱的出世修行方式;主张在社会实践中,在艺术、教育等事业中,在为民服务中,沿着博爱和同情之路,以入世的修行方式,实现人生目标。第21首中,诗人强调,一个人陷入个人情感,他是一个“小我”;超越个人情感,融入万民,才是一个“大我”,才是完美的人。第33首中,诗人从人神彼此塑造的角度入手,阐述玄奥的唯心主义人神关系和人神各自的特性。第42首中,诗人把短暂的人生,比作一条“窄河”,把人的躯体比作一只“活的筏子”,把乘坐这只“筏子”渡河喻为过完人的一生,旨在提醒人们珍惜年华,在有限的岁月中,尽可能多做有益于人类的事情。第52和53首中,诗人借助神奇的想象,表明了对生死和得失的独特看法,有助于人们对人生真谛的理解。
  《采果集》中的第45、46、47、48、56首,是记念亡妻之作。1893年,才华横溢、英俊潇洒的二十二岁的泰戈尔,与十一岁的穆丽纳里妮结为伉俪。穆丽纳里妮淳朴、温柔、勤快,体贴丈夫,尊老爱幼,很快赢得泰戈尔全家人的好感。她按照泰戈尔为她订的课程表,刻苦学习孟加拉语、英语和梵语,提高文化水平。她在泰戈尔的指导下,用孟加拉语改写梵语简易读本《罗摩衍那》,甚至参加泰戈尔写的戏剧《国王和王后》的演出,在文艺方面与泰戈尔有了越来越多的共同语言。泰戈尔办学经费短缺的时候,她毅然典卖首饰,以解燃眉之急。她操持全部家务,不辞辛劳,理解、支持丈夫的事业,渐渐加深、浓化了夫妻感情,使她在泰戈尔心中获得了恒久的地位。她生了五个孩子,可惜由于辛劳过度三十一岁身患重病。临终前两个月,泰戈尔昼夜守护在病榻前,喂药扇风,但最终未能把她从死神手中夺回来。
  失去相敬如宾的妻子,诗人在“悲痛之榻”上长夜无眠,满眼倦怠(第45首)。有一天偶然发现妻子生前保存的几封信,人去物在,不禁感慨万端,然而诗人对她专一的爱情,使她在诗人的心中永不泯灭(第47首)。回想昔日言行举止的不当,诗人深感内疚,只得通过大神期望得到她的原谅(第46首)。诗人在第48首诗中暗示他不娶继室,期待“在天帝面前”与亡妻“静静地相会”。泰戈尔四十一岁丧妻,之后不乏爱慕他的女子,但泰戈尔坚守自己的誓言,不为所动。像他这样驰名世界的大文豪甘愿独处数十年,举世稀见。他真正做到了“以专一的爱”终生偿还妻子的情债。
  与先于《采果集》发表的三个英文集子相比,《采果集》的一大亮点,是编入了9首叙事诗的译文。关于取材于印度古代佛教、锡克教、印度教和民间传说的叙事诗,泰戈尔说:“不难看出,诗作在内容上与原作略有出入,但愿内容的变动,按照文学的准则,不会受到惩处。”
  由此可见,泰戈尔创作叙事诗,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他把撷取的素材重新加以剪裁,进行艺术加工,融入他的志趣,使之符合他的审美标准,从而达到借古喻今的目的。
  比如第12首中,诗人构思精巧,通过描写格温达对金手镯落水熟视无睹,以及若无其事地扔掉金手镯的举动,与罗怙纳特惊慌失措的神态,形成鲜明对照,凸现人世间对金钱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
  第27首中,贫穷的婆罗门吉奔寻找宝石,到最后幡然省悟,把宝石“扔进河里”的转变,体现追求金钱到漠视金钱的灵魂升华过程,诠注了安贫乐道的命题。
  第31首以个性化的语言,描写钱庄老板、司令、大地主哭穷叫贫,竭力推诿,一贫如洗的托钵僧的女儿却无畏地挑起赈灾的重担,醒目的对比下,官吏豪绅的虚伪暴露无遗,平民的无私奉献精神得到赞美。
  第37首中,诗人以简洁的笔墨,描写佛教弟子乌玻库勃多不迷恋烟花女子的俏丽姿色,但在她不幸染上鼠疫奄奄一息之时,不考虑个人安危,全力救护,表现出崇高的人道主义的精神,也反衬出那些玩弄女性的纨绔弟子的卑鄙无耻。
  第43首中,诗人通过塑造王后的侍女斯丽玛蒂这个为礼佛而献身的鲜明人物,歌颂坚守信仰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唤起印度人民的爱国热情,鼓励他们义无返顾地投身于反帝反殖斗争。
  第55首描写准备焚身殉夫的贞女,回心转意,挣脱殉葬制的束缚,坚强地生活下去,反映在新思想影响下印度妇女的觉醒和社会的显著进步。
  第64首揭露社会上对所谓失贞的贫穷女子的冷酷无情,严厉谴责某些道貌岸然、灵魂丑恶的达官贵人,对诚实淳朴的下层贫民表示真诚同情。
  《采果集》中第35首和第84首,显示诗人对世界风云密切关注。
  第35首作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两个月。当时泰戈尔在欧洲处处感受到欧洲列强明争暗斗,剑拔弩张,磨刀霍霍的紧张气氛。诗人发现有些人浑浑噩噩,对将至的大战抱有幻想,于是他提醒印度的革命志士:“战士们,高举你们的旗子!高唱你们的战歌!”他对前途充满信心,表示要“以痛苦擂响胜利的战鼓”。
  第84首作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诗人以愤怒的语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为争夺霸权,发动残酷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诗中把大战喻为风暴肆虐的大海,把正义力量喻为穿越风暴的航船,船长和水手则是正义力量的代表。他预言罪恶将“死于自我暴露”,傲慢将被它勋章的重负“压碎”,反动势力必将遭到彻底失败。诗人以反诘的方式,表达了战争中将诞生真实的“和平”,世界将走向光明的信念。
  如果说阅读译自《歌之花环集》、《妙曲集》和《祭品集》的40余首诗作,眼前浮现的泰戈尔是一个神秘主义诗人,他那些玄奥的宗教哲学理论,让人觉得他离我们实在太远,远得身影模糊的话,那么,他的叙事诗,则让我们看到一个活生生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在诗中描写的一切,能唤醒我们的回忆,是那么亲切,那么容易理解。他从朦胧诗境走到清晰现实之中,既说明他诗风的转变和风格的多样,也表明他并未把自已关在象牙塔里,不食人间烟火,而是紧跟时代步伐,与印度人民和世界人民同命运共呼吸。这大概就是他的诗歌一直受到广泛欢迎的缘故。
  本书是从泰戈尔英文作品第一卷翻译的。笔者根据第一卷附录,找到原作,仔细阅读,得以了解创作背景,弄清楚诗人依据自己的审美原则,是如何取舍,改写,如何进行再创作的。另外,参阅印度西孟加拉邦著名泰戈尔研究专家乌奔德拉那特.帕塔贾尔查的专著《泰戈尔诗论》,对照原作,逐首作了简析。当然,这只是笔者的一孔之见。自古以来,“诗无达诂”,对于一首诗,有不同的理解,是正常的。况且,泰戈尔把孟加拉语诗歌译成英文,作了剪裁,删除原作创作时间,不作背景介绍,增加了作品的模糊性,给各国读者留下了根据各国文化以及个人的阅历、情趣和审美要求,进行再创作的更大空间,扩充诗的蕴涵,这是诗歌的魅力所在,无可厚非。所以,评析诗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所作的简析,只是为我国读者提供了一种参考而已。
  《泰戈尔诗选》是我国教育部确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定书目之一。此前,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笔者已翻译出版了英汉对照的泰戈尔抒情诗赏析《吉檀迦利》、《新月集》和《飞鸟集》,以及《园丁集》和《情人的礼物》。译者水平有限,译文难免有不当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白开元
  2009年7月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