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环境科学、安全科学环境保护管理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定 价:¥42.00

作 者: 丁四保,王昱 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丛编项: 科学版研究生教学丛书
标 签: 环境保护管理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030265142 出版时间: 2010-02-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222 字数:  

内容简介

  在区域经济学和地理学的“区域视角”下,区域关系成为人地关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提出区域生态补偿问题,即关注“区域”在生态补偿问题中的角色,通过生态补偿的手段来协调区域关系。全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区域生态补偿”问题,对生态补偿的概念、含义、认知脉络进行阐述,并提出入地关系视角下对生态补偿本质的理解。第二部分探讨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区域外部性”,认为在自然环境区域系统与经济区域系统之间存在着“冲突”,并形成事实上的区域产权,导致区域之间生态、环境和经济利益的失衡。而区域外部性是《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的一个理论贡献,在多个方面指导着区域生态补偿的实践,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探讨实践问题,重点研究了“主体功能区”制度下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可供从事空间规划、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环境科学、生态经济学的专业研究人员,从事区域政策研究的政府工作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等参考。

作者简介

暂缺《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前言
绪言 人地关系视角下的生态补偿
一、人地关系研究:区域的视角
二、人地关系中的区域关系
三、人地关系与生态补偿
四、区域关系与区域生态补偿
第一章 从“补偿”到“区域生态补偿”
第一节 补偿与生态补偿
第二节 生态补偿的含义
一、生态补偿的概念
二、生态补偿的认知脉络
三、生态补偿的类型
四、生态补偿与人地关系的新发展
第三节 实践中的生态补偿
一、国外的生态补偿实践
二、国内的生态补偿实践
第四节 生态补偿中的“区域”困境
一、流域上的“区域”困境
二、“区域”理论的不足
三、大量的现实问题
四、“区域”的形式、结构在不断发展
第五节 区域生态补偿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第二章 生态补偿视角下的区域研究
第一节 对区域的解释
第二节 生态补偿的区域尺度:生态系统的视角
一、什么是尺度
二、尺度对于生态补偿的重要性
三、“区域”问题
第三节 从“差异区”到“功能区”:地理学区域观的演化
一、地理学的区划传统
二、我国区划工作从“差异区”向“功能区”的过渡
三、功能区与区域外部作用
四、区域外部性要求区域生态补偿
第四节 从“微观主体”到“区域”:经济学的视角
一、经济学关注生态补偿问题的一般角度
二、产业的地理(空间)集中(集聚)
三、从个体外部性到区域外部性
第五节 区域产权与区域利益:从产权的视角来审视区域
一、产权的内涵
二、区域产权
三、区域利益:产权范式下的区域研究
第六节 区域在生态补偿中的角色
一、利益主体
二、行为主体
第七节 一个区域模型
第三章 自然环境区域系统与经济区域系统的“冲突”
第一节 自然环境系统:地带性特征与整体性
一、空间分布的地带性特征
二、非地带性因素
三、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四、系统的整体性
第二节 行政经济区域系统:边界与网络性化结构
一、真实的经济区域
二、空间:清晰的边界
三、格局:网络化的结构
四、主体:政府的作用
第三节 空间冲突:区域产权分割
一、区域产权的形成
二、局部空间内的“公共物品”
三、利益驱动下的区域决策——公地悲剧
四、案例:母亲河的悲剧
第四节 空间冲突:生态系统嵌套
一、内部格局——景观生态模式
二、人地关系矛盾——格局的动态
三、人地关系的传导——尺度空间的外部性关系
第五节 空间冲突:地表生态系统与地下矿物资源的矛盾
一、资源开发的现实冲动
二、环境利益和经济利益下的区域决策
三、又一种尺度空间的外部性关系
四、区域的发展权利
五、案例:呼伦贝尔草原的“抉择”
第六节 空间冲突的区域效应
一、区域之间的生态关联
二、局部空间内的“公共物品”或“公有资源”
三、区域之间的利益失衡
第四章 区域外部作用、区域外部性与区域生态补偿
第一节 区域外部作用的地理事实
一、区域之间的环境影响
二、区域之间的生态服务
三、区域之间的发展关联
四、区域外部作用的地理学意义
第二节 经济学的外部性研究
一、外部性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二、公共外部性与私人外部性
三、政府行为外部性
四、外部性的矫正——市场、产权与政府
五、缺少对“空间”问题的关注
第三节 区域外部性问题:一个理论框架
一、经济学的能力不足与地理学的手段不足
二、区域外部性研究的地理学意义
三、区域外部性的主要形式
四、区域外部性的格局
五、区域外部性的现实效应
第四节 基于区域外部性理论的区域生态补偿
一、外部性的规制——生态补偿的“工具箱”
二、区域生态补偿的责任主体
三、区域生态补偿的工具选择
四、区域政策
五、区域生态补偿的量化标准
第五章 我国生态补偿面临的区域制度问题
第一节 我国区域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一、发达的地方政权传承与我国地方经济的历史延续
二、地方政权体制与地方经济成长
三、改革开放与地方经济突破
第二节 地方政府与我国的“行政经济区域”
一、我国强势的地方政府:对制度条件的解释
二、强势地方政府与“经济建设型”政府
三、“行政经济区域”间的激烈竞争
第三节 我国政治经济制度下的区域竞争
一、我国的区域制度必然产生区域竞争
二、区域竞争的积极意义
三、区域竞争的消极影响
第四节 重新认识我国的区域发展差距问题
一、我国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发展差距
二、区域发展差距的地理成本分析
三、区域差距凸显区域生态补偿重要性
第五节 生态补偿与区域协调发展
一、生态补偿可以成为协调区域关系的一种手段
二、我国区域生态补偿遇到的区域制度障碍
第六章 我国区域制度下区域生态补偿的难点
第一节 责任机制:多重利益主体的复杂关系
一、确定生态补偿责任的原则
二、生态补偿责任的法律关系
三、区域生态补偿主体
第二节 补偿标准与生态效益评估
一、生态效益评估的基本方法及其缺陷
二、实践中的难点与困境
三、破解困境的思路
第三节 补偿方式:过度依赖于政府体制
一、补偿资金的来源
二、政府体制的利与弊
三、亟需补偿方式的探索
第四节 补偿机制:法律的不完善与制度上的缺失
一、生态补偿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二、政府公共管理制度的缺乏
三、政府支付制度的缺陷
四、管理体制与生态补偿职能的冲突
第七章 主体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第一节 我国的“主体功能区”战略
一、形成背景
二、出台经过
三、核心内容
第二节 “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现需要生态补偿机制
一、主体功能区的内涵
二、主体功能区中的生态功能区
三、主体功能区之间的利益失衡
四、主体功能区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
第三节 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难点与障碍
一、“功能区”的科学认识不完善
二、法规缺失或滞后
三、主体功能区仍不同于“政策区”
第四节 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思路与对策
一、“区域补偿”与“区域生态补偿
二、构建补偿机制的基本思路
三、对财政转移支付的探讨:能否解决全部问题
四、对生态经济援助的探讨:最有效的补偿途径
五、对人口迁移的探讨:“生态鸿沟”下的现实选择
第五节 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措施探讨
一、加强政府补偿能力建设
二、继续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三、搭建区域间生态补偿的平台
四、形成固定的长效补偿机制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