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工业技术建筑科学区域规划、城乡规划城市游憩空间分析与整合

城市游憩空间分析与整合

城市游憩空间分析与整合

定 价:¥60.00

作 者: 冯维波 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城乡规划与发展研究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030250827 出版时间: 2009-07-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330 字数:  

内容简介

  《城市游憩空间分析与整合》从城市游憩空间的系统化研究人手,运用系统理论、城市空间相关理论、经济学理论、游憩理论、环境行为理论等对城市游憩空间的结构、演化与品质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我国城市游憩空间规划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了整合的价值取向、整合的机制与模式、整合的方法与策略等。最后以重庆都市区为例,对城市游憩空间分析与整合进行了实证研究。《城市游憩空间分析与整合》力图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对城市游憩空间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整合框架。《城市游憩空间分析与整合》适合于从事城市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旅游规划、地理学的高校教师与学生参考,并可作为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使用。

作者简介

  冯维波,男,1966年生,四川西充人,2007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为重庆师范大学城市规划系主任,教授,已在《城市规划学刊》、《中国园林》、《地理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50篇,主持和参加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项、城市规划设计工程项目30项,获得省部级优秀设计奖1项。目前主要从事城市规划、旅游规划及人居环境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图书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1.1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1.2 城市规划实践的需要
1.1.3 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需要
1.2 有关概念的使用与界定
1.2.1 休闲与闲暇
1.2.2 游憩与旅游
1.2.3 城市开放空间、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游憩空间
1.2.4 分析与整合
1.3 中西方城市游憩空间规划建设及其研究进展
1.3.1 西方城市游憩空间规划建设及其研究进展
1.3.2 我国城市游憩空间规划建设及其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城市游憩空间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系统论
2.1.1 系统思想的发展简史
2.1.2 系统的基本特征
2.1.3 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
2.1.4 系统论对城市游憩空间分析与整合的启示
2.2 城市空间相关理论
2.2.1 对城市空间的认识
2.2.2 有关城市空间形态的理论
2.2.3 有关城市景观与城市意象的理论
2.2.4 有关城市空间场所的理论
2.2.5 有关城市生态的理论
2.2.6 有关城市人居环境的理论
2.3 游憩理论
2.3.1 娱乐游憩理论
2.3.2 游憩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3.3 环城游憩带理论
2.3.4 游憩商务区理论
2.3.5 时间地理学理论
2.4 经济学理论
2.4.1 供求平衡理论
2.4.2 空间竞争理论
2.4.3 增长极理论
2.4.4 公共选择理论
2.4.5 经济外部性理论
2.4.6 休闲经济学理论
2.5 环境行为理论
2.5.1 环境认知理论
2.5.2 行为动机理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游憩空间结构分析
3.1 对结构的理解
3.1.1 结构作为一种秩序
3.1.2 结构作为一种组织
3.1.3 结构作为一种过程
3.2 城市游憩空间类型与结构层次
3.2.1 城市游憩空间类型划分
3.2.2 城市游憩空间要素及层次构成
3.2.3 影响城市游憩空间结构层次的因素
3.3 城市游憩空间结构模式
3.3.1 城市游憩空间结构的组成单元
3.3.2 城市游憩空间结构模式划分
3.3.3 城市游憩空间理想结构模式探讨
3.4 城市游憩空间结构特征
3.4.1 复杂性
3.4.2 多样性
3.4.3 渗透性
3.4.4 半网络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游憩空间演化分析
4.1 城市游憩空间演化动力系统
4.1.1 动力主体
4.1.2 动力媒介
4.1.3 动力作用
4.2 城市游憩空间演化机制
4.2.1 集中机制
4.2.2 分散机制
4.3 城市游憩空间演化规律
4.3.1 城市游憩空间地域分异规律
4.3.2 城郊游憩空间渐进推移规律
4.3.3 城内游憩空间充填置换规律
4.4 城市游憩空间演化模式
4.4.1 城市广场演化模式
4.4.2 RBD演化模式
4.4.3 环城游憩带演化模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游憩空间品质分析与评价
5.1 城市游憩空间品质分析
5.1.1 游憩活动支持
5.1.2 游憩形象认知
5.1.3 游憩运行保障
5.2 城市游憩空间品质评价
5.2.1 评价原则与评价方法
5.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标准确定
5.2.3 实证研究:以重庆磁器口传统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城市游憩空间整合的价值取向
6.1 城市游憩空间整合的提出
6.1.1 《北京宪章》的启示
6.1.2 当前我国城市游憩空间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6.2 维护公正,追求效率
6.2.1 公正与效率的基本含义
6.2.2 公正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6.2.3 城市游憩空间整合是追求公正还是效率
6.2.4 可持续发展是公正与效率有机整合的节点
6.3 保存城市记忆,体现时代精神
6.3.1 尊重历史文化,保存城市记忆
6.3.2 弘扬人文关怀,体现时代精神
6.4 以游憩需求为导向,以产品形象为基础
6.4.1 满足游憩需求,合理配置产品
6.4.2 突出产品特色,优化主题形象
6.5 发展经济,维护生态
6.5.1 合理配置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6.5.2 倡导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
6.6 本章小结第7章城市游憩空间整合的范畴
第7章 城市游憩空间整合的范畴
7.1 城市游憩空间在不同规划阶段上的整合
7.1.1 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游憩空间整合
7.1.2 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游憩空问整合
7.1.3 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游憩空间整合
7.1.4 基于城市设计的城市游憩空间整合
7.2 城市游憩空间与城市的整合
7.2.1 城市游憩空间与周围建筑的整合
7.2.2 城市游憩空间与城市交通的整合
7.2.3 城市游憩空间与城市自然环境的整合
7.3 城市游憩空间内部的整合
7.3.1 功能的整合
7.3.2 资源-产品-主题-形象-市场的整合
7.3.3 历史与现实的整合
7.3 4 人工要素与自然要素的整合
7.3.5 城市游憩物质空间与游憩行为空间的整合
7.4 本章小结第8章城市游憩空间整合的机制与模式
8.1 城市游憩空间整合机制
8.1.1 经济机制
8.1.2 文化机制
8.1.3 生态机制
8.1.4 管理机制
8.2 城市游憩空间整合模式
……
第9章 城市游憩空间整合的方法、策略与步骤
第10章 实证研究:以重庆都市区为例
第11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