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区域国别史以中国现代学术建构为框架:德国学理论初探

以中国现代学术建构为框架:德国学理论初探

以中国现代学术建构为框架:德国学理论初探

定 价:¥20.00

作 者: 叶隽 著
出版社: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丛编项: 中德文化丛书
标 签: 欧洲史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44624046 出版时间: 2012-01-01 包装: 平装
开本: 大32开 页数: 188 字数:  

内容简介

  《德国学理论初探——以中国现代学术建构为框架》由叶隽所著。《德国学理论初探——以中国现代学术建构为框架》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与德国学研究历程的整体视野中,立足于中国现代文化史、大学史、学术史的整体变迁,从“德国学”(Getmanology)这一特定角度进行把握,提出德国学概念的成立、总结其核心内容、探讨其学术资源,复归之于现代中国思想建构的基本立场。探讨“德国学”的命题,固然是要弄清作为一个文化概念的“德国”,进行一种具备中国现代学术意识的“学科建构”工作,但其实背后仍具备这样的意识,即“世界胸怀”与“整体建设”。作为一种汉语语境中新兴学术概念的“德国学”包括两层含义。从广义上来说,是指一切与德国相关的学术研究工作,即相近于宽泛意义上的“德国研究”(即德文Deutschlandstudien,英文为GermanStudies)。从狭义上来说,作者倾向将其规定为以现代德国(19—20世纪)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种跨学科意识为主体的“学科群”建构,关注的核心内容是德意志道路及其精神史探求。

作者简介

  叶隽,1973年生于江苏。现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文学博士;兼任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等。先后就读于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曾在德国、英国、法国等的学术机构做研究。专著有《另一种西学》、《现代学术视野中的留德学人》、《史诗气象与自由彷徨》等;编撰有《蔡元培:大学的意义》等;合译有《教育与未来》、《法意哲学家圆桌》、《创新性思维》等。学术兴趣现集中于德国文学史、中欧文化交流史、学术史、思想史等,发表论文多篇;同时保持对社会文化的适当关注,发表随笔多篇。

图书目录

序(顾俊礼)
第一章 “西学东渐”的理路与“德国学”的定位
 一、作为中国现代学术背景的西学东渐及作为参照的东方学
 二、中国现代学术的建立及其内涵变迁:以作为涉外学科的德文专业迁变为考察中心
 三、德国学命题之呈现与学域三重归属之意义
 四、学术思路与基本框架
第二章 现代中国与学术史视野里的“德国学”历程
 一、学术史视野及其对跨专业学科群的整合意义
 二、德国学在现代中国的历时性进程
 三、21世纪的“德国学”问题
第三章 汉语文化圈与大学德语系发展模式的思考——以辅仁和北外的比较为中心
 一、德语系分布的三种类型倾向
 二、从专业学院到复合学科:北外德语系的转型
 三、作为综合性语文学系的辅仁德文系
 四、从“德国文学系”到“德语系”的范式之变——兼论如何面对学生一代
第四章 德文学科与“德国学”建设
 一、“语文学”的定位及其三大支柱
 二、语文学的“思想史”导向
 三、“德国学”建构与“文化学”视野——以“歌德学”学域为例
第五章 在“现代中国”与“现代德国”之间——作为21世纪显学的“现代民族国家”与跨专业学科群“德国学”的建立
 一、关注“现代中国”的域外视角及“欧洲学”的背景
 二、关注世界的东西方互动视阈:“现代民族国家”研究的学术品格
 三、学刊的规模渐成与跨专业学科群的互动生成:专业现状及学术转型
 四、超越“民族—国家”之后:“区域整合”还是“世界国家”?——中国“德国学”的趋势、视阈、理论、方法、对象、传统
第六章 德国学的学术核心问题——以学科互涉整合为中心
 一、汉语语境中的“德国学”双重概念及其若干层面
 二、现时代中国“德国学”学科分布状况及其特点:以若干人物为例
 三、德国学的核心命题与主要内容:以德意志道路及精神史探求为中心
第七章 “德国学”的理论资源与中国视域
 一、域外资源之借鉴:外部世界的“德国研究”
 二、美国学与中国学的启示
 三、现代中国之德国学建设的理论特征:从“西学认知”到中国本土资源之创化
第八章 德国学与现代中国的思想构建
 一、安身立命与学问选择:现代中国学术传统框架下王国维的德国学尝试
 二、现代中国的时代精神与“德国资源”的自觉意识——以现时代中国主流学术论题为中心
 三、“图存求进”与“思想构建”之可能:“德国学”在中国现代学术与思想谱系的定位及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中文名词索引
西文—中文名词对照表?索引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