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教育/教材/教辅教材成人教育教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概论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概论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概论

定 价:¥23.00

作 者: 赖松龄 主编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中国政治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040150773 出版时间: 2009-11-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233 字数:  

内容简介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概论》坚持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全面体现十七大的精神,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系统阐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突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发展,体现了教材的时代性与科学性。

作者简介

暂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概论》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主要内容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二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哲学方法
  一、实践认识论
  二、矛盾方法论
  三、系统和谐论
 第二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与发展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内涵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指导意义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一、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
  二、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的转变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理论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第四章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理论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
  一、有中国特点的社会发展理论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社会性质
 第二节 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方针
  三、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意义
第五章 社会主义本质论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探索
 第二节 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及其内涵
  一、社会主义本质的探讨和提出
  二、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深刻内涵
  三、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发展是硬道理
  二、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科学内涵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动力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动力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三、衡量改革是非成败的标准
 第四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一、科教兴国战略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三步走”发展战略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
第七章 建设和谐的国际关系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第一节 和平发展的时代理论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二、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第二节 建设和谐世界理论
  一、和谐世界理论的提出
  二、和谐世界理论的内涵
  三、和谐世界理论的意义
 第三节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二、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三、金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四、在对外开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
第八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
  一、邓小平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贡献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的伟大意义
 第二节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理论
  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其历史作用
  三、用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的必然性
  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双重效应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第九章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理论
 第一节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一、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第二节 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
  一、依法治国的内涵
  二、实现依法治国的途径
 第三节 推进政治体制改苴,实现社会主义民主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和任务
  三、建立健全监督体系
第十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
 第一节 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一、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二、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第二节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文化、先进文化、和谐文化
  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二、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
 第一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提出的背景
 第二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内涵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提出的重要意义
第十二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第一节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与实践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涵
  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
  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意义
 第二节 发展“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理论,促进祖国完全统一
  一、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基本纲领
  二、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而共同奋斗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一、坚持党的领导
  二、改善党的领导
  三、加强党的建设
 第二节 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力量
  二、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三、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四、巩固爱国统一战线,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