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哲学美学清代实学美学研究

清代实学美学研究

清代实学美学研究

定 价:¥36.00

作 者: 张传友 著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美学 哲学/宗教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313089519 出版时间: 2012-10-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233 字数:  

内容简介

  清代美学,一言以蔽之,实学的美学、带有实学精神的美学。崇实黑出虚是清代实学美学突出的审美特点。就清代实学而言,它的表现形式与以往相比确有其特色。虽然没有达到可以与子学、经学、理学并峙的哲思高度,没有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系统,但在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取向思路和审美特色方面足以与以往并列。其特色在于:表现面广、发展充分,几乎中国实学的各形态都有成熟的表现;有深度,具有直指人生最切实处、生活最本然处的劲头。明确标举这一时代的主旨或思想主流是实学,这是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所没有的。清代实学特别是晚清实学已经突破了儒学的框架,标志着中国古代实学的终结与近现代实学的开始。晚清实学中的经世致用与质测之学的方面已超出原始儒学、宋明理学的内在理路,逐渐与西方合流,这就标志着中国古代实学的终结。《清代实学美学研究》共四章,《清代实学美学研究》(作者张传友)主要内容有:清代实学的历史渊源与美学品格、气本体论的美学建构、道本体论美学的建构与实学美学的“深度”退出。

作者简介

  张传友,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71年生于山东泰安宁阳县。2000年考入山东大学文学院,师从凌晨光教授攻读文艺学硕士学位;2003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师从王振复教授攻读中国美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主要从事艺术史论、艺术美学的教学与研究。著有《中国美学范畴史》(第三卷第二编),编著《中国古代画论备要·花鸟卷》,参编《四书五经鉴赏辞典》、《论语鉴赏辞典》、《国学名篇鉴赏辞典》(书论、画论部分),在《学术月刊》、《中国图书评论》、《书法》、《社会科学家》、《江汉论坛》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图书目录

引论清代实学思潮概述
第一章 清代实学的历史渊源与美学品格
 第一节 清代实学的现实土壤及其历史渊源
  一、清代实学的现实土壤
  二、清代实学与宋明理学的渊源
 第二节 清代实学的美学品格
  一、祛虚尚实的清代文学艺术
  二、从实学到美学
  三、清代实学美学的范围
  四、清代实学美学的历史定位
第二章 气本体论的美学建构
 第一节 从理本体到气本体的跨越
  一、气本体论的历史溯源
  二、太虚一实
  三、气在理先
  四、太虚本动
 第二节 从实体之美到生命之美
  一、人乃两间之精气
  二、情附气
  三、善养其气
 第三节 气本体论在美学领域的深化
  一、气用于一事则一事立极
  二、气贯理、事、情
  三、气乃才之发越
  四、从气上说格调
  五、肌理之“实”气
  六、气与气势
 第四节 审美气化论的完成
  一、文者气之用
  二、意在气先
  三、气坌愤激讦而后至文生
  四、阴阳不可偏废乃为至文
  五、中和
第三章 遵本体论的美学建构
 第一节 道本体论重心的转移
  一、盈两间皆道
  二、天下无象外之道
  三、知人道即知天
  四、人乃天地之心
 第二节 从道体之美到生活之美
  一、道达情遂欲
  二、盈天地间皆恻隐之流动
  三、情之万变无非实
  四、耳目启,性情贞
  五、情乃性之端
  六、无理有情
 第三节 道本体论在美学领域的泛滥
  一、道乃文之根本
  二、文须有益天下
  三、文质人情
  四、人品诗心一揆
 第四节 文以载道论的蜕变
  一、诗以道性情
  二、诗有性情而后真
  三、作诗不可无我
  四、诗人之眼与政治家之眼
第四章 实学美学的“深度”退出
 第一节 “实”象与“虚”象
  一、盈天下而皆象
  二、象乃摹色以称音
  三、自然之象与人心营构之象
  四、意立而象与音随之
 第二节 兴象
  一、现量
  二、兴象与意象
 第三节 神韵上见意境
 第四节 从意境到境界
  一、意境
  二、情景双绘
  三、实境与造境
  四、情境与境界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