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传染病消毒技术指南(精装)

传染病消毒技术指南(精装)

传染病消毒技术指南(精装)

定 价:¥75.00

作 者: 薛广波 编
出版社: 中国质检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流行病学与防疫 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06673112 出版时间: 2013-08-01 包装: 精装
开本: 16开 页数: 332 字数:  

内容简介

  在上海市卫生局的支持下,著名消毒学专家、第二军医大学薛广波教授主编了我国第一部《传染病消毒技术规范》。同时,参与本书编写的还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张流波主任医师、上海市卫生监督所周密主任医师、上海市消毒品协会李华秘书长等来自全国各地的90多位消毒学专家。《传染病消毒技术指南》不仅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传染病消毒的理论、技术和方法,而且突出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对理论界学者和实际工作者都会有极大帮助。

作者简介

  薛广波,男,第二军医大学教授,上海市消毒品协会会长。1941年生于河北省邯郸市魏县。著名消毒学家、流行病学家和疾病预防学家,是我国消毒学和疾病预防学的创始人之一。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获国家世纪宝鼎奖,1998年获全军预防医学基金奖,2001年被中华预防医学会消毒学会评选为国内外著名学者。薛广波教授1964年毕业于山东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后又就读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和上海第一医科大学。长期从事流行病学和消毒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学习刻苦,治学严谨,成绩卓著。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获国家、军队和地方各种科技奖18项。主编学术著作12部。作为编委、编者、审者出版的著作12部。他设计和组织完成的“中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在总后卫生部的支持下,组织全军980余名医务人员,在全国范围内(台湾省除外)随机抽取580万人口,进行了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不仅阐明了我国脑血管病从南向北逐步增多,从东向西逐步减少的分布规律,并提出了这种分布的数学模式。同时也研究了多种因素和脑血管病的关系。在第12届(洛杉矶)、第13届(悉尼)、第14届(名古屋)等国际流行病学大会上报告后,受到高度评价。这项工作获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薛教授和郭述苏教授等共同完成的“中国偏头痛的流行病学研究”,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消毒灭菌研究中,他和同事们首创了“高臭氧紫外线消毒灯”和“高强度紫外线消毒灯”,并用其制备了多种紫外线消毒设备,这些研究使我国对紫外线消毒的开发达到薛广波,男,第二军医大学教授,上海市消毒品协会会长。1941年生于河北省邯郸市魏县。著名消毒学家、流行病学家和疾病预防学家,是我国消毒学和疾病预防学的创始人之一。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获国家世纪宝鼎奖,1998年获全军预防医学基金奖,2001年被中华预防医学会消毒学会评选为国内外著名学者。薛广波教授1964年毕业于山东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后又就读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和上海第一医科大学。长期从事流行病学和消毒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学习刻苦,治学严谨,成绩卓著。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获国家、军队和地方各种科技奖18项。主编学术著作12部。作为编委、编者、审者出版的著作12部。他设计和组织完成的“中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在总后卫生部的支持下,组织全军980余名医务人员,在全国范围内(台湾省除外)随机抽取580万人口,进行了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不仅阐明了我国脑血管病从南向北逐步增多,从东向西逐步减少的分布规律,并提出了这种分布的数学模式。同时也研究了多种因素和脑血管病的关系。在第12届(洛杉矶)、第13届(悉尼)、第14届(名古屋)等国际流行病学大会上报告后,受到高度评价。这项工作获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薛教授和郭述苏教授等共同完成的“中国偏头痛的流行病学研究”,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消毒灭菌研究中,他和同事们首创了“高臭氧紫外线消毒灯”和“高强度紫外线消毒灯”,并用其制备了多种紫外线消毒设备,这些研究使我国对紫外线消毒的开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际会议上报告后受到好评,并获得多项科技进步及其他奖项。目前这些成果已在医学消毒和卫生消毒中广泛应用。薛广波教授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198委员会(消毒灭菌委员会)专家。也是国际流行病学协会(IEA)会员,曾被聘为英国利高曼一中华医学会消毒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全军科技成果奖评委,全军流行病学会副主任等。长期担任卫生部消毒专家委员会委员和卫生部消毒产品专家审评委员会主任委员。

图书目录

第1章  总则   1.1  引言   1.2  适用范围   1.3  名词术语   1.4  传染病消毒中选择消毒方法的基本原则   1.5  传染病疫源地消毒的基本程序和原则   1.6  传染病消毒的管理和监督   1.7  传染病消毒人员的培训和资格认定   1.8  使用消毒产品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2章  传染病消毒常用消毒器械   2.1  湿热灭菌器   2.2  干热灭菌器   2.3  环氧乙烷灭菌器   2.4  紫外线消毒灯   2.5  紫外线空气消毒器   2.6  中央空调消毒装置   2.7  紫外线消毒箱   2.8  静电吸附式空气消毒器   2.9  床单位消毒器   2.10  臭氧消毒器   2.11  甲醛消毒箱   2.12  低溫蒸汽-甲醛灭菌柜   2.13  戊二醛气体消毒箱   2.14  食具消毒器   2.15  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器   2.16  高压脉冲电场空气消毒器 第3章  传染病消毒常用消毒剂   3.1  戊二醛消毒剂   3.2  过氧乙酸消毒刑   3.3  过氧化氢消毒剂   3.4  二溴海因消毒剂   3.5  溴氯海因消毒剂   3.6  单过硫酸氢钾消毒剂   3.7  二氧化氯消毒剂   3.8  酸性氧化电位水   3.9  次氯酸钠消毒剂   3.10  次氯酸钙消毒剂   3.11  二氯异氰尿酸钠消毒剂   3.12  三氯异氰尿酸消毒剂   3.13  氯化磷酸三钠消毒剂   3.14  碘伏消毒剂   3.15  碘酊消毒剂   3.16  乙醇消毒剂   3.17  异丙醇消毒剂   3.18  氯己啶-醇消毒剂   3.19  对氯间二甲苯酚消毒剂   3.20  双链季铵盐消毒剂   3.21  单链季铵盐消毒剂   3.22  氯己啶消毒剂   3.23  聚六亚甲基胍消毒剂   3.24  复合溶葡萄球菌酶消毒剂   3.25  植物提取物抗菌剂 第4章  传染病的预防性消毒   4.1  传染病预防性消毒的基本要求   4.2  各种消毒对象的预防性消毒   4.3  各种场所预防性消毒 第5章  传染病疫源地内污染对象的消毒   5.1  疫源地消毒的基本要求   5.2  污染环境和物品表面的消毒   5.3  污染空气的消毒   5.4  污染水源的消毒   5.5  疫水的消毒   5.6  污水的消毒   5.7  污染诊疗器械的消毒灭菌   5.8  实验室污染物和标本的消毒   5.9  传染源分泌物和排泄物的消毒   5.10  污染衣被的消毒   5.11  污染手、皮肤和黏膜的消毒   5.12  污染交通工具的消毒   5.13  污染人体的清洗和消毒   5.14  污染餐具的消毒   5.15  污染卫生洁具的消毒   5.16  传染病人尸体的消毒和保存   5.17  医院传染病科的疫源地消毒   5.18  传染病的家庭疫源地消毒 第6章  相关传染病的疫源地消毒   6.1  一般细菌繁殖体感染的消毒   6.2  亲脂病毒感染的消毒   6.3  螺旋体病的消毒   6.4  真菌病的消毒   6.5  分枝杆菌病的消毒   6.6  亲水病毒感染的消毒   6.7  芽孢菌病的消毒   6.8  朊病毒的消毒 第7章  宠物源病的消毒   7.1  流行概况   7.2  病原学特点   7.3  传播途径   7.4  消毒对象和消毒方法 第8章  灾后防疫消毒   8.1  灾后防疫消毒的原则   8.2  灾后防疫消毒的方法 第9章  突发生物事件的消毒处理   9.1  突发生物事件的概念和种类   9.2  突发生物事件的病原体   9.3  突发生物事件的感染途径   9.4  突发生物事件的消毒处理 第10章  传染病消毒效果评价   10.1  预防性消毒效果评价要求   10.2  预防性消毒效果评价方法   10.3  疫源地消毒效果检测与评价   10.4  模拟现场消毒效果检测与评价 第11章  传染病消毒的卫生监督   11.1  传染病消毒卫生监督的法律依据   11.2  传染病消毒卫生监督的內容   11.3  法律责任 第12章  我国传染病消毒展望   12.1  消毒将更加法制化和标准化   12.2  传染病消毒队伍越来越专业化   12.3  传染病消毒质量控制将会越来越科学可靠   12.4  新型消毒灭菌设备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12.5  消毒效果好且安全、环保的消毒剂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 第13章  消毒剂有效含量测定   13.1  戊二醛消毒剂有效含量测定   13.2  过氧乙酸消毒剂有效含量测定   13.3  过氧化氢消毒剂有效含量测定   13.4  有效溴含量测定   13.5  单过硫酸氢钾消毒剂有效含量测定   13.6  二氧化氯消毒剂有效含量测定   13.7  酸性氧化电位水质量检测   13.8  有效氯含量测定   13.9  有效碘含量测定   13.10  碘酊消毒剂有效含量测定   13.11  乙醇消毒剂有效含量测定   13.12  异丙醇消毒剂有效含量测定   13.13  氯己啶-醇消毒剂有效含量测定   13.14  对氯间二甲苯酚消毒剂有效含量测定   13.15  双链季铵盐消毒剂有效含量测定   13.16  单链季铵盐消毒剂有效含量测定   13.17  聚六亚甲基胍消毒剂有效含量测定   13.18  复合溶葡萄球菌酶消毒剂有效含量测定   13.19  植物抗菌消毒剂有效含量测定 附录A  (规范性附录)消毒剂用量的计算方法 附录B  (规范性附录)消毒试验用液体的配制 附录C  (规范性附录)消毒试验用微生物培养基的配制 附录D  (规范性附录)我国卫生标准对微生物控制的指标 附件1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附件2  消毒管理办法 附件3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 附件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附件5  GB 19193-2003  疫源地消毒总则 主要参考文献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