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历史风俗习惯西和乞巧民俗研究

西和乞巧民俗研究

西和乞巧民俗研究

定 价:¥38.00

作 者: 李凤鸣 ,韩宗坡 ,王亚红 著
出版社: 甘肃人民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民俗文化 文化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226044810 出版时间: 2013-07-01 包装: 平装
开本: 32开 页数: 431 字数:  

内容简介

  《西和乞巧民俗研究》由三编组成,以西和乞巧风俗与乞巧歌为考察对象,理清乞巧歌在民俗学与民间文学方面的关系,以西和乞巧民俗为例阐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自主性、本真性、整体性原则,进而探索乞巧风俗千古流传的原因。当前,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大,各地政府对本地方的民俗现象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呼声一浪盖过一浪,但仍有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消亡的威胁,特别是七夕节的乞巧活动。这种始于汉代的乞巧风俗是女性,尤其是姑娘们在成人之前参与的最为重要的社会活动。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加之参与乞巧民俗文化活动的女孩子们学业负担日益加重,乞巧风俗渐渐失去了往日的魅力,参与乞巧的人员也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甘肃陇南西和、礼县一带还保存着较为原生态的、浓郁的乞巧风俗。在长达七天八夜的乞巧过程中,姑娘们要唱大量的乞巧歌,反映了当时女性的心声。西和乞巧风俗也因为自己独特的魅力,而被称为中国乞巧风俗的“活化石”。

作者简介

暂缺《西和乞巧民俗研究》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绪论
第一编 清代女性民歌与民前乞巧歌的比较研究
第一章 清代女性民歌与民前乞巧歌的相关文献及其产生的背景
第一节 清代女性民歌与民前乞巧歌的相关文献
一、清代女性民歌的相关文献
二、民前乞巧歌的相关文献
第二节 清代女性民歌与民前乞巧歌产生的背景比较
一、政治背景不同
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
三、艺术背景不同
四、文人的态度不同
第二章 清代女性民歌与民前乞巧歌的作品比较
第一节 内容比较
一、爱情婚姻方面
二、社会生活方面
三、物产职业方面
四、历史传说方面
第二节 形式因素比较
一、句式程式化的异同
二、用词个性化的异同
第三节 曲调特征比较
一、曲调种类不同
二、曲调特征不同
第三章 清代女性民歌与民前乞巧歌的抒情主人公比较
第一节 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分析
一、女性抒情主人公
二、男性抒情主人公
第二节 抒情主人公的言说方式
一、独白的异同
二、对话的异同
第四章 清代女性民歌与民前乞巧歌的艺术价值比较
第一节 审美特征比较
一、构思
二、情感
三、意象
四、语言
第二节 表现手法比较
一、赋之比较
二、比兴之比较
第五章 民前乞巧歌对清代女性民歌的继承与创新
第一节 民前乞巧歌对清代女性民歌的继承
一、对女性民歌文学功能的继承
二、对女性民歌文学价值的继承
第二节 民前乞巧歌对清代女性民歌的创新
一、思想创新
二、表现手法创新
结语
第二编 “非遗”保护的自主性、本真性、整体性研究
——以甘肃西和乞巧民俗为例
第一章 西和乞巧文化仪式的考察
第一节 西和的人文地理概况
第二节 西和乞巧民俗的仪式
一、乞巧节 前准备工作
二、西和乞巧活动的仪程
第二章 西和乞巧文化传承盛况的原因解析
第一节 外部原因
一、当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兴起
三、国际话语的引进
四、政府介入
第二节 内部原因
一、传承主体和传承人的热情
二、传承基础的拓展与传承方式的改变
三、乞巧文化传承的一贯性
四、当地政府与当地专家、学者
第三章 “非遗”保护的自主性、本真性、整体性思考
第一节 “非遗”保护的自主性原则
第二节 “非遗”保护的本真性原则
第三节 “非遗”保护的整体性原则
结语
第三编 乞巧节 俗研究——以甘肃陇南西汉水流域乞巧节 俗为例
第一章 西汉水流域乞巧仪式活动考察
第一节 西汉水流域人文地理概况
第二节 乞巧节 节 日仪式
第二章 乞巧仪式活动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 乞巧唱词的内容
第二节 乞巧活动的文化内涵
第三节 乞巧仪式活动功能
第四节 乞巧节 与牛郎织女传说关联
第三章 乞巧节 的渊源流变及其生发传承机制
第一节 乞巧节 的历史渊薮
第二节 乞巧节 的历史流变
第三节 乞巧节 的生发与传承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西和乞巧民俗前期准备活动一览表
附录二:西和乞巧民俗各项仪程活动一览表
附录三:西和乞巧传统歌词
附录四:当前西和乞巧仪式常用歌词
附录五:各地乞巧歌辑录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