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少儿科普文化从北极到亚马孙(珍藏插图版套装共2册)

从北极到亚马孙(珍藏插图版套装共2册)

从北极到亚马孙(珍藏插图版套装共2册)

定 价:¥120.00

作 者: 张树义 等著
出版社: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百科知识 科普读物 探秘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55101802 出版时间: 2014-05-01 包装: 盒装
开本: 16开 页数: 400 字数:  

内容简介

  ★ 震撼心灵之旅!王石加入生态考察队,每个人都该上的自然课★CCTV《走近科学》主持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携手推荐★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读者推荐★ 彩图珍藏版,全实景科考珍贵照片、精美动植物手绘本套书含《探秘亚马孙》和《行走北极》两册。《探秘亚马孙》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树义博士对他在亚马逊雨林中极为独特而有趣的亲身经历的描述。作为第一位到南美洲热带雨林进行科学考察的中国人,作者在书中展示了他在亚马逊丛林生活19个月获得的大量一手资料,具有很高的科学及观赏价值。本书通过对妙趣丛生又险象环生的野性丛林的描述,展示了动物研究工作者执着的探索精神、细微的观察力和科学的分析方法,使人体会到“协同进化”理论的内涵和意义,动物之间的生物链关系,植物之间的相生相克以及动植物之间的互相依存、协同进化的神奇。书中图文并茂,极富情趣,展现了一幅幅原始森林珍稀动植物的美丽图景。原国家科技部马颂德副部长特为本书撰写了序言,对本书给予了高度评价。本书出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第十七届“中国西部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以及2009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2008年,王石加入该生态考察队伍。 《行走北极》是从事生态研究的张树义教授带着31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学生,于2013年夏天一起来到北极。他们并非简单的旅行,而是要在观光的同时做一些科研课题。从出发到回家,前后用了16天时间。这期间除了认识北极特有的物候,孩子们还用充满热情与活力的笔触记录了这些天的风景、故事、心得与学习笔记,对于初次到北极的人而言,这里有太多惊喜与未知——与真实鲜活的北极熊近距离接触,在北极圈内乘船观察生活在悬崖上的鸟类,与迁徙于地球南极和北极之间的燕鸥相遇,找到远古久远的植物动物化石,捕捉到全球稀有的独角鲸出没海面的珍贵画面,品尝挪威传统的肉丸子……张教授详尽而生动地把这些宝贵的故事和照片记录在书中,还从科学家的角度介绍了北极物种的知识,展示生物与自然相依相存的画面,并且收录了孩子们优秀的文章,使这场特别的远行考察更加充满探索的乐趣与青春的朝气。

作者简介

  张树义,华东师范大学科学与技术跨学科高等研究院院长、教授,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副主席,我国第一个到南美亚马逊热带雨林进行野外研究与考察的生态学者。1994年获法国居里大学生态学博士学位,1995年获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资助,1997年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200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20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先后在Nature、Science、PNAS等杂志发表论文一百余篇;在南极、北极、东非大裂谷、亚马逊热带雨林等全世界4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科学考察。

图书目录

探秘亚马孙目录 CH01  [ 奔向法属圭亚那 ] 靠着机窗俯瞰,蜿蜒的塞纳河变得越来越细小,飞机离开巴黎上空。  CH 02  [ 初入丛林,领教雨林的“雨”] 就这样,几小时的航程,身上的衣服是湿了干,干了湿,好一通折腾。  CH 03  [ 热带雨林,难以名状的奇特世界 ] 宝石蓝的蓝闪蝶在翩翩地飞来飞去;精灵般的蜂鸟簌簌地从身边飞来掠去; 忽然出现一双大眼睛,原来是翠绿的藤蛇从树上探下光亮的脑袋……  CH 04  [ 告别现代文明,开始丛林生活 ] 亚马孙雨林有很多特有的动物,树懒、美洲豹、食人鱼、森蚺……想到很快要与这些生物面对面地生活,我感到一阵心跳。  CH 05  [ 第一个丛林之夜,在野兽的咆哮声中度过 ] 也许它们不会来生态站,况且即使来了也未必单单吃掉我这个远道而来的黄皮肤。  CH 06  [ 险些踩到毒蛇 ] 我急忙收住脚,低头一看,一条将近两米长的蝰蛇就在我抬起的脚下。  CH 07  [ 与美洲豹捉迷藏 ] 我一下子看清了它身体的后半部:是只美洲狮!惊恐、好奇和好胜心同时涌上来,交织在一起。  CH 08  [ 我的主要工作:追踪卷尾猴 ] 经过训练的卷尾猴当护士照顾病人,这些猴护士能开关电灯和电视,给病人换衣、梳头、洗脸,甚至给病人喂食。  CH 09  [ 遇到种蘑菇的切叶蚁 ] 切叶蚁对“菌园”的管理十分认真,特别是那些专门担任警卫工作的兵蚁,简直不敢离开一寸,生怕外来蚁入室偷窃。  CH 10  [ 蜘蛛猴向我进攻 ] 蜘蛛猴狂怒地吼起来,狠命地摇动树枝,紧接着以其特有的荡壁的移动方式朝我的方向腾跃而来。我岂敢再怠慢,拔腿 就跑。  CH 11  [ 食蚁兽造访努里格 ]  一只食蚁兽自己来到生态站,它慢条斯理地踱来踱去,最后玩腻了,就爬上树干,头朝下呼呼地睡了起来。  CH 12  [ 金刚鹦鹉——美丽的大力士 ] 森林中许多棕榈树都结着硕大的果实, 这些果实的种皮通常极其坚硬,人用锤子也很难轻易砸开; 而金刚鹦鹉却能轻巧地用喙将果实的外皮弄开,吃到里面的种子。  CH 13  [ 同事玛霞用友善的方式研究箭毒蛙 ] 的确,只要稍微动动脑筋,人类与动物的关系便会友善得多;而这个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我们人类手中。  CH 14  [ 亚马孙食鸟蛛把同事的靴子当成了“家”] 我们把大山鼠送给亚马孙食鸟蛛,它毫不客气地猛扑上去,几乎就在一瞬间,大山鼠便一动也不动了。  CH 15  [ 曾经难倒博物学家的奇特动物——树懒 ] 科学家通过测定树懒睡眠时的脑电图发现,它们有时竟处于清醒状态,只是闭目养神罢了。  CH 16  [ 拍摄小蜂鸟 ] 蜂鸟还有高超的飞行技巧。它们不仅飞行速度快,而且能悬空不动和倒退着飞,俨然一个出色的飞行表演家。  CH 17  [ 与蟒蛇较量 ] 嘿!难怪哥俩比以往喊叫得更令人毛骨悚然,一条蟒蛇竟然大摇大摆地横在他们的门前。  CH 18  [ 小心吸血蝙蝠 ] “早晨四点钟,我从吊床上醒来,发现自己身上到处是血迹。上帝啊,到底发生了什么?”  CH 19  [ 丛林里的“丢人”事件 ] 保罗没带灯,不可能摸回生态站大本营;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他基本上不清楚自己的确切位置。  CH 20  [ 我得了奇怪的“几何皮肤病”] 小腿的皮下鼓起了一行,而且滑稽的是这鼓起的一行还会行走,在皮肤下来来回回地走出了一个正弦曲线。  CH 21  [ 我的故事成了新闻 ] 我感到自己连同自己的祖国一起被侮辱了!怒火不由在心中燃起,一场激烈的冲突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CH 22  [ 一只小鸟把我当成妈妈 ] 若我在房间里工作,它便守在一旁慢条斯理地梳羽毛。 饿了便轻轻地叼我的脚趾或是狠命地扯我衣角,却不肯独自走去觅食。  CH 23  [ 努里格人的科学研究 ] 在科学研究方面,生态站紧紧把握国际上最先进的系统水平的宏观方向,同时,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兴趣点。  CH 24  [ 棕色卷尾猴行为生态的新发现 ] 我通过对棕色卷尾猴连续的观察,发现它们根据水果的产量和分布状况同时采用这两种对策……  CH 25  [ 植物的繁殖计谋 ] 可以通俗地说,花的美丽和芬芳不是为了装扮大自然,而是给自己做广告。  CH 26  [ 动物与植物协同进化 ] 大自然就是这样随着生命的进化将自身编织成一张错综复杂的网,所有的环节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相关联。  CH 27  [ 我有一个希望 ] 我有一个希望:希望有朝一日能在国内见到一个科学的、真实的亚马孙微缩景观。  行走北极目录  前言 如此遥远,却触手可及 北极,在不少人的想象中,一定是寒冷、荒芜、危险的。我说:不是这么简单的词就可以描绘北极的!  三个问题 北极为什么没有企鹅 北极燕鸥一生能在南北极之间往返几次 为什么北极熊只分布在北极?全球气候变暖,北极熊是否会消失或灭绝  第1天,从上海到奥斯陆 挪威首都机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镌刻在多处大理石上的一段诗句,有英语、挪威语、阿拉伯语,还有中文。 或许那里 冬尽春衰 又一个夏季 光阴又一载 我只坚信 终有一天你会归来 守着我的许诺 将你等待  第2天,参观维格兰雕塑公园,抵达地球最北的城市 奥斯陆的清晨是薄荷绿色的,尤其是有阳光的时候。 大约六点,就和室友相约一起去街上走走。那时还有些晨露,混着北欧独有的、由于昼夜温差大而产生的氤氲雾气。  第3天,登上“海精灵”号考察船  激动人心的登船时间终于到来了。很多人第一次登上这么大的船,更不用说在船上过夜的经历了。  第4天,见到那只趴下的北极熊,首访冰川 任何人看到这样原本应该是活生生的庞然大物,现在如此皮包骨般悲惨地趴在地上的情形,都会感到诧异和震惊。  第5天,探海冰,遇见格陵兰海豹 北纬81°的风景很美,在那里世界的色调只有两种——白和蓝。 海水上的浮冰宛如天空中雪白的云朵,美得令人窒息,那里会让人顿时有种错觉, 觉得自己是不是已经到达了天堂——世界最美的地方。  第6天,冒雨造访海鸠山,幸遇蓝鲸,抵达“悲痛的峡湾” 穿过迷雾,耳边是冰川融化清亮的哗哗水声和鸟儿互相交织的鸣叫。 不得不承认,我从未看到过这么壮观的景象:喷出岩形成的陡峭的峭壁上,密密麻麻全是海鸠。  第7天,港海豹、北极熊、疯狂的帽子和舞会 北极熊的视力和听力与人类相当,但它的嗅觉极为灵敏,是犬类的七倍,可以捕捉到方圆一公里或冰雪下一米的气味。 看着它那嗅气味的动作,同船的人都笑了,有的说:“估计是它在嗅我们身上的火锅味!”有的又说:“在嗅我们吃的榨菜味呢。”  第8天,望驯鹿,参观北极科考站 早就憧憬着黄河站的模样了,想象着那是怎样的建筑,是中式还是西式呢,它一定是嵌在雪国里的,轮廓应当是隐没在冰雪里的。 然而真实的黄河站呢,看起来更像个小镇——下了小雨,路是泥泞的,窄窄的,人并不多,四周几乎都是中国队友, 如若不是路旁的小屋全是彩色顶子而非褐色、青灰色,倒是有一种回到中国乡村的感觉,觉得莫名亲切。  第9天,独角鲸,北冰洋跳海,冰川上徒步 有人在议论:“那是只鲸吗?”“也许是海豚呢?”“北冰洋哪里来的海豚……”“嘘,别叫,别惊动它! ” 突然听见Jaclyn说: “It’sNARWHAL, N-A-R-W-H-A-L。” 我们快速掏出手机查找单词。 “独角鲸!是独角鲸!” 查出来的人兴奋地、小声地叫了起来。  第10天,返回朗伊尔宾,参观博物馆和种子库  在海上航行的七天旅程中,几乎每天晚上一切活动都结束后,我都会到房间外的阳台上听着音乐吹一会儿海风,注视着大海出神。 海面上不时传来波涛的响声以及海鸟的鸣叫,享受着各种天籁共鸣中的那一份宁静,那一种飘逸的超脱感。  第11天,化石山上找化石,访问朗伊尔宾大学 斯瓦尔巴德很可能在历史时期曾经处于温带,或者受温暖的气候影响,或者与欧洲大陆相连 这在另一方面也能说明为什么斯瓦尔巴德群岛有着如此多的矿产。  第12天,告别北纬78度,返回挪威首都 我知道我没有足够的氧气支持我安全地上山和下撤,所以我还是决定就地返回。 这是一个让我非常自豪的决定。很多登山者迫切地为了登到山顶而死在了下山的路上。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