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哲学逻辑学(论理学)晚清民初道德观念嬗变研究

晚清民初道德观念嬗变研究

晚清民初道德观念嬗变研究

定 价:¥108.00

作 者: 赵炎才 著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16163160 出版时间: 2015-06-01 包装:
开本: 16开 页数: 470 字数:  

内容简介

  晚清民初道德观念嬗变伴随中国传统社会近代化逐渐展开。此一嬗变源自时人积极应对中国所面临的严峻社会危机,谋求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改造中国,走近代化道路,憧憬道德理想的价值诉求。在此一理想追求过程中,传统大同理想、人格理想与社会理想等均被时人赋予一定近代色彩。为达此目的,他们努力挖掘利用传统“孝”“忠”“礼”“仁”“奢”“俭”等观念的积极价值以为近代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精神源泉。他们从近代人文精神出发,结合具体现实需要,努力清算传统观念的弊害,谋求建构中国近代的新道德,促进了中国近代伦理学的学理创建。

作者简介

  赵炎才,男,汉族,1963年1月生,湖北武汉人。祖籍湖北汉川。1982年参加工作。2005年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专业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兼及中国伦理思想史、中国政治制度史。现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与研究,曾先后在《伦理学研究》《江海学刊》《学术研究》《安徽史学》等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逾百篇,出版独撰《致用与重构的二重变奏——清末民初伦理道德的近代嬗变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参编吴雁南教授主编的《心学与中国社会》(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和严昌洪教授主编《辛亥革命史事长编》(武汉出版社2011年版)等。

图书目录

导  论
    一  缘起
    二  研究价值
    三  研究基本思路和方法
    四  主要内涵及其创新之处
章  中国传统道德历史嬗变概述
  节  中国传统道德及其基本特征
    一  中国传统道德的历史演进
    二  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中国传统道德近代嬗变诸因素
    一  晚清民初严峻现实的强烈呼唤 
    二  传统优秀道德文化的自然发展
    三  西方道德思想文化的深刻影响 
    四  中外普适道德文化交融逐步深化
  第三节  道德致用促发传统道德近代嬗变
    一  近代道德致用思潮的时代涌动 
    二  道德致用促进传统道德嬗变
    三  中国传统道德近代嬗变概述
第二章  传统道德理想的立体更新
  节  传统道德理想的基本特征
    一  外在形式:大同均平与人格理想并存
    二  历史发展:追求理想与积极践履递进
    三  基本内涵:政治诉求与道德调适互动
    四  内在实质:具体合理与目标合理统一
第二节  传统大同理想的时代新释
    一  道成同治间时人的大同理想诉求 
    二  光宣时期时人憧憬的大同理想 
    三  民国初期时人重新诠释大同理想
  第三节  传统理想人格的近代化
    一  圣人人格内涵的时代转换
    二  君子人格的内在价值嬗变
    三  群体理想人格的近代重塑
  第四节  政治与社会理想的新追寻
    一  现实桥梁:贯通上下的政治理想
    二  生活形态:彰显人本的社会理想
    三  实施途径:改革与革命彼此互动  
第三章  传统孝道观念的时代异动
  节  传统孝道观念的基本特征
    一  外在形式:点面拓展与面点收缩共存  
    二  实际发展:宗法家族与民族国家互动
    三  基本内涵:现实规范与理想诉求激荡  
    四  内在实质:具体合理与目标合理统一
  第二节  传统孝道观念的近代异动
    一  道成同治间固守、冲击与质疑并存  
    二  光宣时期传统孝观念的近代异动
    三  民初传统孝观念近代嬗变的深化
  第三节  时人孝道观念的近代表达
    一  孝之具体内涵的近代文化诠释
    二  孝道与近代公德的积极培育
    三  孝道与近代理想人格的塑造
第四章  传统忠德意识的新陈代谢
  节  传统忠德的基本特征
    一  总体发展:忠寓于孝、忠孝分离及忠孝合一递进
    二  外在形态:由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时代易位
    三  基本内涵:客体对象由宽泛逐渐衍化为狭窄
    四  内在实质:具体合理与目标合理的有机统一
  第二节  社会群体崇尚忠德的不同表达
    一  道成同治间时人的忠德解读与践履 
    二  光宣时期时人心目中的忠德 
    三  民初各界对忠德的不同价值诉求
  第三节  忠之价值取向的时代异动
    一  固守传统纲常名教之忠德 
    二  破坏传统纲常名教之忠德
    三  理论清除传统忠德消极具体义
  第四节  忠德之内涵的近代理论诠释
    一  忠德具有人类普适性价值
    二  忠德乃因时而变的政治道德
    三  忠德时代内涵的具体泛化 
第五章  传统义利理念的革故鼎新
  节  传统义利理念的基本特征
    一  外在形式:精神物质与整体个体并存
    二  历史发展:由统而分与由分而合递进
    三  具体内涵:政权核心与人本核心互动 
    四  内在实质:具体合理与目标合理统
  第二节  晚清民初义利理念的时代异动
    一  道咸同治间传统义利观的固守与异动 
    二  光宣时期传统义利观的多维形态 
    三  民初社会不同群体的义利诉求
  第三节  不同群体对义利观的价值取向
    一  恪守传统义利价值的合理性
    二  突破传统义利理念的具体尝试
    三  理论清算传统义利观念的弊端
  第四节  义利理念的近代诠释及其深化
    一  义利概念及其关系的时代诠释
    二  学理认识中外义利的合理价值
    三  现实社会中义利的不同价值取舍
第六章  传统奢俭学说的近代转化
  节  传统奢俭说的基本特征
    一  外在形式:尚俭、崇奢与黜奢崇俭并存
    二  历史发展:经济、政治与礼教三维递进
    三  基本内涵:奢俭异趣与交相嬗替互动 
    四  内在实质:具体合理与目标合理统一 
  第二节  晚清民初奢俭观念的时代发展
    一  道成同治间的崇尚、漠视毁弃与反思 
    二  光宣时期的坚守、否定与反思超越
    三  民初时人奢俭观念的时代认知 
  第三节  近代奢俭观念的理论诠释
    一  重构近代奢俭说的初步尝试
    二  近代奢俭内涵及其现实价值
    三  近代奢俭新认识、变化及其基本内涵 
第七章  传统礼仁观念的推陈出新
  节  传统礼仁的历史特征
    一  历史发展:礼仁递生与时代合离异趣
    二  外在形式:礼仁位异与时代波动共存
    三  具体内涵:仁礼内外有别与彼此互动 
    四  内在实质:具体合理与目标合理统
  第二节  晚清民初礼仁观念的时代演化
    一  道成同治间时人的礼仁价值取向 
    二  光宣时期时人的礼仁价值倾向 
    三  民初时人的礼仁价值诉求
  第三节  时人对礼之内涵的学理认知
    一  礼之产生、内涵及其实际作用 
    二  礼之文化表征、发展及其异化
    三  新旧礼论的交锋及其时代嬗变 
  第四节  社会士人对仁的时代诠释
    一  仁之概念的时代理论阐释
    二  时人言仁之论的不同价值取向
    三  现实社会中践仁的诸多层次
第八章  道德观念嬗变与近代道德构建
  节  晚清民初道德观念的近代演化
    一  道咸同治时期道德观念的变化 
    二  光宣年间道德观念的新陈代谢
    三  民初各类道德观念的时代交锋
  第二节  基本道德理论的具体阐释
    一道德概念的理论诠释
    二  道德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
    三  科学合理认识道德新旧嬗变-
  第三节  中国近代道德的时代构建
    一  中国传统道德的新陈代谢
    二  中国近代道德的基本雏形
    三  道德基本类型的学理界分
结语
参考文献举要
近五年个人相关论文辑览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