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古籍/国学经部晚明《孝经》学研究

晚明《孝经》学研究

晚明《孝经》学研究

定 价:¥98.00

作 者: 刘增光 著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丛编项: 上海市社会科学博士文库·第16辑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32575435 出版时间: 2015-07-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422 字数:  

内容简介

  明代经学以往并不受学界重视,其《孝经》学尤甚。《晚明学研究》以晚明《孝经》学为主题,从文献学角度对明代的《孝经》学著述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孝经》学在晚明的发展与兴盛做了深入的分析,揭示出了晚明《孝经》学与朱子理学、阳明心学、三教合流思潮以及晚明政治礼制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勾勒出了晚明《孝经》学的发展脉络,呈现出了其多重面向。这对于重新认识明代经学,深入研究明代后期哲学思想皆不无裨益。

作者简介

  刘增光,1984年生,山西襄汾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现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图书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设定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取径
一、文献学的方法
二、经典诠释学的方法
三、内在理路与外缘背景的二重分析法
第三节 研究现状与本书内容
一、晚明《孝经》学文献的著录
二、晚明《孝经》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三、本书内容安排
第一章 《孝经》学史上的重要公案辨析
第一节 《孝经》的作者、时代与名义
一、《孝经》与孔子思想是否相悖
二、《孝经》的作者及成书年代
三、《孝经》之命名及名义
第二节 《孝经》今、古文问题梳理
一、汉代官方十八章本《孝经》和二十二章本《孝经》的初现
二、汉代的《孝经》今、古文问题
三、今、古文《孝经》的文本问题
第三节 悬置今古纷争,探求《孝经》大旨——晚明《孝经》学关于《孝经》今古文问题的看法
一、虞淳熙之从今文说
二、孙本、朱鸿之从古文说
三、异中之同——《孝经》是孔子“孝治”之书
第二章 明代前期《孝经》学
第一节 明代《孝经》学著述与地域分布表
一、明代《孝经》学著述与地域分布表
二、简要的统计与分析
第二节 明代前期《孝经》学概况
一、今古文壁垒分明,互相攻驳不已
二、《孝经》为童习训蒙之书
三、将《孝经》和《忠经》并列的庸俗化倾向
四、理学化的《孝经》阐释
第三节 明代前期的《孝经》改本
一、朱熹的《孝经》学范式及其遗留问题
二、明代前期的几种《孝经》改本
第三章 疑朱而又尊朱——朱熹《孝经》学范式影响下的晚明《孝经》学
第一节 本性立教,因心成治——晚明《孝经》学对《孝经》宗旨的阐发
一、作为“孝治”大法的《孝经》
二、孙本对《孝经》为孔子论“孝治”之书的论证
第二节 晚明的《孝经》改本
一、朱鸿的《孝经》改本
二、沈淮的《孝经会通》改本
三、虞淳熙的《孝经迩言》改本
四、杨起元的《孝经》改本
五、黄道周的《孝经》改本
第三节 《孝经》外传的编纂
第四节 对朱熹《孝经刊误》之反驳与清理
一、“圣言无有可议”——孙本《孝经释疑》对朱熹《孝经刊误》的质疑
二、吕维祺对朱熹《孝经刊误》的彻底清理
第五节 从诠释学角度看晚明《孝经》学对朱熹《孝经》学的反拨
一、独断型诠释与探究型诠释
二、“更好地”理解与“不同地”理解
第四章 从良知学到《孝经》学——阳明学影响下的晚明《孝经》学
第一节 从《大学》到《孝经》——王阳明及其后学的孝论
第二节 朱鸿立本于良知学的《孝经》观
一、“本心之良”与“孝弟之实”
二、《孝经》为六经之总会
第三节 “孝弟为良知之实”——罗汝芳的“孝弟慈”之学与《孝经宗旨》
一、以“求仁”为宗,以“孝弟慈”为实
二、从《大学》的“孝弟慈”之学到《孝经》学
三、《孝经宗旨》
第四节 良知学化的《孝经》学典范——晚明居士虞淳熙的《孝经迩言》
一、太虚、气化与鬼神——对张载“形溃反原”理论的借用
二、天心与仁心——对罗汝芳思想的接纳
三、“万物一体”义与斋戒工夫
四、孝即良知——以“孝”诠释良知
第五章 三教融汇思潮影响下的晚明《孝经》学
第一节 以孝弟、礼仪为中心看晚明的三教融合
第二节 云栖袜宏的“孝戒为一”论及其影响
一、孝名为戒
二、孝名念佛
第三节 杨起元三教合一论域下的《诵孝经观》
一、杨起元三教合一的孝论
二、融合三教修养工夫的《诵孝经观》
第四节 杨起元的“戒自孝生”论
第五节 孝、礼结合——虞淳熙的《斋戒之目》
第六节 三教皆孕于孝——虞淳熙的《全孝图》
一、“太虚”与“孝”二元结构的宇宙生成一本体论
二、释、道二教亦在孝中
三、“忠孝一理”的《孝经》宗旨
第七节 晚明劝善运动与《孝经》学
第六章 余论:晚明《孝经》学的其他面向
第一节 晚明《孝经》学的道统观
一、传道即传孝:以“孝”为判准建构道统
二、学术与社会:晚明《孝经》学士人道统建构之二重原因
三、典范转移:与朱熹、王阳明之道统观的比较
第二节 和会朱陆、兼采汉宋的晚明《孝经》学
第三节 晚明《孝经》学与明代政治
第四节 从东亚的视角看晚明《孝经》学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