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政治行政管理现代视域下公共道德及其基础的研究

现代视域下公共道德及其基础的研究

现代视域下公共道德及其基础的研究

定 价:¥68.00

作 者: 廖加林 著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16162743 出版时间: 2015-06-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现代视域下公共道德及其基 础的研究》从宏观的角度为当代中国道德生活的变迁 和道德建设的努力方向提供了一种合理的解释和有价 值的思考。既从公共性的理论谱系去研究了现代社会 公共生活道德的价值诉求及社会结构基础,又从公共 性的实践谱系去探究了当今社会道德实践的新模式。把握住了伦理学理论范式、中心视域和它的生活基础 三者的内在关联,特别提倡和推崇尊重、宽容、信任 和积极参与等体现公共精神的道德价值,并分析论证 了我们的价值系统和行为模式因此而调整的哲学基础 和价值基础。首次提出应从政治维度和社会维度去把 握公共生活中公民道德的观点,也厘清了新中国成立 以后同时使用的“公德”与“社会公德”这两概念的 区别和联系,并从一种德性的生成论视角论证了现代 人从正当到崇高的道德追求的可行性。

作者简介

  廖加林(1966-),男,湖南湘乡人,教授,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1986年本科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政治系,获哲学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伦理研究所,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湖南科技大学法学院院长。主要从事伦理学教学与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出版《现代公民社会的道德基础》学术专*1部,在《道德与文明》、《伦理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多篇学术论文曾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复印。主讲《伦理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课程。

图书目录

导论 公共道德的研究视域
一 现代性问题域中的公德心问题
二 公共道德研究的理论范式与视域转换
三 本书的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公共道德观念的历史源流与理论维度
第一节 公私观念与公共道德观念的历史源流
一 中国文化中公私观念的历史演变
二 西方文化中的公私观念及公共哲学
三 近代“公德”观念的出现及含义
第二节 公共领域及其伦理意义
一 公共领域的界限
二 公共领域的性质与结构
三 公共领域的伦理意义
第三节 公共道德的理论维度
一 公共道德研究的理论维度
二 公民道德的政治维度与社会维度
三 公民道德行为的消极性与积极性
第二章 公共道德的价值基础与价值诉求
第一节 公共道德的哲学基础——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一 近代哲学与人的主体性
二 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三 主体间性与公共道德
第二节 公共道德的价值基础——自由与平等
一 市场经济关系是自由与平等价值的载体
二 政治哲学中的自由与平等
三 自由与平等是公共道德的价值基石
第三节 公共道德的价值诉求——尊重、宽容、信任和参与
一 尊重
二 宽容
三 信任
四 参与
第三章 市场经济:公共道德的经济基础
第一节 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其道德影响
一 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及其道德蕴含
二 社会转型与道德转型
三 中国社会转型及面临的道德问题
第二节 公共道德的人伦关系结构基础
一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及对人的影响
二 市场经济与公共性组织的发展
三 从私人性交往到公共性交往
第三节 市场经济的公共道德维度
一 市场秩序的自发演进及其规则基础
二 市场经济的伦理特质
三 市场经济道德基础的公共性
第四章 民主政治:公共道德的政治基础
第一节 民主政治的道德意蕴
一 政治的合法性基础及其道德性质
二 民主政治的道德合理性
三 中国传统政治的合法性问题及其现代重构
第二节 公共道德的政治权力基础
一 公共权力的公共性
二 政府公共性的理想与现实
三 行政人员的自主性与德性
第三节 公民责任与政治参与的道德影响
一 国家与社会中的个人及自由
二 公民责任及其合理性基础
三 公民政治参与的道德影响
第五章 公民社会:公共道德的社会基础
第一节 公民社会与公民身份
一 公民社会的概念与理论
二 公民与公民身份
第二节 市场、政府和公民社会的有效互动
一 市场经济改革与中国公民社会现状
二 中国公民社会的生成及其政治意蕴
三 协同市场与政府的公民社会
第三节 公民社会与公共道德的培育
一 公民社会是公共道德培育的真正场域
二 社会各领域的相对分离与人性设定
三 公民社会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第六章 志愿者行为:社会维度的公共道德行为模式
第一节 中国传统道德人格的理论缺陷与实践困境
一 人格与道德人格
二 中国传统道德人格及其依附性质
三 中国传统道德人格的理论缺陷及对实践的影响
第二节 现代社会公共道德人格的基本特征
一 以公共理性为基础的特征
二 基于契约精神的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特征
三 个人道德自我实现的公共性特征
第三节 志愿者行为模式的公共性道德特质
一 追求社会正义——非营利组织使命的道德理想性
二 自愿奉献——志愿者利他行为彰显人格的高尚性
三 组织化——志愿者道德实践有效性的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