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哲学逻辑学(论理学)中国社会转型焦虑与互联网伦理

中国社会转型焦虑与互联网伦理

中国社会转型焦虑与互联网伦理

定 价:¥29.80

作 者: 赵云泽,王靖雨,滕沐颖,焦建 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新闻传播学文库
标 签: 传播理论 社会科学 新闻传播出版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300235929 出版时间: 2017-01-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160 字数:  

内容简介

  我们是否因互联网而变得更加焦虑?我们在互联网上应该达成怎样的共识,沉淀怎样的“伦理”?《中国社会转型焦虑与互联网伦理》从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矛盾切入,深入分析中国社会由线下而生、又集中反映在互联网上的集体焦虑感,及其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机理,进而探讨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认知革命和构建互联网伦理的紧迫性,以及在互联网公共空间中政府的角色定位、民众的自治、互联网多方治理的可能性等问题。本书紧密联系中国现实问题,又同经典理论进行对话,以期廓清对互联网社会属性的更深层次的认知,探索可能的通往温馨而又理性的互联网伊甸园的途径。本书所探讨的互联网上的焦虑情绪、互联网带来的认知革命、互联网伦理,实质上都指向互联网多方治理的可能性和可行性的探讨。全书的内在逻辑是从“问题”到“思路”,从“认知”到“行动”。本书论证始终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进行双重关照,试图从经典理论中找到阐释中国现实问题的营养。本书犀利地指出中国互联网上种种问题之根源,同时也乐观地论证互联网的可规制性,指出向善而行的治理思路。本书对于关心中国现实问题,尤其是互联网现象的读者有一定启发。

作者简介

  赵云泽,男,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助理、史论部副主任,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新闻春秋》杂志副主编;《国际新闻界》杂志栏目主持;美国《社会学与人类学》(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杂志专职评审;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南堡传播学院访问学者。学术经历涵盖了新闻传播史论及新媒体传播等方面,成果集中于媒介融合、互联网舆论、时尚传播、中国新闻传播史等领域;擅长从历史的视野对现实问题进行剖析,研究问题具有现实针对性,对定量、定性的研究方法运用娴熟。已完成数部专著、教材,发表50多篇中英文论文。多次获奖。主持了多项***、省部级纵向课题,及服务于社会企事业单位的舆情研究方面的横向课题。 王靖雨,女,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研究兴趣为网络传播、情感社会学、中国新闻舆论史等。已发表数篇学术文章。 滕沐颖,女,新华社总编室记者,中国人民大学硕士毕业,研究兴趣为新媒体传播、网络舆论等。已发表数篇核心期刊文章。 焦建,男,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传播学系硕士研究生在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毕业。研究兴趣为网络传播、积极传播学。已发表数篇学术文章。

图书目录

第一章转型期的中国与互联网上的焦虑情绪第一节转型期的中国遭遇互联网一、网络使用中的个体焦虑二、网络使用中的群体焦虑三、中国网络社会中的集体认同焦虑第二节焦虑的社会传递及后果一、焦虑的个体感知二、焦虑的社会传递及后果第三节网络媒体对社会裂痕的加深及弥合一、网络媒体对社会裂痕的加深二、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社会裂痕的弥合三、信任危机之下达成共识的困难第二章互联网带来的认知革命第一节一个崛起的网络社会一、信息技术革命二、自由的流动空间三、认同的力量四、参与规则与网络精神第二节互联网带给我们什么一、交流革命正在发生二、互联网拓展后的精神领地三、社会能量的积累与爆发第三节认知盈余与万物皆媒第三章亟须建构的互联网伦理第一节互联网伦理的指向第二节互联网时代的“正义”一、作为公平的正义二、程序正义的选择三、互联网是平的吗?四、“人肉搜索”是否在维护正义?第三节互联网上的道德原点一、互联网伦理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二、互联网上的道德原点第四节互联网与协商伦理一、网络赋权二、网络协商三、网络围观四、网络民主第四章互联网公共性中的政府、民众与媒介第一节互联网赋权予民一、互联网的误读二、群体极化与群体冲突三、多数人的暴政四、从集体主义到个人主义五、网民自治第二节政府角色的进与退一、如何应对批评之声二、流言与谣言第三节嬗变中的网络媒介形态与探索中的治理一、嬗变中的网络媒介形态二、互联网的可规制性三、互联网的多方共治参考文献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