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工业技术建筑科学建筑史中国近代建筑史 第三卷 民族国家:中国城市建筑的现代化与历史遗产

中国近代建筑史 第三卷 民族国家:中国城市建筑的现代化与历史遗产

中国近代建筑史 第三卷 民族国家:中国城市建筑的现代化与历史遗产

定 价:¥166.00

作 者: 赖德霖,伍江,徐苏斌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丛编项: 中国近代建筑史
标 签: 建筑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112194834 出版时间: 2016-06-01 包装:
开本: 16开 页数: 561 字数:  

内容简介

  《民族国家 中国城市建筑的现代化与历史遗产》主要内容为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建筑的现代化与历史遗产的关系问题。具体包括近代以来西方建筑师对中国风格的尝试,民国礼制重建与礼制建筑,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纪念堂建筑,《首都计划》、《天津特别市物质建设方案》、《大上海计划》和广州地方自治建设中对于建筑的民族性的表现,中外建筑家对于中国建筑的研究,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保护,中国建筑家对于中国风格的探索,以及以厦门大学校园建筑为代表的对于中国风格的地域性表达。这些内容一方面体现了西方建筑师创造一种中西结合的“适应性”建筑的努力,另一方面反映了在民族国家的重建过程中,中国政治和文化精英对于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目标的追求和他们“中国的文化复兴”的理想。

作者简介

  赖德霖,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以及美国芝加哥大学中国美术史专业博士,美国路易维尔大学美术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建筑与城市。曾主编《近代哲匠录:中国近代重要建筑师、建筑事务所名录》(2006),并著有《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2007)、《解读建筑》(2009)、《中国建筑革命》(中国台湾版,2011)(2012年中国大陆版改名为《民国礼制建筑与中山纪念》)、《走进建筑走进建筑史——赖德霖自选集》(2012)。伍江,1960年生。1983年获同济大学建筑系学士学位,1986年获该校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1987年攻读同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1993年毕业获博士学位。现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教授,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并担任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代表性著作有《上海百年建筑史》(1997年初版,2008年第二版)、《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编制与管理》(2008)等。徐苏斌,1962年生,1992年获天津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05年获东京大学工学博士学位。现任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天津大学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著作有《近代中国建筑学的诞生》(2010)、《中国の都市·建集匕日本——「主体的受容」の近代史》(2009)、《日本对中国城市和建筑的研究》(1999)等。曾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著作奖一等奖、日本建筑学会奖、建筑史学会奖、日本都市计画学会奖等。

图书目录

第七章 “民族形式”的滥觞——西方建筑师对中国风格的尝试
第一节 圣约翰大学、金陵大学、岭南大学、华西协合大学、北京辅仁大学等
一、圣约翰大学
二、金陵大学
三、岭南大学
四、华西协合大学
五、北京辅仁大学
第二节 何士与北京协和医学院的中国风格设计
一、设计与建造
二、建筑简介
第三节 茂飞的燕京大学校园规划设计
一、教会大学和设计业务
二、具适应性的“中国风格”
三、规划与建筑设计
四、再造中国语境
五、燕园:综合而开放的建筑实践
第四节 建筑“翻译”——西方建筑师与一种中国风格建筑的设计方法
一、贵阳圣若瑟堂与耶稣会教堂立面构图的“中译”
二、北京基督教中华圣公会教堂与拉丁十字平面教堂的“中译”
三、英国教区教堂形制的“中译”
四、福建协和大学小教堂与希腊十字平面建筑的“中译”

第八章 国民党、国民政府与首都南京及上海、天津和广州的建设(1927-1937年)
第一节 民国礼制重建与礼制建筑
一、坛庙
二、祠及阵亡将士公墓
三、墓
四、纪念碑
五、纪念雕像
六、纪念堂
第二节 南京中山陵与广州中山纪念堂
一、南京中山陵
二、广州中山纪念堂
第三节 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概说及《首都计划》和《天津市特别市物质建设方案》
一、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概说
二、《首都计划》
三、《天津特别市物质建设方案》
第四节 南京
一、首善之区:南京城市功能及其建设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二、首都新建筑:“现代化”的多重路径
第五节 近代城市规划实践的先声——上海市政府与“大上海计划”
一、“大上海计划”的缘起
“大上海计划”的主要内容、特征和文化内涵
三、“大上海计划”相关建筑设计的探索
四、“大上海计划”的实施
第六节 广东地方自治建设与建筑活动的开展
一、地方政权治下的公共建筑
二、工业建设与现代产业建筑
三、高等教育与现代大学校园
四、平民住宅建设

第九章 历史遗产与现代化(1901-1937年)
第一节 西方学者对中国建筑的研究
一、西方学者认识中国建筑的历程
二、西方学者的主要研究成果
三、西方学者研究的特点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