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工业技术建筑科学建筑史中国近代建筑史 第五卷 浴血河山:日本侵华时期及抗战之后的中国城市和建筑

中国近代建筑史 第五卷 浴血河山:日本侵华时期及抗战之后的中国城市和建筑

中国近代建筑史 第五卷 浴血河山:日本侵华时期及抗战之后的中国城市和建筑

定 价:¥148.00

作 者: 赖德霖,伍江,徐苏斌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丛编项: 中国近代建筑史
标 签: 建筑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112192250 出版时间: 2016-06-01 包装:
开本: 16开 页数: 496 字数:  

内容简介

  《浴血河山 日本侵华时期及抗战之后的中国城市和建筑》主要内容为日本侵华时期及抗战之后的中国城市和建筑。包括1931年以后东北和华北地区,以及抗战时期重庆、贵阳、南京、延安、上海和香港等地的建筑活动。此外还有抗战期间及之后中国建筑教育的发展,战后重建和对战后都市发展的进一步思考,以及1949年前后中国建筑师的移民等情况。在结语中,编者认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制度公有化、经济制度计划化、国家发展战略_丁业化以及意识形态宣传上均以苏联为追摹对象,影响到建筑生产力的组织方式、管理方式、建筑重点类型、建筑教育思想以及建筑美学。这一切转变标志着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结束,以及中国建筑发展一个新阶段的开始。本卷还包括“台湾地区近代建筑大事年表”和“国外关于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介绍”两部分附录。

作者简介

  赖德霖,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以及美国芝加哥大学中国美术史专业博士,美国路易维尔大学美术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建筑与城市。曾主编《近代哲匠录:中国近代重要建筑师、建筑事务所名录》(2006),并著有《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2007)、《解读建筑》(2009)、《中国建筑革命》(中国台湾版,2011)(2012年中国大陆版改名为《民国礼制建筑与中山纪念》)、《走进建筑走进建筑史——赖德霖自选集》(2012)。伍江,1960年生。1983年获同济大学建筑系学士学位,1986年获该校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1987年攻读同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1993年毕业获博士学位。现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教授,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并担任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代表性著作有《上海百年建筑史》(1997年初版,2008年第二版)、《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编制与管理》(2008)等。徐苏斌,1962年生,1992年获天津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05年获东京大学工学博士学位。现任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天津大学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著作有《近代中国建筑学的诞生》(2010)、《中国の都市·建集匕日本——「主体的受容」の近代史》(2009)、《日本对中国城市和建筑的研究》(1999)等。曾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著作奖一等奖、日本建筑学会奖、建筑史学会奖、日本都市计画学会奖等。

图书目录

第十五章 日本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建筑活动
第一节 “关东州”的城市规划:技术、法规及海滨城市意象
“序”
一、俄国制定的大连、旅顺的城市规划及其特点
二、日本统治时期大连、旅顺规划与建设
第二节 沈阳近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日本因素
一、满铁附属地——沈阳第一初的近代化城区
二、铁西工业区
三、沈阳近代的日本建筑师及其设计实践
第三节 满铁附属地居住区与住宅标准化设计的先驱:抚顺
一、满铁初期规划范例:抚顺干金寨附属地
二、满铁集大成规划实例:抚顺永安台附属地
三、矿区新城:居住区建设与标准化住宅设计
第四节 现代主义城市开发与殖民性空间的矛盾共存:大连
一、现代城市商业区开发模式的创造——大连连锁商店街的规划设计与空间构成
二、大连轨道交通与郊外住宅开发
三、现代性与殖民性:建筑表现的两极分化
第五节 伪满洲国及其“首都”新京
一、近代长春的城市演变进程
二、近代长春“新京”时期的城市规划
三、近代长春“新京”时期的建筑类型
第六节 呼和浩特、大同及长春的城市规划比较
一、民国时期的呼和浩特
一,'蒙疆“城市规划技术人员的来源及城市建设机构的成立
三、”厚和都市计划第一期计划案“
四、呼和浩特、大同与长春的城市规划方案比较
第七节 日本侵占下的华北都市规划和建设
一、华北都市规划五年计划的背景和内容
二、各个城市的规划大纲推进

第十六章 抗战期间中国方面的建筑活动(1937-1945年)
第一节 陪都重庆与后方城市贵阳的战时都市建筑问题
一、陪都时期重庆建筑规则的制定与实施
二、陪都时期重庆全市范围内的新村建设
三、重庆中央(中山)公园的建设
四、抗战期间及之后的贵阳建筑活动
第二节 汪伪政权下南京的建筑活动
一、汪伪时期南京建筑活动概况
二、日本人在南京的建设活动
三、中国人在南京的建造活动
第三节 抗战时期上海与香港的建筑活动
一、上海
二、香港
第四节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建筑活动
一、历史与意义
二、三个时期
三、三个类别
四、一些特征
第五节 抗战中中国建筑教育的发展(1937-1945年)
一、北平大学工学院建筑系
二、天津工商学院
三、之江大学建筑系
四、重庆大学建筑系

第十七章 战后重建(1945-1952年)
第一节 战后建筑营造业的恢复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