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政治外交、国际关系中等强国崛起与国际关系的新变局

中等强国崛起与国际关系的新变局

中等强国崛起与国际关系的新变局

定 价:¥68.00

作 者: 戴维来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11731005 出版时间: 2017-01-01 包装:
开本: 16开 页数: 316 字数:  

内容简介

  中等强国崛起是当今国际体系演变*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冷战结束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印度、巴西、土耳其、印尼、南非等一批新兴中等强国群体性崛起。中等强国的地位和作用前所未有地凸显,并以其不断上升的经济实力、政治能力、国际影响力,从世界体系的外围逼近中心,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突出、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己成为国际关系中的关键性力量。谁赢得中等强国,谁就是*后的赢家。对中国来说,这些中等强国具有战略支点的重要意义,是中国外交所要积极争取、恰当定位的重要对象。如何准确认识、有效发挥中等强国的作用,为中国走向大国复兴提供国际助力,是戴维来编著的《中等强国崛起与国际关系的新变局》的中心主题。

作者简介

  戴维来,男,安徽寿县人。南京大学政治学系国际政治专业本科毕业,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专业硕士、博士。现任教于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对外战略、中等强国、大国关系与外交。在《人民日报》《当代亚太》《现代国际关系》《求是》《理论视野》等相关报刊发表文章30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主持参与省部级和国家课题多项,参著《大国的责任》(2011)、《中国的未来》(2012)、《十八大以来中国大国外交》(2016)等书。

图书目录

第1章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对象的确定
三、既有理论解释及其不足
(一)关于中等强国发展历史与理论的研究
(二)关于新兴中等强国的研究
(三)关于中等强国参与议题领域的研究
(四)关于中等强国与中国关系的研究
四、研究框架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2章 中等强国:概念界定与发展进程
一、理解中等强国的理论起点
(一)国家与权力的本质
(二)观察中等强国的四个维度
二、界定中等强国的实践起点
(一)以综合国力界定的中等强国
(二)以国际影响力界定的中等强国
(三)以国家治理能力界定的中等强国
三、历史演进下的中等强国
(一)多极体系下的孕育
(二)大战之间的崭露头角
(三)冷战时期的转型
(四)后冷战时代的崛起
四、小结
第3章 中等强国对外行为的逻辑
一、中等强国对外行为理念
(一)多边主义
(二)国际主义
(三)地区主义
二、中等强国对外行为的特征
(一)更加依靠外交力而非军事力
(二)更加注重功能性合作
(三)更加注重展现协调能力
(四)更加注重体现独立意志
(五)更加注重行为的可信度
三、中等强国对外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中等强国的国际观
(二)对国家利益的追求
(三)对国际环境的适应
四、中等强国的关系建构
(一)领导国家的类型
(二)复合型的大国关系
(三)合作型与竞争型关系
五、中等强国的发展趋势
(一)国际格局的走向
(二)中等强国的作为空间
六、小结
第4章 冷战后中等强国的崛起及其影响
一、中等强国崛起的背景
(一)全球化的推动力
(二)全球经济格局的变迁
二、中等强国崛起的途径
(一)实行经济改革
(二)锤炼强国意志
(三)拥有资源禀赋
(四)塑造国家良好形象
三、中等强国崛起的影响
(一)经济方面影响
(二)战略方面影响
(三)全球治理影响
(四)对地区层次的影响
四、中等强国面临的外部挑战
(一)体系转型
(二)周边环境变化
(三)大国博弈
五、小结
第5章 战略支点中等强国:一项县体的考察
一、处于战略支点的中等强国
(一)战略支点国家的重要性
(二)战略支点中等强国的特征
二、南美的战略支点:巴西
(一)地缘位置与国家实力
(二)对外战略
(三)重视发展对华关系
三、非洲的战略支点:南非
(一)经济政治优势
(二)对外战略
(三)积极发展对华关系
四、中东的战略支点:土耳其
(一)地缘政治巨大优势
(二)对外战略
(三)重视对华关系
五、东盟的战略支点:印度尼西亚
(一)地缘位置与国家实力
(二)对外战略
(三)积极发展对华关系
六、小结
第6章 中等强国:中国外交新的着力点
一、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及挑战
(一)对外布局的演绎进程
(二)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
二、战略支点外交的战略收益
(一)促进经济利益
(二)拓展安全利益
(三)赢得国际效益
三、明确中等强国的战略定位
(一)塑造新外交观
(二)明确给予着力点的定位
四、小结
第7章 结语
一、本书研究的要旨
二、本研究的结论
三、遇到的问题与思考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英文文献
(三)网站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