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工业技术建筑科学市政工程模式.格局.特色:松花江流域视野下典型城市空间形态研究

模式.格局.特色:松花江流域视野下典型城市空间形态研究

模式.格局.特色:松花江流域视野下典型城市空间形态研究

定 价:¥38.00

作 者: 蔡新冬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112209279 出版时间: 2017-11-01 包装:
开本: 16开 页数: 194 字数:  

内容简介

  《模式·格局·特色:松花江流域视野下典型城市空间形态研究》从松花江流域宏观视角,选取三座典型城市——吉林、哈尔滨、佳木斯为研究对象,从分析松花江在城市地域系统形成、演变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人手,以问题研究为导向,从空间模式、空间格局、空间特色三个方面展开典型城市空间形态的系统研究。《模式·格局·特色:松花江流域视野下典型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第2章借鉴文化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明确松花江流域文化圈的概念与范围,通过对松花江流域城市发展历程的分析,总结出松花江流域城市发展特征。在此基础上,第3章以吉林、哈尔滨、佳木斯三个典型城市为例,以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历程为线索,对城市空间形态变化与松花江水系互动关系进行阐释性研究,总结典型城市依江演化规律。通过研究发现典型城市形态演变与松花江流域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和历史进程有内在的紧密联系,这为城市空间形态发展问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典型城市跨江发展模式的选择是城市空间发展过程中的战略性问题。《模式·格局·特色:松花江流域视野下典型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第4章通过对国内外城市跨江发展的实践和理论归纳,总结滨江城市跨江发展的动力机制与限制因素,结合对典型城市跨江发展历程、条件和面临问题的比较分析,提出三种跨江发展模式。典型城市生态化空间格局的规划必须依托于松花江水系生态系统,这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基础问题。《模式·格局·特色:松花江流域视野下典型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第5章以水域环境生态和谐为指向,引入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方法,对典型城市水域生态格局进行分析,提出高密度开发条件下城市自然、近自然水域生态景观与人工建筑环境的整合原则,依据这些原则探索典型城市空间格局。典型城市空间特色的延续是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所需解决的普遍问题。松花江长期融入城市生活,不仅塑造了城市的物质形态,也塑造了城市的文化精神。松花江流域自然环境形成了典型城市生长的独特地理背景,流域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本源,表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模式·格局·特色:松花江流域视野下典型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第6章将典型城市文化置于流域文化的时空坐标体系中进行分析,探索典型城市文化发展的层次性、多样性和差异性,进而提出了延续和发展典型城市空间特色的策略。《模式·格局·特色:松花江流域视野下典型城市空间形态研究》揭示了松花江流域典型城市发展的基本特征,总结了松花江流域典型城市的水系利用价值的演替性、城市形态演变的阶段性和城市空间发展的同构性规律,提出典型城市跨江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提出了开发江城文化资源、修补江城结构肌理、凸显滨江特色景观的城市空间特色建设策略。

作者简介

暂缺《模式.格局.特色:松花江流域视野下典型城市空间形态研究》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范围
1.2.1 松花江流域
1.2.2 典型城市
1.3 研究思路
1.3.1 内容
1.3.2 方法
1.3.3 框架
第2章 松花江流域城市发展历程
2.1 文化地理学的理论借鉴
2.1.1 研究内容
2.1.2 借鉴启示
2.2 确立松花江流域文化圈
2.2.1 地域文化区的划分
2.2.2 松花江流域自然概况
2.2.3 松花江流域文化圈确定原则
2.3 松花江流域城市发展历程
2.3.1 早期形成阶段
2.3.2 近代转型阶段
2.3.3 现代发展阶段
2.4 松花江流域城市发展特征
2.4.1 震荡与突变的发展历程
2.4.2 沿江与沿路的空间布局
2.4.3 冲突与交融的文化特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典型城市空间形态演变
3.1 吉林——双岸多核发展
3.1.1 滨江点状生成(1673-1880年)
3.1.2 沿江带状发展(1881-1948年)
3.1.3 跨江双岸发展(1949年至今)
3.2 哈尔滨——单岸圈层发展
3.2.1 滨江多核生成(1898-1919年)
3.2.2 沿江“T”形发展(1920-1948)
3.2.3 离江环状拓展(1949年至今)
3.3 佳木斯——单岸带状发展
3.3.1 近江点状生成(1888-1931年)
3.3.2 离江团块状扩张(1932-1948年)
3.3.3 沿江带状发展(1949年至今)
3.4 典型城市依江演化的规律
3.4.1 水系利用价值的演替性
3.4.2 城市形态演变的阶段性
3.4.3 城市空间发展的同构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跨江发展的空间模式
4.1 城市跨江河发展的动力机制
4.1.1 区域整合发展的要求
4.1.2 城市空间拓展的需求
4.1.3 水域环境资源的吸引
4.2 城市跨江河发展的限制因素
4.2.1 自然环境因素
4.2.2 经济技术因素
4.2.3 市民心理因素
4.3 典型城市跨江发展比较分析
4.3.1 跨江发展历程比较
4.3.2 跨江发展条件比较
4.3.3 跨江发展问题分析
4.4 典型城市空间跨江发展模式
4.4.1 吉林——两岸协同发展型
4.4.2 哈尔滨——双核互补发展型
4.4.3 佳木斯——主副连接发展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依江而长的空间格局
5.1 典型城市景观生态格局分析
5.1.1 景观生态学与城市生态格局
5.1.2 典型城市生态景观要素分析
5.1.3 典型城市生态格局比较
5.2 城市水域生态景观整合原则
5.2.1 修复性原则
5.2.2 网络化原则
5.2.3 契合性原则
5.3 基于水网的城市结构布局
5.3.1 吉林——山水环绕组团结构布局
5.3.2 哈尔滨——水绿融合指状结构布局
5.3.3 佳木斯——水网交错组团结构布局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循江而生的空间特色
6.1 开发江城文化资源
6.1.1 水域文化特色资源
6.1.2 冰雪文化特色资源
6.1.3 历史文化特色资源
6.1.4 文化资源开发策略
6.2 修补江城结构肌理
6.2.1 轴向结构的修复与延续
6.2.2 特色肌理的强化与拓展
6.2.3 历史核心区的保护与更新
6.3 凸显滨江特色景观
6.3.1 滨江景观元素比较
6.3.2 滨江景观特质提炼
6.3.3 滨江景观特质优化
6.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