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经济管理经济中国经济生态约束下人口承载力预测分析研究:以黑河流域为例

生态约束下人口承载力预测分析研究:以黑河流域为例

生态约束下人口承载力预测分析研究:以黑河流域为例

定 价:¥58.00

作 者: 赵玲 著
出版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13652896 出版时间: 2020-01-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208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在人口承载力理论和系统动力学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系统分析、系统动力学建模、预测结果及评价和建立预警指标四部分的复合模型,用以进行生态约束条件下人口承载力的预测,并将其应用于黑河流域所在的十个县(区、旗)。在研究过程中,将研究区看作一个复合巨系统,在综合考虑巨系统中有关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环境等重要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人口承载力预测的复合模型。对复合系统进行系统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各个子系统及与其他子系统的因果关系,并分别进行模型的构建、绘制模拟结构图,得到人口承载力的具体模拟数据。人口承载力直接影响到一个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本书结尾对黑河流域协调发展度进行测算,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

  赵玲,女,青海民和人,教授,博士研究生,青海大学财经学院经济学系主任助理。承担生态经济学、数据分析与决策、计量经济学等课程的讲授,从事青藏高原区域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方向的研究。出版教材1部,参与出版教材4部;主持国家社科项目1项,完成教育部项目1项、青海省社科项目1项,参与完成省社科项目3项,参与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国家软科学项目1项、教育部“春晖”计划2项等,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图书目录

1.1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1.2研究思路和主要结构框架
1.2.1研究思路
1.2.2全书概貌
1.3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3.1研究方法
1.3.2软件和数据选取
1.4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4.1可能的创新
1.4.2可能的不足与缺陷
2理论研究与文献综述
2.1人口承载力理论简介
2.1.1承载力概念的起源与发展
2.1.2人口容量理论与方法
2.1.3人口承载力的内涵
2.1.4人口承载力的分类
2.2人口承载力理论研究回顾
2.2.1国外研究综述
2.2.2国内研究综述
2.3人口承载力研究方法概述
2.3.1逻辑斯蒂(Logistic)法
2.3.2资源供需平衡法
2.3.3指标体系法
2.3.4模型预测法
2.4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发展趋势
2.4.1研究内容:以土地生产力—粮食为主
2.4.2研究方法:由静态分析走向动态预测
2.4.3发展趋势:人口承载力研究方兴未艾
2.5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理论
2.5.1环境问题的产生
2.5.2贫穷是最大的环境压力
2.5.3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发展之间的数量关系
2.5.4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复合系统的特性
2.6黑河流域研究综述
生态约束下人口承载力预测分析研究——以黑河流域为例目录3人口承载力复合模型
3.1复合模型概述
3.1.1复合模型
3.1.2系统动力学
3.2复合模型的组成和功能
3.2.1系统分析
3.2.2系统动力学建模
3.2.3预测结果及有效性检验
3.2.4预警指标的建立
3.3本章小结
4黑河流域的综合评价—研究区背景
4.1地理概况
4.1.1区域位置与行政区划
4.1.2地质地貌
4.1.3主要气候特征
4.2自然资源状况
4.2.1土地资源
4.2.2水资源
4.2.3生态环境
4.3社会经济状况评介
4.3.1人口发展情况
4.3.2经济发展状况
4.4本章小结
5黑河流域人口承载力复合模型的建立
5.1黑河流域复合模型系统分析
5.1.1黑河流域复合系统的分析
5.1.2黑河流域各子系统因果关系分析
5.2黑河流域人口承载力复合模型构建与模型描述
5.2.1土地资源子系统
5.2.2水资源子系统
5.2.3经济子系统
5.2.4人口子系统
5.2.5生态环境子系统
5.3本章小结
6黑河流域人口承载力仿真模拟结果
6.1仿真结果检验
6.1.1直观性检验和运行检验
6.1.2历史检验
6.1.3灵敏度分析
6.2预测结果评价
6.2.1人口承载力仿真结果
6.2.2人口子系统仿真结果
6.2.3土地资源子系统仿真结果
6.2.4水资源子系统仿真结果
6.2.5经济子系统仿真结果
6.2.6生态子系统仿真结果
6.3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
6.3.1生态环境指标
6.3.2经济增长指标
6.3.3社会进步指标
6.4本章小结
7黑河流域人口与生态协调发展
7.1复合系统协调性测度概述
7.1.1复合系统协调性
7.1.2复合系统协调性测度方法
7.2黑河流域复合系统协调性测度
7.2.1黑河流域复合系统综合评价指数
7.2.2黑河流域人口与经济子系统协调发展指数
7.2.3黑河流域人口与生态子系统协调发展指数
7.2.4黑河流域生态与经济子系统协调发展指数
7.2.5黑河流域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指数
7.3黑河流域协调性分析及建议
7.4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1复合模型中变量命名规则及变量符号列表附录2Vensim PLE上机运行总流图附录3复合模型主要函数关系及参数值附录4黑河流域复合系统协调度测算数据图目录
图1-1黑河流域人口承载力预测研究技术路线图
图2-1J形、S形增长曲线
图3-1复合模型组成图
图3-2人口承载力预警指标体系图
图4-1黑河流域区位图
图4-2黑河流域行政区划及流域图
图4-32007年黑河流域主要农作物单产情况
图4-42017年黑河流域主要农作物单产情况
图5-1黑河流域人口承载力复合模型系统分解图
图5-2土地资源子系统内部要素及与其他子系统的关系
图5-3水资源子系统内部要素及与其他子系统的关系
图5-4人口子系统内部要素及与其他子系统的关系
图5-5经济子系统内部要素及与其他子系统的关系
图5-6生态环境子系统内部要素及与其他子系统的关系
图5-7土地开发模拟结构图
图5-8农作物单产模拟结构图
图5-9农产品消费模拟结构图
图5-10肉蛋奶消费模拟结构图
图5-11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模拟结构图
图5-12水资源子系统模拟结构图
图5-13经济子系统模拟结构图
图5-14人口子系统模拟结构图
图5-15生态环境子系统模拟结构图
图6-1流域人口承载力预警指标体系图
表目录
表4-12007年黑河流域土地资源利用情况
表4-22017年黑河流域土地资源利用情况
表4-32007年黑河流域主要农作物产量情况
表4-42017年黑河流域主要农作物产量情况
表4-52007年黑河流域人口情况
表4-62017年黑河流域人口情况
表4-72007年黑河流域经济状况
表4-82017年黑河流域经济状况
表5-1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QI)表
表6-1甘州区2008年数与模型模拟结果历史检验
表6-22007—2060年黑河流域人口承载力
表6-32007—2060年黑河流域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表6-42007—2060年黑河流域水资源人口承载力
表6-52007—2060年黑河流域经济人口承载力
表6-62007—2060年黑河流域总人口变动情况
表6-72007—2060年黑河流域城镇人口变动情况
表6-82007—2060年黑河流域未利用土地面积
表6-92007—2060年黑河流域总种植面积
表6-102007—2060年黑河流域建设用地面积
表6-112007—2060年黑河流域水资源总供给量
表6-122007—2060年黑河流域水资源总需求量
表6-132007—2060年黑河流域农业需水量
表6-142007—2060年黑河流域工业需水量
表6-152007—2060年黑河流域居民生活需水量
表6-162007—2060年黑河流域农林牧增加值
表6-172007—2060年黑河流域工业增加值
表6-182007—2060年黑河流域服务业增加值
表6-19黑河流域2007—2060年EQI变动情况
表6-20耕地面积(子指标值)
表6-21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子指标值)
表6-22单位化肥施用量(子指标值)
表6-23水资源总量(子指标值)
表6-24森林面积(子指标值)
表6-25固定资产投资额占产业总值比(子指标值)
表6-2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子指标值)
表6-27农民人均纯收入(子指标值)
表6-28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子指标值)
表6-29科技人员比例(子指标值)
表6-30每万人拥有医疗技术人员数(子指标值)
表6-31黑河流域人口承载力预警指标目标值
表7-1耦合度取值范围及含义
表7-2协调度级别及其分类标准
表7-3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指标
表7-4黑河流域人口—经济—生态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表7-5黑河流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及人口的综合指数
表7-6黑河流域人口与经济子系统耦合协调度
表7-7黑河流域人口与经济子系统协调发展指数
表7-8黑河流域人口与生态子系统耦合指数
表7-9黑河流域人口与生态子系统协调指数
表7-10黑河流域生态与经济子系统耦合指数
表7-11黑河流域生态与经济子系统协调指数
表7-12黑河流域人口—经济—生态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
表7-13黑河流域人口—经济—生态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指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