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文学艺术文学文学评论与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民族观研究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民族观研究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民族观研究

定 价:¥86.00

作 者: 胡俊飞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20319690 出版时间: 2017-12-01 包装:
开本: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俊飞来信说,他的博士论文《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民族观研究》入选了《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作为他的导师,真为他高兴。俊飞博士论文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民族观作为研究对象,这一选题也是我个人这十多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之一。2001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与湖南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学民族性问题”的学术研讨会上,我作了“重返民族性”的大会发言,提醒在追踪西方文学批评思潮的途中别忘了回家的路。2003年我发表了“开放的民族主义”一文,尝试将“开放”与“民族”这一具有悖论性的词语组合,以构成一种相互制约的张力,即民族是开放的基点,开放是民族发展的动力。在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的分会上,我作了题为“坚持差异性研究”的发言,希望更加理性地看待中国与西方的关系,在中外交流和交锋中探寻具有普遍价值又有民族个性的中国文学批评新途径。2011年,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学科获得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研究”。于是,学科多位教师和博士生投入到新的跋涉中,开始从不同角度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展开研究。也正是这一年,俊飞成为博士生加入到我们团队。攻博期间,俊飞接受了我的建议,选择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民族观作为研究对象,这是一个有挑战性的课题。记得2012年我到北京大学参加“杰姆逊与中国当代批评理论”学术研讨会,提交了《马克思恩格斯‘民族’概念刍议》的论文,并就这个问题请教美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家杰姆逊先生,他表示未系统研究过马克思的民族理论,并不愿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解读。在研究中,我也意识到,民族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顾颉刚先生曾愤怒地说:“民族,民族,世界上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的确,民族是个复杂的问题,但正因为如此,就更需要研究。俊飞不畏所难,接手研究“民族”这个课题。在研究中俊飞在材料上下了很大功夫,他系统地研读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的著述,并广泛收集和阅读了众多中外关于民族问题的论述,这一过程显然非常艰苦,而材料为王成为他论文的基础。不仅如此,俊飞的研究也很有理论深度,字里行间体现出很好的理论功底和逻辑思辨能力。俊飞不仅对经典马克思主义与俄苏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提炼,而且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民族观展开了多层次多路径的探索。例如,在“民族与阶级”的辨析上,他认为肯定文艺的民族性并不否定它同时具有阶级性,“在阶级斗争空前尖锐的时代,民族文学必然具有阶级性,不同阶级具有不同的民族性,但并不是‘只有’和‘全然’是阶级性”。在民族与现代的问题上,他强调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并没有完全蹈袭西方的现代性命题,而是实现了民族国家与现代化的同构,是立足中国经验的现代性。在民族与传统的关系上,他鉴于传统是联结和贯穿民族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因素,提出了“转换性创造”的概念,如此等等。在重阅他的书稿时.我常常涌出一种“雏凤清于老凤声”的感慨。如何说书稿中有什么不足的话,我觉得民族和民族主义这两个不同的范畴还需要进一步厘清。我个人体会,民族这个概念既体现为一种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群体文化认同,又是在与他者对比和参照中确立的,民族存在于与其他民族的关系之中;而民族主义则主要是某种特定的民族观念、民族意识,它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有民族沙文主义,也有反殖民化的民族主义等。因此,民族主义尤其需要在特定语境下加以细致地甄别乃至反思。

作者简介

  胡俊飞(1982-),湖北汉川人,长江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四川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在站博士后,近年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研究工作,在《外国文学》《文艺理论与批评》《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主持省部级社会科学项目3项,参编教材2部,获2017年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重庆市涪陵区乌江文艺奖一等奖等荣誉。

图书目录

绪论
一 论题的缘起、背景与内容
(一)缘起
(二)背景
(三)研究内容
二 研究现状述评
(一)经典与俄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民族观研究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民族观研究
(三)全球化、民族国家与文学的民族性研究
(四)后殖民理论与当代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民族观研究
(五)当代文学批评的民族观建构研究
三 研究的思路、结构与方法
(一)思路结构
(二)研究方法
章 经典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民族观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民族观的形成
节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民族观
一 民族的性质:现代历史现象
二 民族的特质:共同语言、历史传统与固定疆域的共同体
三 对于民族的评价:阶级视野下的批判性肯定
四 民族国家与国际主义的矛盾统
第二节 俄苏对马克思与恩格斯民族观的发展
一 对马克思与恩格斯民族观的充实
二 俄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对“民族文化”的抨击
三 对俄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民族观的评价
第三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民族观的形成
一 民族主义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形成
二 对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接受与排拒
三 阶级与国际主义视域下对民族性的辩证容纳
第二章 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民族观探求
节 民族: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一贯立场、标准与诉求
一 从“民族主义文学”批判到“民族形式”论争
二 从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到“文化革命”
三 从新时期到新世纪
第二节 民族是“阶级的暂时表现形式”
一 民族性与阶级性的矛盾
二 民族性与阶级性的统
三 无产阶级与民族统一于“人民”
四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民族观的当代反思
第三节 民族是“个别与普遍之统一的相关物”
一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对立统
二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民族观的现实启示
第四节 民族是现代性的悖反
一 民族国家与中国文学观念的现代化
二 民族观的现代性
三 现代观的民旗性
四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民族观的当代价值
……
第三章 语境与借镜: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民族观的拓展
第四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民族观的当代建构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