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哲学哲学知识读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逻辑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逻辑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逻辑研究

定 价:¥58.00

作 者: 陈红娟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208152496 出版时间: 2018-10-01 包装:
开本: 页数: 148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以问题意识为引导,着重探讨实践如何表达理论创新的诉求、理论创新如何实现以及理论如何转化为实践三个问题,尝试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逻辑,旨在总结历史经验,为我们自觉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借鉴。

作者简介

  陈红娟,华东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近年来,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国家重大课题、国家课题、教育部课题多项。获2017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称号。

图书目录

总序/童世骏
中文摘要
引 言
一、研究缘起:问题与特质
0.1.1 马克思主义如何中国化
0.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特质
二、已有研究
0.2.1 国内研究现状
0.2.2 国外研究现状
0.2.3 相关概念界定
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质视域下实践逻辑研究的必要性
节 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质的认识
1.1.1 结合论
1.1.2 理论创新论
1.1.3 其他相关论点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矛盾解析
1.2.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态结构分析———基于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1.2.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矛盾三重解构
1.2.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矛盾的对立统一
1.2.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质的外在体现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质阐释中实践逻辑的“合法性” 
1.3.1 本质之内在性的理论定位
1.3.2 本质之超越性的现实依据
1.3.3 实践逻辑贯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
第二章 问题的凸显与表达:实践对发展理论的诉求
节 实践作为起点之缘由
2.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力问题
2.1.2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指向
2.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自身特质
第二节 实践诉求之生成进路
2.2.1 认识与实践差异性存在:实践诉求生成之可能
2.2.2 辩证唯物主义视域内理论与实践的演化
2.2.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实践诉求生成的具体路径
第三节 实践诉求之表达
2.3.1 实践诉求具体表达:矛盾的凸显与变迁
2.3.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实践诉求表达
2.3.3 表达方式一:问题沉淀与过滤———“基本问题”的生成
2.3.4 表达方式二:非“基本问题”的演化
第四节 实践诉求之定位
2.4.1 共时性维度:在时代中定位
2.4.2 历时性维度:在历史中定位
2.4.3 现时性维度:在现实中定位
第三章 实践互动与理论创新:理论生成的四个环节
节 调查研究
3.1.1 调查研究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方法
3.1.2 调查研究实例枚举
3.1.3 作用一:明晰事实
3.1.4 作用二:统一思想
第二节 定点试验
3.2.1 定点试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环节
3.2.2 定点试验实例枚举
3.2.3 作用一:降低运行风险
3.2.4 作用二:推动理论内生
第三节 经验汲取
3.3.1 总结实践经验
3.3.2 作用:理清关联关系
3.3.3 借鉴国际经验
3.3.4 作用:提取“共性”要素
第四节 理论提升
3.4.1 从经验到理性:理论生成的关键
3.4.2 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
3.4.3 理论内部突破
第四章 大众认同与践行理论:理论走向实践的三重转化
节 转化障碍
4.1.1 认知误区
4.1.2 认同障碍
4.1.3 利益阻滞
第二节 学理化
4.2.1 理论的内部分解
4.2.2 理论的内在建构
4.2.3 学理化双重效用
第三节 大众化
4.3.1 理论前提
4.3.2 实现路径
4.3.3 存在问题
4.3.4 对策分析
第四节 现实化
4.4.1 制度规约
4.4.2 政策转化
4.4.3 条件与限度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逻辑的整体审视与现实启示
节 问题意识与整体建构的有效链接
5.1.1 问题意识主导方向
5.1.2 整体建构相对滞后
5.1.3 二者的有效链接
第二节 理性选择与经验汲取的恰当契合
5.2.1 理性选择的回归
5.2.2 经验汲取的勃兴
5.2.3 两者的恰当契合
第三节 灵魂性与灵活性张力的适度制衡
5.3.1 张力的存在
5.3.2 限度的突破
5.3.3 正确的态度
结语 研究展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逻辑研究的方法论反思
参考文献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