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工业技术建筑科学市政工程城市新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及应用研究

城市新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及应用研究

城市新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及应用研究

定 价:¥86.00

作 者: 余红,席北斗 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122361547 出版时间: 2020-05-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182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已颁布的技术导则所推荐的评价方法、国内外研究中所探讨的方法以及在国家新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实际应用的评价方法,按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框架,针对规划方案分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规划方案综合论证与优化调整等各评价内容的技术方法进行系统总结、比较和归纳,得到城市新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比较实用的评价技术和方法,用于指导城市新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本书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针对性,可供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等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城市管理者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城市规划、环境规划、环境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作者简介

  余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余红:女,1981生,工学硕士,高级工程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主要从事环境技术服务,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兰州新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兰州新区环境保护规划”、“青岛西海岸新区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青岛西海岸新区环境保护规划”“正宁电厂环境影响评价”“武冈机场环境影响评价”“巴楞煤矿环境影响评价”等30余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依托主持的兰州新区规划环评项目,建立区域生态安全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结合WRF中尺度天气预报模式,创造性用环评成果指导新区规划布局和“产城一体”的环境合理性。 此外还承担了环境保护部工作类项目2019年完善城市生态环境空间规划管理推进城市化健康发展研究,参加了“十二五水专项:东部浅水湖泊营养物基准标准及太湖达标应用研究”、城乡统筹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三)“华北缺水农村生活污水节能处理-回用技术研究与示范”、环境保护部工作类项目2012-2015年“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环境保护部工作类项目2016年-2019年“产城融合与新区健康发展的环境管理制度研究”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及相关工作。发表论文1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10余项。

图书目录

第1章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1.1 城市新区建设背景 1
  1.1.2 城市新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
  1.1.3 城市新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 2
 1.2 新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与意义 3
 1.3 国内外发展历程及研究进展 4
  1.3.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历程 4
  1.3.2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研究进展 6
 1.4 总体思路与技术路线 7

第2章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方法和评价重点 9
 2.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方法 9
 2.2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框架及评价重点 11
  2.2.1 规划分析 11
  2.2.2 规划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13
  2.2.3 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3
  2.2.4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 14
  2.2.5 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分析 14
  2.2.6 规划方案综合论证和优化调整建议 16
  2.2.7 “三线一单”环境管控 17
  2.2.8 公众参与 17
  2.2.9 规划环境影响减缓对策与措施 17

第3章规划分析方法 19
 3.1 情景分析法 20
  3.1.1 情景分析法概述 20
  3.1.2 情景分析法的特点 20
  3.1.3 情景分析法的应用 21
  3.1.4 情景分析法的应用案例 22
 3.2 系统动力学法 27
  3.2.1 系统动力学法概述 27
  3.2.2 系统动力学法的特点 27
  3.2.3 系统动力学法的应用 27
  3.2.4 系统动力学法的应用案例 28
 3.3 地理信息系统+叠图分析法 29
  3.3.1 地理信息系统的概述 29
  3.3.2 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30
  3.3.3 地理信息系统+叠图分析法的应用 31
  3.3.4 地理信息系统+叠图分析法的应用案例 31

第4章规划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
 4.1 规划环境影响识别 32
  4.1.1 矩阵法 32
  4.1.2 网络法 33
  4.1.3 压力-状态-响应分析法 36
 4.2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8

第5章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方法 40
 5.1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40
  5.1.1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方法 40
  5.1.2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方法应用 43
 5.2 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 52
  5.2.1 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方法 52
  5.2.2 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方法应用 55
 5.3 能源需求预测 59
  5.3.1 能源需求分析方法 59
  5.3.2 能源需求分析方法应用 60
 5.4 水环境承载力分析 62
  5.4.1 区域水环境质量及趋势分析 62
  5.4.2 水环境承载力分析方法 63
  5.4.3 水环境承载力分析方法应用 65
 5.5 大气环境承载力分析 66
  5.5.1 区域气象资料的收集及气象特征分析 66
  5.5.2 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及趋势分析 70
  5.5.3 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法 73
  5.5.4 大气环境承载力分析方法应用 76

第6章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分析 77
 6.1 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77
  6.1.1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77
  6.1.2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应用 79
 6.2 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83
  6.2.1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83
  6.2.2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应用 90
 6.3 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96
  6.3.1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96
  6.3.2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应用 102
 6.4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05
  6.4.1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方法及应用 106
  6.4.2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分析及应用 112
 6.5 累积环境影响评价 121
  6.5.1 累积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121
  6.5.2 累积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应用 132
 6.6 环境风险分析 136
  6.6.1 环境风险分析方法 137
  6.6.2 环境风险分析方法应用 138

第7章“三线一单”环境管控 142
 7.1 生态保护红线 142
  7.1.1 生态管控分区 142
  7.1.2 生态管控要求 143
  7.1.3 三生空间协调对策 149
 7.2 资源利用上线 150
  7.2.1 水资源利用上线 150
  7.2.2 土地资源利用上线 151
  7.2.3 能源利用上线 152
 7.3 环境质量底线 153
 7.4 环境准入负面清单 155
  7.4.1 项目准入标准 155
  7.4.2 行业准入负面清单建议 157
 7.5 跟踪评价建议 162

第8章规划方案综合论证及优化调整 164
 8.1 规划方案的环境合理性论证 164
  8.1.1 规划定位和目标评价 164
  8.1.2 规划规模的环境合理性论证 165
  8.1.3 规划空间布局的环境合理性论证 165
  8.1.4 市政公用设施的环境合理性论证 165
  8.1.5 环境目标的可达性和合理性论证 166
 8.2 规划方案的可持续发展论证 166
 8.3 规划方案的优化调整建议 166
 8.4 环境影响减缓对策和措施 167
 8.5 公众参与 168
  8.5.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角色和作用 168
  8.5.2 现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存在的不足 168
  8.5.3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机制优化 169

第9章结论与展望 172
 9.1 主要研究结论 172
  9.1.1 研究内容 172
  9.1.2 主要研究成果 172
 9.2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展望 176
  9.2.1 完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体系 176
  9.2.2 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项目环评的联动机制 177
  9.2.3 系统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实践有效性评估 177
  9.2.4 加强公众参与力度 177

参考文献 178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