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计算机/网络认证与等级考试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NIT)载人航天出版工程 哈勃太空望远镜 从概念到成功

载人航天出版工程 哈勃太空望远镜 从概念到成功

载人航天出版工程 哈勃太空望远镜 从概念到成功

定 价:¥168.00

作 者: (英)戴维-J-谢勒,(英)戴维-M-哈兰
出版社: 中国宇航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15915456 出版时间: 2019-10-01 包装:
开本: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国外在轨服务航天器历经50年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其中,哈勃太空望远镜在设计时就融入了可接受在轨服务的理念,并先后成功完成了5次在轨服务,为国内外在轨服务航天器技术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本书译自2016年出版的《The Hubble Space Telescope From Concept to Success》,全面展示了哈勃太空望远镜从概念提出、方案论证、详细设计到在轨部署与第1次在轨服务实施的全过程,此外还介绍了地面模拟验证系统、操作工具及任务团队等强大的支持体系。本书是我国*部关于哈勃太空望远镜系统设计的中文图书,可供从事飞行器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飞行器设计及相关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学生的辅助教材。

作者简介

  李伟杰,2009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并进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工作。现为航天器结构分系统主任设计师、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工程领域硕士研究生联合指导教师。长期从事航天器在轨服务技术研究,正在承担装备发展部、国防科工局“十三五”在轨服务领域多个预研项目结构机构专题研究,同时作为核心骨干正在参加国家重大背景专项“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论证。此外曾先后从事神舟飞船、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东方红五号卫星平台、全电推卫星平台、某遥感卫星、某小卫星等型号结构研制。2016年曾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开展航天器结构轻量化技术研究。已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8篇,申请及授权国家或国防发明专利6项,发布国军标1项。

图书目录

目录
概述1
第1章部署6
1-1在轨部署一个望远镜7
1-1-1规避磕碰和多余动作7
1-1-2机械臂上的哈勃9
1-1-3太阳电池阵和高增益天线11
1-2天文学家部署哈勃15
1-2-1绝美画面19
1-2-2部署高度20
1-3准备飞行22
1-3-1任命航天员22
1-3-2更换指令长24
1-3-3地面训练28
1-3-4制定EVA计划32
1-3-5黑色记事本35
1-3-6适应计划推迟36
1-4搭建发射组合体37
1-4-1发射定于1990年37
1-4-2逐步准备发射38
1-4-3又是螺母40
1-4-4系统漏洞43
1-4-5哈勃装载至航天飞机44
1-4-64月10日/次发射尝试45
1-4-7电池保持充电状态45
1-4-84月24日/后倒计时46
1-4-9哈勃到达太空47
1-5部署哈勃49
1-5-14月24日/做好准备49
1-5-24月25日/实施部署53
1-5-3哈勃停泊于顶部54
1-5-4气闸舱内随时待命58
1-6轨道高度并不够高59
1-6-1高轨道飞行风险62
1-6-24月26—28日/在轨待命65
1-6-34月29日/返回地球67
1-6-4发现号航天飞机返回佛罗里达67
1-7哈勃的麻烦68
1-7-1球面像差缺陷69
1-7-2航天员的新角色72
1-7-3重回轨道的漫长道路73
参考文献74
第2章梦想76
2-1去星星不闪烁的地方76
2-1-1太空望远镜的起源77
2-1-2莱曼·斯皮策和太空观测站78
2-2同温层观测镜:通往太空的一小步79
2-2-1太空时代的黎明81
2-2-2人造卫星、加加林和月球81
2-3哈勃之前的空间天文学82
2-3-1天文学领域82
2-3-2空间探索法案和组织82
2-3-3建立天文学研究计划84
2-3-4搭建平台84
2-4在轨天文学观测站85
2-4-1是否推进OAO项目85
2-5基础工作88
2-5-1在轨天文学观测站88
2-5-2标准“有轨电车”89
2-5-3探索号系列卫星90
2-5-4高能太空观测站91
2-5-5伍兹霍尔的建议92
2-6在轨载人天文望远镜93
2-6-1MORL望远镜93
2-6-2阿波罗望远镜94
2-6-3MOT研制费用95
2-6-4MOT应用展望99
2-6-5解决保障问题100
2-6-6MOT及其有人服务100
2-6-7立项难点101
2-7大型太空望远镜诞生102
2-8在轨服务卫星Nimbus103
2-8-1为什么是Nimbus103
2-8-2为在轨服务而设计105
2-9小结106
2-10天文学任务委员会报告108
2-10-1人类与空间天文学109
2-10-2航天员的多重角色111
2-10-3未来发展重点112
参考文献114
第3章梦想成真116
3-1登月之后117
3-1-1大型太空望远镜组织实施118
3-2漫长的“拼图”过程119
3-2-1经费保障119
3-2-2源自南希·罗曼的驱动力120
3-3任务起步121
3-3-1运载火箭122
3-3-2战斗部落122
3-3-3早期的服务计划123
3-3-4谈判专家奥德尔博士126
3-3-5望远镜正式命名132
3-4碎片任务拼接134
3-5航天飞机系统135
3-5-1载荷舱尺寸确定138
3-6远程操作系统141
3-7太空相会145
3-7-1规划145
3-7-2从发射平台到入轨147
3-7-3交会阶段148
3-7-4接近目标149
3-7-5航天飞机技术的发展149
3-7-6飞行履历149
3-7-7哈勃的经历151
3-7-8应急接近152
3-7-9标准接近152
3-7-10LowZ模式153
3-8哈勃的管理155
3-8-1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TDRSS)157
3-9一个欧洲的合作伙伴160
3-9-1英国的加入162
3-9-2英国/欧洲的哈勃望远镜164
3-10污染防护165
3-10-1运行环境的考虑166
3-10-2自然工作环境166
3-10-3确保安全性和完整性168
3-10-4航天飞机载荷安全性168
3-11广泛而深入的发展169
3-11-1一个几乎完整的拼图170
参考文献172
第4章任务演进174
4-11972年的大型太空望远镜(LST)设计研究174
4-1-1任务描述175
4-1-2轨道选择176
4-1-3运载能力分析178
4-1-4系统配套和设计179
4-1-5科学仪器模块179
4-1-6系统支持模块180
4-1-7污染控制181
4-1-8系统可靠性181
4-1-9系统维护181
4-1-10小结184
4-2A阶段设计完善186
4-2-1维护级别186
4-2-2与A阶段相比的关键变化187
4-2-3地面维护188
4-2-4小型在轨载人出舱维护188
4-2-5小型在轨远程操作系统维护188
4-2-6阶段A后的主要更改189
4-2-7机械臂的约束189
4-2-8设计要素189
4-2-9联合布局190
4-2-10可操作性190
4-3可维护性192
4-3-1返回地球问题193
4-3-2在轨问题194
4-3-3设计问题194
4-3-4结构195
4-3-5热控196
4-3-6电源197
4-3-7控制和数据处理197
4-3-8姿态控制197
4-3-9分系统可靠性197
4-3-10污染物控制198
4-3-11研究得出的关键结论198
4-4LST载人舱外活动200
4-4-1LST演变为ST201
4-5哈勃状态概述202
4-5-1大型观测站204
4-5-2纪录创造者205
4-5-3太空中的哈勃205
4-5-4主要组成206
4-5-5结构与机构208
4-5-6仪表和通信213
4-5-7数据管理214
4-5-8指向控制215
4-5-9电源218
4-5-10热控226
4-5-11安全应急系统227
4-5-12光学系统229
4-6从LOT到HST237
参考文献246
第5章模拟服务247
5-1创造一个概念248
5-1-1弗兰克·切波利纳249
5-1-2在轨服务251
5-1-3多任务模块化航天器252
5-2建立指南253
5-2-1关键设计和操作问题254
5-2-2航天员系统基本需求254
5-2-3小结256
5-3航天员办公室的参与257
5-3-1团队工作260
5-4EVA服务支持设备260
5-4-1飞行支持结构261
5-4-2在轨可更换单元装载系统262
5-4-3第二轴向装载系统263
5-5航天员辅助工具263
5-5-1从航天飞机开展太空行走263
5-6基线设备265
5-6-1舱外移动单元265
5-6-2气闸舱267
5-6-3EVA设备267
5-6-4专属工具268
5-7EVA任务剖面268
5-8地面支持系统269
5-9EVA培训270
5-9-1EVA潜力272
5-10水下哈勃276
5-10-1关注细节278
5-11渐进系统分析279
5-11-1关键测试结果280
5-11-2模拟程序281
5-12中性浮力模拟器282
5-12-1样机和支持设备287
5-13全尺寸模拟试验291
5-13-1分系统开发291
5-13-2轴向科学仪器292
5-13-3径向科学仪器294
5-13-4精细导星敏感器294
5-13-5固定头部星敏感器/速率传感器单元294
5-13-6系统支持模块设备295
5-13-7光学望远镜组件295
5-13-8太阳电池阵295
5-13-9操作工具296
5-13-10高增益天线297
5-13-11光圈盖298
5-13-12便携式足部限位器298
5-13-13扶手301
5-13-14舱门锁紧设计301
5-13-15紧固件302
5-13-16RMS及相关活动302
5-13-17早期NBS测试结论303
5-141983—1990年的NBS测试305
5-15升级的NBS训练设施305
5-15-1水下试验项目(1984—1988)306
5-15-2试验成果308
5-15-3附加NBS试验309
5-16EVA经验积累310
5-17DTO1210312
5-17-1STS125 任务后记316
参考文献318
第6章配套工具设施320
6-1引言320
6-1-1罗伯特·特维诺321
6-1-2罗恩·谢菲尔德323
6-1-3设计标准325
6-1-4特殊工具326
6-2在轨服务工具包326
6-2-1电动工具331
6-2-2工具存放332
6-3罗素·韦内斯及其工具管理336
6-3-1反复测试336
6-3-2团队协作338
6-3-3保留团队339
6-4机械工程师保罗·理查德343
6-4-1新人的处境345
6-4-2机械工程师成为“沙丁鱼”348
6-5未配置MMU350
6-6操作工具354
参考文献357
第7章幕后358
7-1飞行乘组训练359
7-1-1乘组角色359
7-1-2从课堂到毕业362
7-1-3训练与支持相结合365
7-2地面团队367
7-3哈勃项目办公室367
7-3-1项目经理普雷斯顿·伯奇368
7-3-2运营和系统经理阿尔·维纳基奥375
7-3-3异常响应团队378
7-3-4乔伊斯·金的管理工程379
7-3-5系统管理地面测试383
7-4在轨服务任务支持团队385
7-4-1NASA总部386
7-4-2马歇尔航天飞行中心387
7-4-3戈达德航天飞行中心389
7-4-4太空望远镜操作控制中心393
7-4-5欧洲空间局(ESA)398
7-4-6肯尼迪航天中心399
7-4-7航天飞机运营副主任克里平401
7-5航天员办公室支持402
7-6任务控制405
7-6-1多用途支持室416
7-7哈勃飞行主任与任务主任417
7-7-1“牵牛星”飞行任务主任——查尔斯·肖417
7-7-2任务指导和管理420
7-7-3结构化团队与职责421
7-7-4飞行操控师训练423
7-7-5奇妙的在轨服务425
参考文献426
第8章次在轨服务任务427
8-1哈勃维修计划427
8-1-1哈勃的幽默427
8-1-2学会应对新闻界428
8-1-3挑选航天员430
8-1-4家人的理解432
8-1-5主要任务434
8-1-6哈勃的眼镜436
8-1-7源自牙医镜和淋浴头的灵感436
8-1-8航天员训练438
8-1-9交叉训练440
8-1-10手指冻伤441
8-1-11图纸再次错误443
8-1-12虚拟现实训练444
8-2任务规划446
8-2-1概述448
8-2-2进展中的里程碑节点449
8-2-31993年12月1日/试图发射456
8-2-412月2日/发射457
8-3哈勃次回归457
8-3-112月2—3日/逐步接近哈勃457
8-3-2细微光点逐渐变亮458
8-3-312月3—4日/捕获与第1次EVA458
8-3-412月5日/第2次EVA465
8-3-512月6日/第3次EVA472
8-3-612月7日/第4次EVA475
8-3-712月8日/第5次EVA480
8-3-8高难度的螺钉操作482
8-3-912月9日/释放哈勃484
8-3-1012月9—11日/准备返回(暴风雨后的平静)486
8-3-1112月12日/返回地面487
8-4接力棒传递487
8-4-1工作间隙488
8-4-2任务成功488
8-4-3回归日常490
参考文献493
结束语495
参考文献500
后记501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