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哲学马/列/毛/邓经典理论赖特阶级理论的当代建构

赖特阶级理论的当代建构

赖特阶级理论的当代建构

定 价:¥70.00

作 者: 骆夷 著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11722102 出版时间: 2020-09-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唯物史观的理论和方法,对西方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赖特的阶级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批判性研究,对于我们正确地对待西方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了解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状况和社会政治状况、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均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作者简介

  骆夷,女,1984年生,辽宁绥中人,南开大学哲学博士。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曾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流动站学习、工作两年。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哲学。先后在《天津社会科学》、《理论与现代化》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若干篇,二人合著出版专著一部,主持和重点参与北京中医药大学青年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委托项目等若干项目。

图书目录

一、阶级分析:激进平等主义工程的内在要求2

二、阶级概念的三个阶段6

第二节阶级分析的内在逻辑和理论立场的转变20

一、马克思主义范式与实证主义社会科学的对立21

二、在马克思主义和韦伯主义阶级分析传统之间23

三、一种综合性的逻辑分析框架27

四、小结35


第二章 剥削理论与阶级结构理论37

第一节“中间阶级”的“矛盾定位”概念37

一、“中间阶级”难题38

二、“阶级关系中的矛盾定位”概念:“对立”+“共享”41

第二节剥削与阶级分析46

一、剥削的定义:对罗默的修正47

二、剥削机制:“组织剥削”取代“地位剥削”50

三、中间阶级及其矛盾定位:十二种阶级位置模型52

第三节赖特与罗默理论之比较55

一、罗默剥削理论存在的问题56

二、赖特何以对罗默剥削理论进行修改和补充57

三、阶级与阶层相结合的理论研究模式59

第四节赖特剥削与阶级结构研究的理论失误61

一、“中间阶级”的“剥削”悖论61

二、多重维度剥削论的理论根源63


第三章凸显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实证维度67

第一节静态的阶级结构表明:“工人阶级仍是最大的阶级”67

第二节动态的阶级结构表明:“中间阶级”位置正在扩大73

一、两种不同的假说:后工业社会理论与经典马克思主义
理论73

二、实证研究倾向于支持后工业社会理论75

第三节赖特实证研究的疏漏:忽视马恩阶级研究的晚期结论79

一、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中间阶级”发展趋势的预测80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中间阶级”的描述82

三、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谓“新阶级”是不是“中间阶级”?85


第四章阶级意识与阶级形成91

第一节阶级意识与阶级形成的基本理论92

一、基本概念界定92

二、微观模型:阶级位置影响阶级意识98

三、宏观模型:阶级结构影响阶级形成102

四、宏观模型与微观模型的结合:“构成”与“调节”107

第二节对瑞典、美国和日本阶级意识与阶级形成的实证研究110

一、实证研究的理论预设110

二、实证调研结果113

三、结论:三国各自呈现出鲜明的特征127

第三节两种阶级意识导向模式:认同与利益128

一、结构探讨和程序探讨的基本理论解释129

二、认同与利益影响阶级意识的因果模型131

三、实证研究结果:应依不同侧重将二者结合134

第四节赖特阶级意识与阶级形成研究的得失与启示136

一、赖特阶级意识与阶级形成研究的得失136

二、赖特阶级意识与阶级形成研究的启示140


第五章 阶级妥协与阶级超越143

第一节积极的阶级妥协理论144

一、理论渊源与策略基础144

二、策略博弈模式分析152

三、积极的阶级妥协的实现机制157

四、赖特积极的阶级妥协理论的意义、局限及其阶级研究的方法论169

第二节展望真实的乌托邦——超越资本主义176


结语188

参考文献 191

后记206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