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暂缺分类认知能力与交替传译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

认知能力与交替传译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

认知能力与交替传译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

定 价:¥45.00

作 者: 刘猛 著
出版社: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文库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67025950 出版时间: 2020-09-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151 字数:  

内容简介

  本研究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了认知能力与口译能力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口译能力各项子能力在重要性上存在差异。第二,口译能力各项子能力在口译训练中提高难易程度有明显差异。第三,认知能力高低的差异有助于口译员的选拨。第四,认知能力的差异对交替传译学习效果有预测价值,认知能力较高的学生比认知能力相对较低的学生更容易在交替传译学习中取得进步,认知能力的不同能有效预测交替传译学习的效果。

作者简介

  刘猛,男,江苏淮安人。2001年成都理工大学英语专业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2005年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国际英语教学专业毕业,获教育学硕士学位;2014年上海外国语大学翻译学专业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由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公派赴美国夏威夷大学教育学院访学。现为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扬州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016),江苏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主要学术兴趣包括口笔译理论与实践、认知心理学、二语习得。主持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主持多项校级科研项目,出版教材6部,在省级及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O余篇。获江苏省青年英语教师授课竞赛专业组一等奖(2006)、扬州大学中青年教师授课比赛—等奖(2007),所指导的学生多次在全国各类英语口笔译比赛中获一等奖。承担各类会议口译、陪同口译100余场,笔译工作200余万字。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口译概述
1.1.1 口译的定义
1.1.2 口译发展简史
1.1.3 口译的类型
1.1.4 口译的特点
1.2 口译研究概述
1.2.1 国外口译研究
1.2.2 国内口译研究
1.3 本书的研究背景
1.3.1 外语学能研究与翻译能力研究
1.3.2 口译能力研究的兴起
1.3.3 跨学科研究视野下口译认知能力研究
1.4 本书的主要内容
1.5 本书的意义
1.5.1 理论意义
1.5.2 实践意义
1.6 结构安排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外语学能研究综述
2.1.1 国外外语学能研究回顾
2.1.2 国内外语学能研究回顾
2.1.3 外语学能研究小结
2.2 翻译能力体系构建研究综述
2.2.1 国外翻译能力构成研究回顾
2.2.2 国内翻译能力构成研究回顾
2。2.3 翻译能力构成研究小结
2.3 口译能力体系构建研究
2.3.1 口译者基本素质研究
2.3.2 口译教学模式研究
2.3.3 口译能力概念的提出及相关研究
2.3.4 口译能力体系构建研究小结
2.4 口译中的认知能力探讨
2.4.1 认知心理学与认知能力的研究范围
2.4.2 认知能力的认知神经科学基础
2.4.3 认知能力与语言习得
2.4.4 认知能力在口译能力中的地位
2.5 认知能力与口译能力关系的研究回顾
2.5.1 认知能力与口译能力的理论探讨
2.5.2 认知能力与口译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回顾
2.5.3 现有认知能力与口译能力关系研究的不足之处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与假设
3.2 研究方法
3.2.1 什么是口译研究
3.2.2 本书研究类型
3.2.3 本书研究方法
3.2.4 研究抽样方法与范围
3.3 口译能力构成要素的问卷调查设计
3.3.1 问卷调查的结构与内容
3.3.2 问卷调查的对象
3.3.3 问卷调查的检验与调整
3.3.4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3.5 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
3.4 认知能力与交替传译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设计
3.4.1 研究工具
3.4.2 研究对象
3.4.3 数据收集过程
3.4.4 数据处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4.1 问卷调查的数据结果与讨论
4.1.1 问卷调查对象情况
4.1.2 口译能力各项构成要素重要性排序结果与分析
4.1.3 口译能力各项构成要素提高的难易度结果与讨论
4.2 认知能力与交替传译能力关系的结果与分析
4.2.1 MI学生与MT学生认知能力的比较
4.2.2 认知能力与交替传译能力的关系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
5.1 对整个研究过程和结果的总结与反思
5.1.1 研究过程总结
5.1.2 研究假设与验证
5.1.3 研究结果对口译教学的启示
5.2 本书主要贡献
5.3 研究局限性
5.4 研究展望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