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初,在印度旁遮普邦出现锡克族群与印度教族群之间的激烈冲突,持续不断的族群问题成为制约旁遮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论印度族群关系治理:以旁遮普问题为例(1983-1994)》发现治理族群关系的治理都需要平衡族群发展与国家建设。当政府能够争取到足够多的当地人口支持时,激进组织就无法在族群内部招募到足够的人员,以补充在政府治理行动中损失的成员;而拥有民众支持的意义则在于,虽然有了民众支持并不必然治理成功,但是没有民众支持是无法治理成功的。根据族群关系各方的行为方式及其对当地民众支持的影响,《论印度族群关系治理:以旁遮普问题为例(1983-1994)》发现应通过观察中央政府、激进组织和当地温和派的策略选择来分析治理族群问题的效果,三者的互动将影响当地民众对于当地治理和社会发展方向的选择,从而决定中央政府族群治理策略的效果。根据上述启示,《论印度族群关系治理:以旁遮普问题为例(1983-1994)》将印度政府治理锡克问题分为四个阶段,并详细回顾治理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以揭示一个族群治理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