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文学艺术青春校园文学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精)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精)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精)

定 价:¥95.00

作 者: 徐秦法 著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丛编项: 学者文库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11568083 出版时间: 2021-03-01 包装: 精装
开本: 16开 页数: 252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共有九章内容,本书从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成果入手,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与价值为内容主线,梳理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理论内涵和发展历程,剖析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产生变化的原因,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接着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当代价值为逻辑展开,从现实问题出发,以大学生、党员干部、新生代农民工这几个特定群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存在的困境,并对此进行了解决路径的研究,将现实问题的研究升华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完善,由抽象到具体,进一步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创新发展。

作者简介

  徐秦法,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国家国防教育师资库入库专家、第四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军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广西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西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军人物,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理事、广西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讲师团特聘教授。

图书目录

导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概述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概念及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本质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目标
(一)马克思主义之“真知”
(二)马克思主义之“真信”
(三)马克思主义之“真行”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阶段
二、探索阶段
三、曲折阶段
四、发展阶段
(一)探索时期:1978年—1982年
(二)开拓时期:1982年—1992年
(三)繁荣时期:1992年—2002年
(四)推进时期:2002年—2012年
(五)深化时期:2012年至今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本经验
一、始终凸显马克思主义的鲜亮底色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指针
(三)坚持和维护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
二、始终直面思想、信仰领域中的多元化价值镜像
(一)彰显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批判性
(二)彰显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命力
三、始终确保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客观有效性和良好效果
(一)根据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构建分众化、对象化的教育路径
(二)根据教育环境的复杂性,构建全方位、多渠道的教育格局
四、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置于人类精神生活的谱系之中
(一)坚持以政治化视角出发完成对人的社会化教育
(二)坚持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价值导向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功能与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功能
(一)论战功能
(二)批判功能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价值形态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价值效用
第五章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一元化原则
(二)主体性原则
(三)层次性原则
(四)循序渐进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本方法
(一)理论教育法——以理服人
(二)情感沟通法——以情感人
(三)心理疏导法——人文关怀
(四)熏陶体验法——潜移默化
第六章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环境探析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一)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二)发展阶段达到新高度
(三)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一)构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之根本制度
(二)当前意识形态的发展与变化
第七章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践
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大学生群体
(二)党员干部群体
(三)新生代农民工群体
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践路径
(一)高校大学生群体的教育路径
(二)党员干部群体的教育路径
(三)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教育路径
第八章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建构的核心要义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目标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尺度
二、以“四个伟大”为引领方向
(一)以伟大斗争突破信仰教育陈旧桎梏
(二)以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凝魂聚力
(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基底
(四)以“中国梦”联结全国人民同心同力
三、以“四个自信”为基本内涵
(一)理论自信就是坚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真理
(二)制度自信为实现伟大梦想提供了可靠保障
(三)道路自信凝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精髓和实践主题
(四)文化自信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神动力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内核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中国力量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哺道德教育
第九章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多重维度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认同感提升
(一)坚持理论创新,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二)坚持实事求是,结合利益机制的价值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涵更新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增强国家认同、政治认同的内在动力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式创新
(一)“正激励”与“负激励”的统筹运用
(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协同并进
(三)“知、情、意、信、行”要素的协调统
四、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客观实效
(一)保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新”
(二)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广”
结语
参考文献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