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总论共享发展论

共享发展论

共享发展论

定 价:¥95.00

作 者: 付海莲 著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经济学理论 其他经济学理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19459031 出版时间: 2021-04-01 包装: 精装
开本: 16开 页数: 248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首先阐明共享发展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及理论渊源;其次分析和阐释了共享发展的属性、意义、基本内涵及其基本特征;分析了当前我国在推进共享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再次通过分析其他国家发展进程中制度设计及发展实践,总结出可供我国借鉴的发展经验和教训,以更好地推进共享发展;最后为我国实现共享发展提出现实路径,为我国更好地推进共享发展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作者简介

  付海莲,女,汉族,山东莱芜人,现为东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博士,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 近年来,发表在《中共中央党校学报》上的《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成逻辑与内涵》、《江西社会科学》上的《共享发展的现实困境及其解决路径》、《大连干部学刊》上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视域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东华理工大学学报》上的《超越“均享”与“私享”­——论共享发展的属性和意义》等文章都与本书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成逻辑与内涵》一文获第八届抚州市社科成果奖一等奖。

图书目录

引言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基础及理论渊源
第一节共享发展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共享发展是顺应时代潮流的需要
二、共享发展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问题的需要
第二节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基础
一、中国共产党对共享发展的初步探索
二、中国共产党对共享发展的重新探索
三、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与落实
第三节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渊源
一、对马克思主义共享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超越
三、对国外社会发展思想合理成分的吸收和借鉴

第二章共享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特征
第一节共享发展的属性和意义
一、共享发展的属性
二、共享发展的意义
第二节共享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
一、主体维度:全民共享
二、客体维度:全面共享
三、动力体系:共建共享
四、推进进程:渐进共享
第三节共享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整体协同性
二、开放包容性
三、人民主体性

第三章推进共享发展的现实困境
第一节共享发展的发展方式之困
一、高代价的发展方式消解了共享发展的后劲
二、创新能力不足削弱了共享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共享发展的利益分化之困
一、利益需求日益多样化
二、利益差距逐渐扩大化
三、利益矛盾和冲突日益公开化
第三节共享发展的体制机制之困
一、正确引导发展的激励机制还不够健全
二、利益表达和协调机制还不够顺畅
三、社会整合机制还不够完善
第四节共享发展的认知偏差之困
一、把共享发展等同于发展成果的平均分配
二、把共享发展等同于坐享其成
三、否认共享发展的循序渐进性
四、认为共享发展是对效率的否定

第四章如何推进共享发展:基于国际视角的分析
第一节欧洲福利国家“高福利”困境的教训及启示
一、欧洲福利国家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二、欧洲福利国家制度的成效与困境
三、欧洲福利国家的发展实践对我国共享发展的启示
第二节美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及启示
一、美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与问题
二、美国调节收入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的主要措施
三、美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训及其对我国共享发展的启示
第三节拉美国家“中等收入陷阱”的教训及启示
一、拉美国家的发展困境
二、拉美各国的困境成因分析
三、拉美国家的发展教训对我国共享发展的启示
第四节苏联民生建设的经验教训与启示
一、苏联民生建设的成就和问题
二、苏联民生建设失误的成因分析
三、苏联民生建设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共享发展的启示

第五章实现共享发展的现实路径
第一节夯实共享发展的基础
一、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二、转变发展方式,走低代价发展之路
三、推进我国的整体性发展
第二节健全共享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二、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三、健全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四、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文化制度
五、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生态制度
第三节建立共享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
一、建立共享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的意义
二、共享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和原则
三、共享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
四、共享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的实施和运用
第四节高扬共享发展的精神
一、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人本精神
二、坚持普遍受益的平等精神
三、开拓创新的改革精神
四、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
五、开放包容的合作共赢精神

结语

参考文献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