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哲学哲学理论印度心灵哲学论稿

印度心灵哲学论稿

印度心灵哲学论稿

定 价:¥328.00

作 者: 高新民,江雨,徐弢 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丛编项: 华大“韦卓民哲思”文丛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030703217 出版时间: 2022-01-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782 字数:  

内容简介

  《印度心灵哲学论稿》针对国际学界古印度心灵哲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努力用标准的心灵哲学解读框架予以解读,并构建其学科体系。《印度心灵哲学论稿》由三篇十八章构成。前面两篇在考察古印度心灵哲学的一般进程和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古印度心灵哲学特别是佛教心灵哲学的心理类型学,对其在心理大发现、心理地理学、心理标准论、心理结构论等方面的建树作了有充分文本依据的考释和思考;对其在人和世界的结构图景、是否能作二元划分、如何认识自心、他心的问题、具身性问题、心理现象学问题、有我—无我问题、人格同一性问题、意识问题、意向性、心理内容等领域的探讨作了考察和反思。*后一篇对佛教之外的其他八个派别的心灵哲学思想作了梳理和反思。《印度心灵哲学论稿》在探讨和重估古印度心灵哲学理论贡献的基础上提出:古印度心灵哲学中包含着许多具有现代或后现代意义的思想,值得我们在建构新的心灵哲学理论体系时思考和批判借鉴。

作者简介

暂缺《印度心灵哲学论稿》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目录
总序 / i
前言 / iii
上篇 佛教的求真性心灵哲学
第一章 佛教心灵哲学与语言观、解释学 / 4
第一节 佛教的语言观 / 4
第二节 佛教的解释学 / 24
第二章 佛教心灵哲学的动机、主旨与特点 / 38
第一节 心为“佛教心” / 38
第二节 “心学”与“心”的用法分析 / 47
第三节 佛教心灵哲学的动机与任务 / 52
第四节 佛教心灵哲学关注的问题及其特点 / 59
第五节 佛教心灵哲学的展开维度 / 66
第三章 “世间心理学”之破除与“有我—无我”问题 / 76
第一节 西方现当代的“民间心理学”研究与佛教的贡献 / 76
第二节 世间心理学之解构 / 87
第三节 “真我”的迷失与寻回 / 98
第四章 心理现象的范围、标准、分类与佛教的心理“地理大发现” / 113
第一节 心理现象的范围问题 / 114
第二节 心理与非心理区分的标准问题 / 122
第三节 心理现象的“人口普查” / 126
第四节 心理的“地理新发现”与“识精”论 / 135
第五节 心理现象的分类 / 155
第六节 心的结构分析 / 168
第五章 深层妄心与天赋问题 / 179
第一节 概念辨析与关于心意识的一般性问题 / 180
第二节 阿赖耶识及其体相用 / 192
第三节 末那识与自我意识溯源 / 218
第四节 种子、一念三千与天赋心灵问题 / 225
第六章 心的本质问题与真心论 / 243
第一节 由浅入深的心理本质分析 / 244
第二节 真心直说 / 251
第三节 真心与妄心、外法的关系 / 263
第四节 自在真心与现象学真心 / 273
第五节 真心与如来藏、菩提、真如 / 286
第六节 真心的认知 / 297
第七章 心物二分图式之超越与心身关系论 / 307
第一节 心物二分图式之解构与超越 / 308
第二节 心理现象的本体论地位问题 / 320
第三节 身体观:身体形态的多样性 / 327
第四节 佛教的身心关系论 / 343
第八章 心之起源与生灭 / 354
第一节 “凡有所说,皆为息病” / 355
第二节 断灭妄心的可能性根据与心身起源论 / 363
第三节 可断灭的心理现象的范围及阶次 / 377
第四节 烦恼学:佛教心灵哲学的独有视界 / 396
第五节 妄心的本质与灭除的原理及方法 / 408
第九章 佛教论“自我”认知和“他心知” / 421
第一节 菩提即是“如实知自心” / 422
第二节 “如实知自心”方能“如实知他心” / 437
第十章 心理现象的特征问题 / 449
第一节 佛教心理特征理论概说 / 450
第二节 意向性理论 / 456
第三节 佛教的意义理论 / 477
第四节 感受与欲望 / 490
中篇 佛教的价值性心灵哲学
第十一章 佛教价值性心灵哲学的特质与凡心解剖 / 514
第一节 佛教价值性心灵哲学的特质 / 514
第二节 凡心的结构、特点与影响 / 518
第三节 伏断妄心的可能性根据及机理 / 525
第四节 妄心之调适、伏断方法 / 534
第十二章 圣心与成佛根本 / 543
第一节 圣人、仙人与圣心概说 / 543
第二节 菩萨的心理特点与圣人气象 / 546
第三节 成圣的心理学机制与“增上心学” / 563
第四节 菩萨的心路历程 / 570
第五节 菩萨个案解剖 / 583
第六节 菩萨的心理变革 / 595
第七节 佛心与真心显现 / 606
第八节 价值、境界与心灵 / 630
下篇 非佛教的哲学—宗教派别的心灵哲学
第十三章 奥义书中的心灵哲学 / 650
第一节 奥义书对心灵本体论地位的论证 / 650
第二节 奥义书心灵哲学的主要内容 / 652
第三节 心灵与解脱 / 658
第十四章 数论派哲学的心灵哲学及其解脱论思想 / 663
第一节 数论派及其心灵哲学的形而上学前提 / 664
第二节 数论派的心灵哲学思想 / 667
第三节 解脱及其心理实质和机理 / 683
第十五章 瑜伽派哲学的心灵哲学 / 687
第一节 以心为本:瑜伽学派的实质与特点 / 688
第二节 《瑜伽经》对心的求真性探究 / 692
第三节 心的探讨的解脱论维度 / 705
第十六章 胜论派、正理派哲学及其解脱论思想 / 708
第一节 胜论派基本哲学思想概述 / 708
第二节 胜论派的心灵哲学思想 / 712
第三节 基于心灵哲学的幸福论 / 725
第四节 正理派哲学要义与人我论、句义说 / 726
第五节 量论及其心灵哲学意义 / 728
第十七章 弥曼差派与吠檀多派哲学的心灵哲学 / 737
第一节 弥曼差派哲学的心灵哲学思想 / 737
第二节 吠檀多派的心灵哲学思想 / 742
第十八章 古印度“异端”二派的唯物主义心灵哲学 / 757
第一节 顺世论的唯物主义心灵哲学 / 758
第二节 耆那教的心灵哲学思想 / 763
结语 / 779
后记 / 788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