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筏远行:拉萨河畔渔村生计研究(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民族多样性研究)》揭示了西藏鲜为人知的渔民群体,以翔实的田野资料证明了该群体的存在。这样的主题带有挑战性,需要逆流而上的勇气与信心,而我的导师何国强教授始终坚定地支持我、指导我。他坚持实事求是、践行田野调查,不轻信、不盲从。我们师徒二人终在雪后的冬日揭开了“隐藏”在雅鲁藏布江和拉萨河交汇处藏族渔村的面纱,从此,我的研究便与西藏渔村结下了不解之缘。青藏高原东南部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拉萨河交汇处的藏族渔民群体,以拉萨曲水县的俊巴村和山南贡嘎县的陇巴村为代表。《皮筏远行:拉萨河畔渔村生计研究(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民族多样性研究)》介绍了藏族渔民的捕捞生计、群体特征和渔村的发展脉络,既反映人类对青藏高原整体环境的多样化适应特征,又探究捕捞生计和渔民村落在与藏传佛教存在观念冲突的情形下得以存在和延续的历史与社会渊源,使得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古老技艺与文化得以彰显。考古遗址中发现的鱼骨和网坠,说明在原始社会,渔猎曾经是满足高原先民生存的主要适应方式之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的多元、佛苯观念的深入,从事渔猎生产的人数逐渐减少,对水中鱼类资源的利用率也逐渐降低。渔民群体的总体数量较少,空间分布有限(在雅江及其支流区域散存少量存在渔民的村庄①),创造的产值较于农牧、手工业亦相对少,研究者自然容易忽视此群体的存在。在历史进程中,虽然渔民数量少,但作为青藏高原资源利用的一种延续方式、一种特殊存在的文化类型和适应方式,其具有研究价值,尤其是探究渔民与藏传佛教存在观念冲突的情形下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原因,显得更为必要。《皮筏远行:拉萨河畔渔村生计研究(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民族多样性研究)》以民族学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为基础,获取第一手资料,结合历史、考古等文献,从零星的线索中梳理出西藏渔民捕捞生计及其群体历史变迁的脉络;运用整体论视角,关注渔民生计与生态适应系统中的影响因素,将个案分析和数据统计相结合,从微观、中观到宏观视角看待渔村内外的互动过程,找出俊巴和陇巴渔民生计变迁的一般规律,探索西藏渔猎文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