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政治世界政治皮筏远行:拉萨河畔渔村生计研究

皮筏远行:拉萨河畔渔村生计研究

皮筏远行:拉萨河畔渔村生计研究

定 价:¥108.00

作 者: 张婧璞 著,何国强 编
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民族多样性研究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66834133 出版时间: 2022-07-01 包装: 精装
开本: 16开 页数: 366 字数:  

内容简介

  《皮筏远行:拉萨河畔渔村生计研究(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民族多样性研究)》揭示了西藏鲜为人知的渔民群体,以翔实的田野资料证明了该群体的存在。这样的主题带有挑战性,需要逆流而上的勇气与信心,而我的导师何国强教授始终坚定地支持我、指导我。他坚持实事求是、践行田野调查,不轻信、不盲从。我们师徒二人终在雪后的冬日揭开了“隐藏”在雅鲁藏布江和拉萨河交汇处藏族渔村的面纱,从此,我的研究便与西藏渔村结下了不解之缘。青藏高原东南部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拉萨河交汇处的藏族渔民群体,以拉萨曲水县的俊巴村和山南贡嘎县的陇巴村为代表。《皮筏远行:拉萨河畔渔村生计研究(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民族多样性研究)》介绍了藏族渔民的捕捞生计、群体特征和渔村的发展脉络,既反映人类对青藏高原整体环境的多样化适应特征,又探究捕捞生计和渔民村落在与藏传佛教存在观念冲突的情形下得以存在和延续的历史与社会渊源,使得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古老技艺与文化得以彰显。考古遗址中发现的鱼骨和网坠,说明在原始社会,渔猎曾经是满足高原先民生存的主要适应方式之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的多元、佛苯观念的深入,从事渔猎生产的人数逐渐减少,对水中鱼类资源的利用率也逐渐降低。渔民群体的总体数量较少,空间分布有限(在雅江及其支流区域散存少量存在渔民的村庄①),创造的产值较于农牧、手工业亦相对少,研究者自然容易忽视此群体的存在。在历史进程中,虽然渔民数量少,但作为青藏高原资源利用的一种延续方式、一种特殊存在的文化类型和适应方式,其具有研究价值,尤其是探究渔民与藏传佛教存在观念冲突的情形下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原因,显得更为必要。《皮筏远行:拉萨河畔渔村生计研究(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民族多样性研究)》以民族学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为基础,获取第一手资料,结合历史、考古等文献,从零星的线索中梳理出西藏渔民捕捞生计及其群体历史变迁的脉络;运用整体论视角,关注渔民生计与生态适应系统中的影响因素,将个案分析和数据统计相结合,从微观、中观到宏观视角看待渔村内外的互动过程,找出俊巴和陇巴渔民生计变迁的一般规律,探索西藏渔猎文化的特点。

作者简介

  张婧璞,中山大学民族学博士,广东开放大学法律与行政学院讲师。坚持扎根农村进行田野调查,专注于高原渔民群体、西藏渔猎文化和岭南海岛文化研究。先后发表论文11篇(核心期刊7篇),主持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广州市社科规划课题各1项,主持省级质量工程教学改革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和教育部一般项目。

图书目录

总序
前言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思路方法
第一章 历史的沉浮
第一节 远古记忆
第二节 建村过程
第三节 村庄布局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渔猎生产方式的主导
第一节 鱼类与禽兽资源
第二节 捕捞与渔获
第三节 狩猎与采集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农牧生产方式的介入
第一节 土地、牧场和水源
第二节 民主改革后农耕的发展
第三节 畜养与生态、渔农的联系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血缘组织与地缘关系
第一节 婚姻家庭
第二节 生育、养育和教育
第三节 地缘关系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宗教与娱乐:行为规范和情感宣泄
第一节 信仰与仪式
第二节 丧葬与疾病
第三节 休闲与娱乐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转型期的调适与重构
第一节 社会地位的重组
第二节 生产资源的重组
第三节 人际关系的重组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适应过程中的结构与路径
第二节 适应的选择性与动力系统
参考文献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