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政治党政读物读懂新闻

读懂新闻

读懂新闻

定 价:¥68.00

作 者: 胡森林、王亚莘、刘宁洁著
出版社: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16233221 出版时间: 2023-09-01 包装: 平装-胶订
开本: 32开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以广大社会公众如何“读懂新闻”为切入点,通过深入剖析90多个经典案例,深度探讨了“新闻的内涵”“新闻全角度”“新闻与社会”等多重维度的议题,阐述了如何准确理解新闻,洞察了其中蕴含的信息,回答了“新闻是什么”“新闻应该如何”“人与新闻的关系”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新闻”等重要问题。内容丰富多样,兼顾实践与理论,覆盖新闻本身、个体、组织、社会等多个层面,最终聚焦培养媒体素养与社会能力。无论是新闻爱好者、传媒从业者还是社会观察者,都能从中获得新视角与洞察力。

作者简介

  胡森林,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现供职于大型央企。曾为资深媒体人,现从事宣传思想文化等工作,研究新媒体传播、危机公关与组织传播等。在主流媒体发表新闻报道、学术论文、行业报告、专栏评论等数百万字。出版著作多部,如《写作通识课》《新媒体写作》《精进:解读曾国藩成事密码》《公文写作心法》《公文高手的修炼之道》《能源大变局》《破解石油迷局》《神州脉动:能源革命改变中国》等。著作曾被评为第五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精品教材,获得中国政府出版奖提名奖等,入选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出版。王亚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博士,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河北省城市传播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传播、智库传播与数字关怀。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主持科研项目多项,在CSSCI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刘宁洁,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博士,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访问学者。研究新闻传播学理论、企业文化及央企品牌形象建设,参与多项相关课题研究。出版《中国新闻职业规范蓝本》(合著)。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新闻的内涵
第一章 新闻是什么——把事实、观点、情绪区分开
一、当我们讨论“新闻”时在讨论什么
二、再看新闻“三项基本原则” 
第二章 新闻告诉我们什么——人是“读懂新闻”的价值之锚
一、“读懂新闻”的意义 
二、新闻的社会价值 
三、“后真相”时代呼唤新闻的建设性 
第三章 新闻传播要素——“5W”模式的变与不变
一、新闻传播模式五要素的传统定义 
二、“5G ”给新闻传播活动带来了什么
三、“元宇宙”对传统新闻传播模式的影响
第四章 传播变革进行时——跳出技术决定论的陷阱
一、技术赋能助推新闻生产革新 
二、传播形态嬗变:打开媒介生态系统未来新空间 
第二部分 新闻全角度
第五章 新闻信源:从哪儿来——谁在为新闻可靠性“背书”
一、识别五类虚假信源的“伪装” 
二、练就三个层面的信源分析能力
第六章 新闻背景:缘何产生——在时空“背景板”中透视新闻
一、精准识别三种新闻背景功能 
二、理解新闻背景的思维要点 
第七章 新闻生成流变:谁在参与——识别“新闻群舞”中的舞者
一、规避两个“盲区” 
二、练就两种视角
第八章 新闻面相:如何呈现——新闻内容的最佳“容器”
一、事实、解读、意见与情感:识别四种主要的新闻呈现形式内核
二、时空组合与版面语言:从关系维度理解新闻呈现的深层意涵 
第九章 新闻文本:如何讲述——透视字里行间的隐藏信息
一、内容的剪裁——凸显核心信息 
二、角度的选取——调适观察重心
三、话语方式的调用——转换情感关系 
四、写作特征——从传递事实到提供方案 
五、内容的组合——搭建材料间逻辑关系的“潜在网络” 
六、新闻框架:新的理论和实践视角 
第十章 新闻渠道:如何传播——“去中心化”的传播渠道新格局
一、渠道垄断的终结 
二、日益丰富的新闻媒体形态 
三、渠道关系的深刻变化
四、“后真相”时代的渠道竞争
第十一章 新闻价值:如何体现——新闻成其为新闻的内在素质
一、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流动的事件与“不变的价值”
二、新闻价值的把握原则:流动的事件与“多维的价值” 
第十二章 新闻效果:影响了什么——告别“流量至上”思维
一、共享、共情与共识:从单向传播到深度互动 
二、新闻内容供给与接受端出现的新变化
三、衡量传播效果的标准 
四、提升传播效果的途径 
第三部分 新闻与社会
第十三章 “个体新闻”的诞生——“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利弊共生
一、锚定三重关键变量 
二、掌握三类应对策略
第十四章 有话好好说——公共表达与沟通是门“技术活”
一、谨防“两个陷阱” 
二、把握“三个导向” 
第十五章 舆情与危机处置——危机当前如何“釜底抽薪”
一、舆情的特点和规律 
二、舆情处理的基本原则 
三、舆情危机处置的常见方法 
第十六章 参与式新闻与公共表达——在纷繁话语场中“守脑如玉”
一、探源三类“梗阻” 
二、提升三种能力 
第十七章 警惕新闻的消失与变形——别让真正的新闻渐行渐远
一、“新闻荒漠化”及其后果 
二、治理“新闻荒漠化”的“工具箱”
结 语 媒体素养与社会能力养成
一、媒体的社会功能
二、对流量文化的反思 
三、衡量新闻媒体内容优劣的标准 
四、提升公众的媒体素养 
后 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