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政治政治理论国际视野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基于海外中国学研究成果的教学应用

国际视野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基于海外中国学研究成果的教学应用

国际视野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基于海外中国学研究成果的教学应用

定 价:¥89.00

作 者: 于国辉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19464868 出版时间: 2023-08-01 包装: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主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形势与政策课程 ” 海外中国研究的历史与理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 两个专题,以及面向外国留学生的“中国概况(英文)”课程。在教学课程中注重中国话语与西方理论的对话,积极促进中外学生的合作研究,引导学生在国际比较中坚定中国制度自信,积极参与“国企大讲堂”公开课活动,重视对中国国有企业的讲授和宣传,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一是从国际比较的视角 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对自由资本主义的问题和弊端进行批判,揭露新自由主义在发展中国家导致的后果,在比较中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二是从六个具体制度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比较优势,包括党的领导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社会主义法治制度、国有企业制度、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等八个方面,使得中国制度的研究和阐释更为具体。三是充分揭示种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世界意义,中国制度打破了西方的制度话语霸权,印证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重要的中国方案。

作者简介

  于国辉男,1985年生,法学博士,现任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海外中国学,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国外理论动态》《当代中国史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1部。主持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教育 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各1项。

图书目录

第一章中国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关系
——海外关于毛泽东的历史贡献的研究
一、海外毛泽东研究的历史考察
二、毛泽东与中国的现代国家建构
三、毛泽东与中国经济的现代化
四、毛泽东时代的社会民生建设
五、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六、毛泽东的世界贡献与对人类的意义
七、海外毛泽东研究的评价与启示
第二章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海外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研究
一、中国传统的政治治理体系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国家的建设
三、中国共产党与发展型国家
四、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五、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世界意义
六、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的评价与启示
第三章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海外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研究
一、中国民主政治的历史传统
二、民主政治与国家的治理能力
三、社会主义民主与经济发展
四、社会主义民主与共同富裕
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世界意义
六、海外中国民主政治研究的评价
七、对中国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的启示
第四章法治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海外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研究
一、中华传统法系的基本精神
二、社会主义法治与国家的治理能力
三、法治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四、法治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世界意义
六、海外中国法治研究的评价与启示
第五章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海外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研究评析
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国有企业研究
二、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的发展
三、国有企业在生产效率层面的表现
四、国有企业在社会民生建设中的贡献
五、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
六、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世界意义
七、海外中国国有企业研究的五个部分
第六章旗帜鲜明地维护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海外左翼学者对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认识
一、中国传统的农村土地制度
二、农村土地改革与农业生产率
三、中国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四、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与社会稳定
五、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世界意义
六、海外中国农业研究的评价与启示
第七章生态文明建设是功在当代的事业
——海外学者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
一、中国传统中的生态文明智慧
二、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意义
三、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
四、经济体制改革与生态文明建设
五、中国民众的生态环保意识上升
六、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界意义
七、海外中国生态文明研究的评价与启示
第八章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海外学者对中国民生建设的研究
一、中国社会民生建设的历程
二、中国政府在共享发展中的角色
三、中国共享发展的经济制度优势
四、中国共享发展的人力资源优势
五、中国共享发展的世界意义
六、海外中国共享发展研究的评价与启示
第九章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海外关于中国外交政策的研究
一、中华传统文明的和平属性
二、坚持和平共处的国家外交原则
三、坚持互利合作的对外经济关系
四、坚持包容开放的文化交往模式
五、海外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研究特点
六、中国外交话语建构的方向与启示
七、对“中国威胁论”的批判和回应
参考文献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