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活力中国:治理创新与中国特色社会体制改革

活力中国:治理创新与中国特色社会体制改革

活力中国:治理创新与中国特色社会体制改革

定 价:¥138.00

作 者: 王名,蓝煜昕,史迈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22819310 出版时间: 2023-08-01 包装: 精装
开本: 16开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以“活力中国”为主题,旨在基于实证研究,围绕激发社会活力和基层活力,解释社会治理创新与社会体制改革在实践探索中所形成的主要经验和模式,进而揭示其中所呈现的中国道路及其理论创新。本研究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基于前沿案例的观察和分析,对社会体制改革和治理创新领域的经验进行总结;二是在此基础上,考察社会组织体制改革和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顶层设计和最新动向,关注其与地方实践的互动关系。

作者简介

  王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研究所所长,明德公益研究中心理事长,《中国非营利评论》(中英文杂志)主编,曾任第10届、11届、12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国家民政部专家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副会长,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副会长及多家社会组织理事。著有《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2001)、《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2008)、《建言者说》(一、二、三)2013/2017/2018)、《社会组织论纲》(2013)、《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2014)、《非营利组织管理》(2016)、《中国社会组织 1978-2018》(2018)等专著。获得主要奖项:2013年度责任中国“公益思想奖”;2013年度“慈善事业推动奖”;第28届“福冈亚洲文化奖·学术研究奖”(2017年·日本)。蓝煜昕,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副研究员、院长助理,《中国非营利评论》执行主编。2001年进入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学习,先后获工学学士、硕士学位,后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2012-2014年在公共管理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后留校任教。分别于2011年、2017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锡拉丘兹大学麦克斯韦尔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访问研究。2012年8月-2016年12月兼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工作组组长(学生事务办公室主任)、院友办公室主任(清华校友总会公共管理校友会秘书长),曾获清华大学林枫辅导员奖等荣誉和奖励。主持或参与各类科学研究或政府、非政府组织委托咨询项目二十余项。史迈,2020年于同志社大学获博士学位(社会福祉学),回国后以博士后身份进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工作,2022年出站后留校担任助理研究员。

图书目录

导论治理创新与中国特色社会体制改革
第一篇社会活力篇
第一章党的领导与新型政社关系的建构
第一节政社关系问题的由来与演变
第二节地方创新实践中政党统合的探索
第三节探索新型政社关系的建构
第四节本章小结
第二章激发分配活力:基金会发展与公益慈善新体制
第一节“财富升维”视野下的基金会制度
第二节基金会的发展与慈善事业新机遇
第三节如何更好地激发社会分配活力
第四节本章小结
第三章激发服务活力:社会服务机构发展与服务供给新体制
第一节社会服务机构的功能及条件
第二节社会服务机构功能发挥的制度基础
第三节购买服务如何形塑社工机构
第四节本章小结
第四章激发治理活力:社会团体发展与行业治理新体制
第一节作为行业公器的商协会
第二节商协会发展的“前世今生”
第三节行业治理新体制展望及其保障
第四节本章小结
第五章激发志愿活力:志愿服务团体发展与文明建设新体制
第一节志愿服务的功能与内涵
第二节创新供给路径的典型案例
第三节开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匙
第四节本章小结
第六章政社合作中的核心机制:能力专有性
第一节能力专有性的分析视角及其独特性
第二节两种不同的政社合作模式
第三节能力专有性差异的原因探析
第四节本章小结
第二篇基层活力篇
第七章社区活力的体制基础:党的领导与政府支持
第一节党组织强则社区更有活力:来自数据的支持
第二节党建引领社区活力:武汉市B社区案例
第三节财政资金撬动社区活力:成都与深圳双案例比较
第四节本章小结
第八章社区活力的社会基础:乡情治理
第一节何谓乡情治理:概念与框架
第二节乡情治理在顺德:案例剖析
第三节乡情治理的适用性讨论
第四节本章小结
第九章激发城市社区活力:里仁思想与社会资本建构
第一节理论基础:里仁思想、社区社会资本与社区治理
第二节案例剖析:“幸福里”社区治理实践
第三节经验归纳:“幸福里”推进社区善治
第四节本章小结
第十章激发乡村社区活力:他组织与自组织
第一节外来社会组织撬动乡村活力
第二节乡贤与慈善自组织撬动社区活力
第三节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非常态下的基层活力:社区韧性及其建构
第一节社区韧性:应对非常态下的社区治理挑战
第二节社区韧性的来源及其作用机制
第三节社区韧性的建设路径
第四节本章小结
第三篇制度保障篇
第十二章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部署与顶层设计
第一节关于社会治理创新和社会组织改革发展的系统部署
第二节关于社会治理及其现代化的战略思想和顶层设计
第三节本章小结
第十三章激发社会活力的法治保障与立法建议
第一节社会组织法治保障的实践及新体制的基本轮廓
第二节关于社会组织基本法的立法建议
第三节本章小结
第十四章激发基层活力的法治保障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以社区为中心的基层治理体制与相应的法治保障
第二节关于深化改革创新,加快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政策建议
第三节本章小结
第十五章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治理创新与社会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激发“两个活力”
第二节在激发社会活力方面呈现的六大特点
第三节在激发基层活力方面呈现的五大特点
第四节关于深化创新与改革的系统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图目录
图0-1社会治理创新与社会体制改革的关系007
图0-2本研究的总体思路016
图0-3社会治理创新案例的考察框架017
图0-4社会主体/基层主体活力的“三力”考察框架017
图0-5从两对关系到“两个活力”的生成逻辑033
图2-1第三次分配的三维认知框架示意079
图3-1社工机构服务领域数量106
图3-2社工机构派出员工相关比例107
图4-1改革开放以来商协会发展趋势116
图5-1志愿服务参与缓解新时期社会矛盾的双循环132
图5-2社会志愿服务需求层次框架133
图5-32007—2021年F区志愿组织各年份注册数量占比138
图5-4F区志愿服务体系供求路径143
图7-1社区(居民)主体性发挥的行为模型183
图7-2社区活力与居民对社区党组织的信任关系186
图7-3B社区治理的“三点一线”“三元一核”模式192
图8-1乡情作用于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理论框架208
图9-1由里仁到社会资本221
图9-2由里仁到社会资本的作用路径224
图9-3里仁驱动供给侧整合的作用机制226
图9-4供给侧企业工具理性的作用机制227
图9-5“幸福里”组织体系231
图9-6“幸福里”报事渠道、跟进处理流程233
图10-1社会组织介入乡村振兴的分析框架239
表目录
表0-1核心案例介绍022
表2-1基金会的本土化发展阶段085
表3-1社会服务机构的功能、支持条件与制度要素101
表7-1修正后的社区活力要素维度和指标体系180
表7-2B社区治理结构及不同之处194
表7-3成都与深圳两市社区资金政策及程序比较198
表14-1关于社区体制的主要政策文件323
表14-2各地制定的街道办事处条例329
表14-3各地制定的物业管理条例331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