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社会科学信息与知识传播重构知识:在线知识传播的疆域、结构与机制

重构知识:在线知识传播的疆域、结构与机制

重构知识:在线知识传播的疆域、结构与机制

定 价:¥68.00

作 者: 张伦、李永宁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302631408 出版时间: 2023-05-01 包装: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重构知识:在线知识传播的疆域、结构与机制》旨在探究社会化媒体知识分享平台的知识分享行为规律、知识疆域结构特征、知识构建的动力机制以及知识普惠的技术实现。依托于当前人文社会科学“新文科”建设总体要求,本书基于传播学理论视野,利用信息科学计算技术,结合复杂网络分析框架,致力于解决当前传播学现实问题。具体而言,本研究旨在探究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知识传播,提高知识传播效率,推进知识普惠,探究信息技术能够惠及广泛社会群体的可能性与可行方案。 本书适合计算社会科学领域、计算传播学领域,以及信息科学领域的学者与青年学生阅读。书中关于数据分析方法的章节,能够为计算传播学和计算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和教学提供文献支撑。

作者简介

  张伦,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数字媒体系副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智能与计算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北京师范大学仲英青年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的新媒体信息传播。于SSCI、SCI以及CSSCI索引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合著出版《计算传播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社交网络上的计算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年)等书。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青年项目、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李永宁,浙江理工大学史量才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研究方向为计算传播学,关注大数据环境下的信息传播与扩散、社交媒体平台中的信息传播路径和效果。已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包括EPJ Data Science、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ational Social Systems、《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和《新闻与写作》等。

图书目录

章 众包时代的知识传播 1
节 什么是知识? 2
一、知识的定义 2
二、知识的外延 6
第二节 在线知识传播的社会意义 9
一、在线知识分享平台与意义语义场 10
二、在线知识分享平台与知识的社会分配 11
三、问题的提出 12
四、研究平台的选择 14
第二章 计算传播学视角下的在线知识传播研究路径 18
节 既往在线知识传播研究的典型路径 19
第二节 在线知识传播研究的路径转移 21
第三节 网络文本分析方法 23
一、概念网络 25
二、焦点概念分析 25
三、网络分析 29
第四节 动态网络分析方法 31
一、动态网络的社团发现 32
 
II
重构知识:在线知识传播的疆域、结构与机制
二、动态社团演化 39
第三章 在线知识传播的知识疆域 46
节 什么是知识建构? 47
第二节 数据的收集与准备 50
一、数据收集 50
二、节点去噪 51
第三节 知识疆域的内容与结构特征 52
第四节 知识疆域的演化规律 55
一、知识网络的拓扑结构特征演化规律 55
二、知识标签网络社团间的合并与分裂 57
第五节 节点的生成、死亡与生存机制 68
一、节点的生成机制 68
二、节点的死亡机制 72
三、节点的生命周期规律 75
第四章 在线知识传播的领域知识疆域 79
节 文化标签演变和跨媒介叙事分析 79
一、文化标签与跨媒介叙事 80
二、文化标签社团结构与演化规律 81
第二节 游戏标签网络特征及演化趋势 89
一、游戏知识建构 90
二、游戏知识疆域的结构特征 92
三、热门网络游戏的网络结构演化规律 105
第三节 教育标签知识建构 109
一、建构教育话题下的标签共现网络及知识社团 110
二、标签网络节点的生命周期 114
 
III
目录
三、教育领域知识标签社团结构 118
第五章 知识生产和知识采纳机制 124
节 用户在线知识贡献的主要动机 124
一、知识贡献的内在动机 126
二、知识贡献的外部奖励 129
三、研究方法 131
四、变量测量与研究发现 134
五、在线知识贡献行为的内生与外生动机 140
六、线下知识贡献的职业生命周期 142
第二节 基于知识实体的知识采纳 143
一、知识采纳的定义 144
二、知识采纳的网络文本分析 146
三、知识概念的网络结构与基于知识节点的知识采纳 148
四、知识概念网络的建构 153
五、知识概念的采纳机制 158
第六章 知识生产的普惠性 163
节 从知识占有鸿沟到知识生产鸿沟 164
第二节 教育知识生产的普惠性与知识生产鸿沟 168
一、衡量知识生产鸿沟的操作化定义 170
二、教育领域的知识生产鸿沟 172
第三节 教育弱势群体的“在场后缺场” 190
第七章 在线知识的合作建构机制 192
节 知识回答行为的爆发现象 193
一、知识爆发的识别方法 194
二、判定知识回答行为的爆发 197
 
第二节 知识增量的演化趋势 203
一、知识建构过程的关键概念与指标 204
二、研究方法 211
三、不同问题的信息增量演化趋势 214
四、影响知识建构的因素 216
第八章 结语 222
一、本书的学术贡献 223
二、在线知识传播的技术契机 225
三、重回哈耶克:在线知识传播的局限性 226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