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历史文物考古考古两集:高昌陶集

考古两集:高昌陶集

考古两集:高昌陶集

定 价:¥88.00

作 者: 黄文弼 著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59858511 出版时间: 2023-10-01 包装: 精装
开本: 16开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是黄文弼“高昌两集”之一,分上篇和下篇两部分。上篇记载作者在吐鲁番古墓群发掘情况的报告,所获器物介绍及研究;下篇刊布作者所获800多件陶器中择出精品100多件,经过分类排列,影印制版,叙述完备,考核精审,图文并茂,具有重要的史料文献参考使用价值。

作者简介

  黄文弼(1893—1966),字仲良,湖北汉川人,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学家、西北史地学家。黄文弼先后四次赴新疆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足迹遍布天山南北,发现了大量的各类遗迹和遗物。他根据这些资料,结合历史、地理、民族和宗教等方面的史料,竭尽毕生精力整理编撰刊布考古报告,并进行专题和综合研究,在学术上取得了丰收成果。著有《高昌砖集》《高昌陶集》《罗布淖尔考古记》《吐鲁番考古记》《塔里木盆地考古记》等。 作者小传 黄文弼(1893—1966),原名黄芬,字仲良。湖北汉川人。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西北历史地理学家。1915年,黄文弼考入北京大学哲学门,1918年毕业留校,历任国学门助教、讲师、副教授。黄文弼在帝制消亡及五四以来民主与科学思潮涌动的特殊时代背景里成长起来,很早就树立起追求新知的信念。在他求学与任教的时期,北京大学国学门人文荟萃,通过与李大钊、胡适、沈兼士、马叙伦、黄侃等人的交往与学习,黄文弼打下了牢固的传统学术根基,也培养了宏通开放的学术视野。黄文弼最重要的成就和贡献,是对我国西北考古,尤其是对新疆考古事业的开拓与奠基。他一生曾四次至新疆考察。1927年,中国、瑞典共同组成“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黄文弼以唯一一名中国考古学者的身份加入考查团,在内蒙古和新疆地区进行了为期三年多的野外考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为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考古学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1933—1934年,黄文弼以国民政府*育部考察新疆教育文化专员的身份再赴新疆。1943年,黄文弼受西北大学委托,随“国父实业计划考察团”第三次赴新疆。新中国成立后,黄文弼于1957年率领中国科学院考古队又一次前往新疆进行考古工作,带动并培养了一批西北考古的后备力量。从1927年开始,黄文弼在新疆考古学领域耕耘了近40年,他的四次西北考察,仅在新疆境内的总行程就超过38000公里,从第一次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第一次将足印留在罗布泊土垠遗址、第一次发现干涸的塔里木南河……天山南北几乎所有的古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是在新疆考察延续时间最长、范围最广、涉及遗址类型最多的中国学者,也因此被誉为“中国新疆考古第一人”。除了考古工作,黄文弼在文化、教学、科研领域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1935年,他以国民政府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委员的身份担任西安办事处主任,主持西安碑林的整理工作。抗战期间,先后担任西北联大、四川大学教授,1942年起担任西北大学历史、边政系主任。抗战胜利后,担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研究员。1949年以后,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继续从事新疆考古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工作。1965年,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四届委员。黄文弼因其深厚的传统学问功底,又受过新思潮与治学方法的陶冶,在他的西北史地研究中,往往包含着考古、历史、地理、民俗等多方面的综合内容,并且走出了一条守正出新的研究道路,即将考古学、历史学与地理学结合在一起,以考古学实物、传世文献与实地考察相印证的“三重证据法”,从而开创了中国西北史地研究的新格局。1966年12月18日,黄文弼先生赍志以殁。幸运的是,他生前就已经把毕生研究的心得结集为“三记两集”,即《罗布淖尔考古记》《吐鲁番考古记》《塔里木盆地考古记》《高昌砖集》《高昌陶集》,后人又将他的西北考察日记、学术论文编为《黄文弼蒙新考察日记(1927—1930)》《西北史地论丛》《黄文弼历史考古论集》《西域史地考古论集》,成为新疆考古、西北历史地理研究领域的一笔宝贵遗产,焕发出永恒的光芒。

图书目录

目 录
上 篇
一、雅尔崖古坟茔发掘报告 3
附:
雅尔崖沟北及沟西古冢遗物分茔表  24
插第一图  吐鲁番古址分布图  39
插第二图  吐鲁番城西雅尔崖形势图  41
插第三图  雅尔崖古城图  42
插第四图  雅尔崖沟西古坟茔分布图  43
插第五图  沟西古坟茔之展望  45
插第六图  沟南古坟茔之展望  46
插第七图  沟北沙梁北第一冢墓室图  47
插第八图  沟北沙梁东第二冢墓室图  47
插第九图  沟北沙梁东第三冢墓室图  47
插第一〇图  沟北沙梁西第四冢墓室图  47
插第一一图  沟北沙梁西第五冢墓室图  48
插第一二图  沟北沙梁西第六冢墓室图  48
插第一三图  沟北沙梁西第七冢墓室图  48
插第一四图  沟北沙梁西第八冢墓室图  48
插第一五图  沟西麹茔第二冢墓室图  49
插第一六图  沟西麹茔第三冢墓室图  50
插第一七图  沟西史茔第一冢墓室图  51
插第一八图  沟西唐茔第三冢墓室图  52
插第一九图  沟西唐茔第四冢墓室图  53
插第二〇图  沟西唐茔第七冢墓室图  54
插第二一图  沟西唐茔第一五冢墓室图  55
插第二二图  沟南索茔第三冢墓室图  56
二、雅尔崖古冢中遗物图说(参照下篇图版)  57
三、雅尔崖古冢中陶器之研究  96
附:
插第二三图  汉射阳聚画像  98
插第二四图  汉兽头佩具  98
插第二五图  铜矢镞、骨矢镞  99
插第二六图  磨纹红陶片  101
插第二七图  桶状漆杯  103
插第二八图  圆底木把杯  103
插第二九图  墨漆瓶  115
下  篇
图版目录
甲、沟北
陶类一  瓶  130
单耳瓶  第一版,第一图 130
插第一图  单耳瓶(写形着色) 131
插第二图  雅尔崖古城彩色陶片纹样摹写 132
陶类二  钵  134
圆底浅钵 第二版,第二图至第五版第五图 134
平口小钵 第六版,第六图至第七版第一〇图 138
俯口小钵 第七版,第一一图 139
陶类三  把杯  140
桶状把杯 第八版,第一二图至第九版第一七图  140
圆底把杯 第一〇版,第一八图  142
碗状把杯(把残)  第一〇版,第一九图  142
把盏(附)  第一〇版,第二〇图  142
附录:
石类一  143
石斧 第一版,第一图  143
骨类二  144
骨签 第二版,第二图至第三图  144
骨矢镞带木杆  第三版,第四图  145
铜类三  145
铜兽环  插铜兽环写形(原样大)  第三版,第五图  145
插第三至一四图  沟北陶器剖面  146
乙、沟西及沟南
陶类一  盆  150
兽形足盆 第一一版,第二一图至第一三版第二二图  150
插第一五至一六图  兽形足盆写形(一着色)  153
插第一七至一八图  兽形足盆纹样展面  154
驼蹄足盆 第一四版,第二三图至第一六版第二五图  156
牛蹄足盆 第一七版,第二六图至第二〇版第二九图  159
羊蹄足盆 第二一版,第三〇图  163
陶类二  甑  164
漏底甑 第二二版,第三一图至第二三版第三二图  164
插第一九至二〇图  驼蹄足盆剖面  166
插第二一图  牛蹄足盆写形  167
插第二二图  漏底甑写形  167
陶类三  瓮  168
撮口瓮  第二四版,第三三图  168
卷口瓮  第二五版,第三四图至第三二版第四一图  169
插第二三至二七图  陶瓮剖面及写形  177
陶类四  瓶  178
单耳瓶  第三三版,第四二图至第三六版第四五图  178
陶类五  壶  182
波纹壶  第三七版,第四六图至第三九版第四八图  182
插第二八图至二九图  单耳瓶剖面  185
插第三〇至三一图  波纹壶剖面  185
陶类六  罂  186
卷口罂  第四〇版,第四九图  186
汤罂  第四一版,第五〇图至五一图  187
陶类七  瓿  188
卷口瓿  第四二版,第五二图至第五三图  188
蒲纹瓿  第四三版,第五四图  189
磨纹瓿  第四三版,第五五图  189
插第三二图  卷口罂写形  190
插第三三图  汤罂剖面  190
插第三四图  蒲纹瓿写形  191
插第三五图  磨纹瓿剖面  191
卷口瓿  第四四版,第五六图至第四五版第五九图  192
辘纹瓿  第四六版,第六〇图至第六一图  194
莲纹瓿  第四七版,第六二图  195
条纹瓿  第四七版,第六三图  195
薄口瓿  第四八版,第六四图  196
双耳瓿  第四八版,第六五图  196
双鼻瓿  第四九版,第六六图  197
瓠形瓿  第四九版,第六七图至第六八图  197
插第三六图  卷口瓿写形  198
插第三七图  卷口瓿剖面  198
插第三八图  辘纹瓿剖面  198
插第三九图  莲纹瓿剖面  198
插第四〇图  条纹瓿剖面  199
插第四一图  薄口瓿剖面  199
插第四二图  双鼻瓿剖面  199
插第四三图  瓠形瓿剖面  199
插第四四图  瓠形瓿写形  199
陶类八  盂  200
纯素盂  第五〇版,第六九图  200
俯口盂  第五一版,第七〇图至第五六版第八一图  201
彩绘盂  第五七版,第八二至第八三图  207
碗状盂  第五八版,第八四图至第六〇版第八九图  208
辘纹盂  第六一版,第九〇图至第九一图  211
斑彩盂  第六二版,第九二图至第九三图  212
陶类九  碗  213
叶纹碗  第六三版,第九四图  213
斑彩碗  第六三版,第九五图  213
圆底碗  第六四版,第九六图  214
辘纹碗  第六四版,第九七图至第六五版第九八图  214
桶状碗  第六五版,第九九图  215
陶类十  杯  216
碗状杯  第六六版,第一〇〇图至第一〇二图  216
莲纹杯  第六六版,第一〇三图  217
纯素杯  第六七版,第一〇四图  218
俯口杯  第六七版,第一〇五图至第六九版第一一一图  218
陶类十一 盘  222
磨纹圆底盘  第七〇版,第一一二图  222
陶类十二 碟  223
盘状碟  第七一版,第一一三图至第一一五图  223
盛丹碟  第七一版,第一一六图  224
插第四五图至五二图  合写盂、碗之剖面  225
插第五三图至七一图  合写杯、盘、碟之剖面  226
陶类十三 豆  227
圈足豆  第七二版,第一一七图  227
弦纹豆  第七三版,第一一八图  228
圈足豆  第七四版,第一一九图  229
陶类十四  镫  230
盘状镫  第七五版,第一二〇图至第七七版第一二四图  230
窝状镫  第七七版,第一二五图至第七八版第一二七图  232
碟状镫  第七九版,第一二八图  234
泥杯状镫(附) 第七九版,第一二九图  234
泥弦纹残镫擎(附) 第八〇版,第一三〇图  235
插第七二图至七九图  合写豆、镫剖面  236
附录
铜类一  237
铜簪  第一版,第一图  237
铜钗  第一版,第二图  237
铜带饰  第二版,第三图  插带饰写形(一)(五)  238
铜饰  第三版,第四图  插铜饰写形并织纹放大  239
铜耳环  第四版,第五图  240
铜饰  第四版,第六图  240
铁件(附)  第四版,第七图  240
铜件  第五版,第八图  插铜件写形(一)(二)  241
铜饰及残片  第六版,第九图  242
泥类二  243
泥俑(残)  第七版,第一〇图  243
泥残器  第八版,第一一图  244
泥车毂  第八版,第一二图  244
泥塑马(残)  第九版,第一三图  245
残泥俑  第一〇版,第一四图  246
残泥马头  第一〇版,第一五图  246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