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医学中国医学中医基础学

中医基础学

中医基础学

定 价:¥96.00

作 者: 李今庸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丛编项: 国医大师李今庸医学全集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07766974 出版时间: 2023-10-01 包装: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为《国医大师李金庸医学全集》分册之一。 中国医药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不断积累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它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同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讲义为国医大师李今庸先生1971年在原湖北中医学院执教期间主持编写的中医专业用教材,旨在阐发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为学习更深层次的中医经典理论和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讲义分为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与病理、中医诊法、辨证、预防和治则七个部分,这七个方面,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实践中产生,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的基本理论,也是学习祖国医学临床各科的基础。此外,在有关章节后面,附录一些现代科学的研究资料,以供参考,及启发学者对中医基础理论开展更加多元化的研究。

作者简介

  李今庸,男,1925年出生,湖北枣阳市人。第二届国医大师,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全国第一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全国著名中医泰斗。现任湖北中医药大学资深教授,并兼任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部客籍教授、长春中医学院客座教授、《新中医》顾问、《中医药学刊》顾问、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全国李时珍学术研究会名誉主委、全国类风湿关节炎医疗中心网络及协作委员会高级顾问,中央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医藏》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传统医学卷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华本草》编辑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中医药科学技术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一届理事、第二届常务理事、第三届顾问、终身理事;全国李时珍学术研究会名誉会长;湖北省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委员、第五、第六、第七届常务委员暨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委员、第三、第四届常务委员,湖北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第二、第三届副理事长、 湖北省中医药学会理事长等职务。

图书目录

绪论
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二、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发展的方向
三、祖国医学的基本特点
四、《中医基础学》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阴阳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阴阳学说在祖国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五行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五行学说在祖国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正确认识阴阳五行学说
小结
第二章脏腑
第一节五脏
一、心
附:心包
二、肝
三、脾
四、肺
五、肾
附:肾藏精
附:命门
附:有关肾阴肾阳问题的研究资料
第二节六腑
一、胆
二、胃
三、小肠
四、大肠
五、膀胱
六、三焦
第三节奇恒之腑
一、脑
二、女子胞
附:精室
第四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二、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第五节精、气、血、津液
一、精
二、气
三、血
四、津液
附:津液代谢
五、精、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
小结
第三章经络
第一节经络的内容
一、十二经脉
二、奇经八脉
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五别络的概念
第二节经络的作用
一、生理方面
二、病理方面
三、诊断方面
四、治疗方面
附一:经脉交会脏腑情况
附二:关于经络实质的研究
一、认为经络的实质是神经—体液的综合调节功能
二、认为神经系统和经络系统是构成针麻原理的两个因素,两者
都不能互相取代,也不能轻易肯定一方,否定一方
三、认为经络的实质就是神经
四、认为经络的实质是机体的生物电现象
五、认为经络的实质是一个独立的类传导系统
六、认为经络的实质是人体控制系统
小结
第四章病因与病理
第一节发病
第二节病因
一、六淫
二、疫病
三、精神致病因素
四、其他致病因素
第三节病理
一、阴阳失调
二、升降失常
三、邪正消长
小结
第五章诊法
第一节问诊
一、问诊的范围
二、问诊的要点
第二节望诊
一、望全身情况
二、望局部情况
三、望舌
四、排出物
五、小儿指纹
附一:舌诊现代研究简介
附二:指纹现代研究的资料简介
附三:面部望诊辨蛔虫
第三节闻诊
一、听声音
二、嗅气味
第四节切诊
一、脉诊
附一:怪脉
附二:二十八脉分类简表
附三:脉象现代研究资料简介
二、按诊
小结
附:病历记录
第六章辨证
第一节八纲辨证
一、表里
二、寒热
三、虚实
四、阴阳
五、八纲之间的相互联系
第二节气、血、津液辨证
一、气的病证
二、血的病证
三、津液的病证
第三节脏腑辨证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二、肝与胆病辨证
三、脾与胃病辨证
四、肺与大肠病辨证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六、脏腑合病的常见证型
第四节六经辨证
一、太阳病
二、阳明病
三、少阳病
四、太阴病
五、少阴病
六、厥阴病
第五节卫气营血辨证
一、卫分证
二、气分证
三、营分证
四、血分证
小结
附:参考方剂
第七章预防与治则
第一节预防
一、未病先防
二、既病防变
第二节治则
一、充分调动两个积极性
二、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三、标本主次
四、正治反治
五、扶正祛邪
六、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小结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