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工业技术机械、仪表工业图解GPS表面结构精度规范及应用

图解GPS表面结构精度规范及应用

图解GPS表面结构精度规范及应用

定 价:¥85.00

作 者: 赵凤霞 方东阳 张琳娜 等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111740803 出版时间: 2024-01-01 包装: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以示例、图解及对照分析等形式图文并茂地诠释了产品GPS表面结构规范及其应用方法,阐述了表面结构的规范设计与检测验证技术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本书内容包括:概论、表面结构轮廓法的参数及表示法图解、复合加工表面轮廓的高度特性表征图解、表面结构区域法的参数及表示法图解、表面结构的测量方法及测量标准图解、表面结构中的滤波技术及应用图解、表面结构参数的选择及应用。本书主要适用于从事机械设计(包括机械CAD、机械制图)的设计人员,从事加工、检验、装配和产品质量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各级技术管理人员。本书也可作为表面结构的规范设计与检测验证相关国家标准的宣贯教材、大学毕业生岗前培训的参考资料和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及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团队由相关标委会专家组成,专业性权威性均强。本书主要由全国产品几何技术规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40)专家和多年来从事该领域研究及有关标准制修订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编著。本书编写的人员有:赵凤霞(SAC/TC 240委员)、方东阳、张琳娜(SAC/TC 240副主任委员)、郑鹏(SAC/TC 240委员)、明翠新(SAC/TC 240主任委员)、金少搏、王庆海、张瑞、潘康华(SAC/TC 240秘书长)、韩思蒙、王颖迪、刘明岗。赵晨、姚松臣、王吉庆、郑晨晨、费文倩、郑嘉琦等参与了本书图表及相关内容的整理工作。本书由赵凤霞、方东阳、张琳娜任主编。

图书目录

目录
丛书序言
前言
第1章 概论1
1.1表面结构的含义1
1.2表面结构标准体系的发展概况2
1.2.1表面结构的ISO标准发展概况2
1.2.2表面结构的国家标准发展概况3
1.3表面结构精度对产品性能的影响6
1.4本书的框架结构7
第2章 表面结构轮廓法的参数及表示法图解8
2.1表面结构轮廓法的术语及评定参数8
2.1.1一般术语9
2.1.2几何参数术语11
2.1.3表面轮廓参数定义12
2.1.4新旧国家标准的差异16
2.1.5表面结构评定的流程18
2.2表面粗糙度参数值18
2.2.1幅度参数值18
2.2.2间距参数值和曲线参数值19
2.2.3取样长度和评定长度值19
2.3表面结构的图形参数20
2.3.1基本术语20
2.3.2图形参数22
2.3.3图形参数的测量条件23
2.3.4图形参数的评定程序24
2.3.4.1表面粗糙度原始轮廓的深度识别24
2.3.4.2图形合并的判别条件24
2.3.4.3图形合并流程25
2.3.4.4图形参数的计算27
2.3.5图形参数与表面功能的关系28
2.4表面缺陷参数29
2.4.1一般术语及定义29
2.4.2表面缺陷的特征和参数30
2.4.3表面缺陷的类型30
2.5表面结构的表示法34
2.5.1表面结构的符号34
2.5.2表面结构的完整图形符号35
2.5.3表面结构参数代号36
2.5.3.1表面轮廓参数代号36
2.5.3.2图形参数代号37
2.5.3.3表面结构支承率曲线参数代号37
2.5.4表面结构参数的标注规则37
2.5.5表面结构要求在图样和其他技术产品文件中的注法40
2.5.6表面结构要求的标注示例42
2.6评定表面结构的规则和方法45
2.6.1参数测定方法45
2.6.2测得值与公差极限值相比较的规则45
2.6.3参数评定的规则46
2.6.4触针式仪器检验的规则和方法47
2.6.5粗糙度检验的简化程序49
第3章 复合加工表面轮廓的高度特性表征图解51
3.1滤波和一般测量条件52
3.1.1一般测量条件52
3.1.2确定粗糙度轮廓的滤波过程52
3.1.3截止波长λc与评定长度ln的选择53
3.2用线性化的支承率曲线表征高度特性53
3.2.1支承率曲线的区域54
3.2.2评定参数的计算54
3.2.2.1等效线的计算54
3.2.2.2Rk、Mr1、Mr2的计算54
3.2.2.3Rpk和Rvk的计算55
3.3用概率支承率曲线表征高度特性55
3.3.1概率支承率曲线及评定参数55
3.3.1.1概率支承率曲线55
3.3.1.2评定参数55
3.3.2参数测量过程要求55
3.3.3评定参数的计算过程56
3.3.3.1初始二次曲线拟合56
3.3.3.2确定线性塬区上边界UPL和谷区下边界LVL57
3.3.3.3有界区域的归一化57
3.3.3.4第二次二次曲线拟合58
3.3.3.5第二次确定线性塬区下边界LPL和谷区上边界UVL59
3.3.3.6Rpq、Rvq和Rmq参数计算59
第4章 表面结构区域法的参数及表示法图解60
4.1表面结构区域法的术语及评定参数61
4.1.1通用术语及定义62
4.1.2几何参数术语64
4.1.3几何特征术语65
4.1.4区域参数定义67
4.1.4.1高度参数67
4.1.4.2空间参数和混合参数68
4.1.4.3功能参数70
4.1.4.4复合加工表面的区域参数72
4.1.4.5分形法参数74
4.1.5特征参数75
4.1.6复合加工表面区域参数的计算77
4.1.6.1Sk、Smr1、Smr2的计算77
4.1.6.2等效直线的计算77
4.1.6.3Spk和Svk的计算77
4.1.6.4Spq、Svq和Smq的计算77
4.1.7表面结构特征的表征78
4.1.7.1选择结构特征类型78
4.1.7.2区域分割79
4.1.7.3确定重要特征79
4.1.7.4特征属性的分割81
4.1.7.5属性统计81
4.1.7.6特征表征约定81
4.1.8分水岭分割82
4.1.8.1分水岭分割概述82
4.1.8.2变换树82
4.1.8.3区域合并83
4.1.8.4用沃尔夫修剪法进行分水岭分割83
4.1.8.5沃尔夫修剪示例84
4.1.9用分形几何表征区域表面86
4.1.9.1什么是分形86
4.1.9.2变分法86
4.1.9.3应用于尺度限定表面的变分法87
4.1.9.4相对面积分析87
4.2表面结构区域法的表示法89
4.2.1标注区域表面结构的图形符号89
4.2.2区域表面结构的完整图形符号90
4.2.3区域表面结构的标注规则90
4.2.4区域表面结构的标注示例93
4.2.5区域表面结构的ISO特殊规范元素95
4.3表面结构区域法的规范操作集97
4.3.1完整规范操作集97
4.3.2完整规范操作集的决策树101
4.3.3区域表面结构参数的默认特征值101
4.3.4区域表面结构参数的默认单位102
4.4表面结构区域法与表面结构轮廓法的差异103
第5章 表面结构的测量方法及测量标准图解105
5.1表面结构的测量方法106
5.1.1表面结构测量方法分类106
5.1.1.1线轮廓法106
5.1.1.2区域形貌法106
5.1.1.3区域整体法107
5.1.2表面结构的测量方法107
5.1.2.1比较法107
5.1.2.2接触触针扫描法108
5.1.2.3共聚焦色差显微法109
5.1.2.4相移干涉显微法109
5.1.2.5相干扫描干涉法110
5.1.2.6点自动对焦轮廓法111
5.1.2.7变焦显微法112
5.1.2.8共聚焦显微法113
5.1.2.9结构光投影法115
5.1.3测量方法比较116
5.2参数测量的通用术语117
5.3仪器的标称特性119
5.3.1轮廓法接触式仪器的标称特性119
5.3.1.1触针式仪器的基本功能单元119
5.3.1.2仪器特性的标称值121
5.3.1.3符合GB/T 6062的仪器121
5.3.2区域法接触(触针)式仪器的标称特性121
5.3.2.1计量特性122
5.3.2.2区域法表面结构横向扫描系统的不同配置124
5.3.2.3典型测量方法124
5.4仪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