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工业技术石油、天然气工业双碳目标下的工业行动技术路线

双碳目标下的工业行动技术路线

双碳目标下的工业行动技术路线

定 价:¥145.00

作 者: 任庚坡 吕小静 主编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47862919 出版时间: 2024-01-01 包装: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中国“双碳”目标的落地和实现,介绍了中国“双碳”目标的提出背景、意义、实现路径和政府及企业的响应指南,对科普“双碳”概念,指导相关主体制定落地计划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第1章和第2章分别介绍了“双碳”目标提出的国际背景和对中国的意义;第3章和第4章分别从政府顶层设计和重点行业的重点技术介绍了现有实现路径;第5章分别从政府、园区、企业角度剖析了相关主体的行动方向;第6章和第7章分别从企业用能管理和碳资产管理角度介绍了企业加强碳排放管理的可行措施。本书的出版可为政府部门实施碳达峰行动方案、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完善标准体系、丰富财税补贴政策等提供参考;为企业了解我国“双碳”工作顶层设计和工作进展,制定本集团或本企业的碳达峰方案、提高碳管理水平提供借鉴。 本书可供各级政府部门能耗管理、碳排放管理的决策人员,企事业单位领导和动力部门,各节能服务机构、碳资产管理公司、行业协会,关注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的各界人士等,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学习。

作者简介

  任庚坡:工学博士,上海市节能中心副主任,国家“互联网 节能”产业联盟理事。主要从事能源大数据、节能低碳形势与政策、技术经济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开展上海市工业和电信业重点用能单位节能低碳与能效监控相关工作。策划、执行欧盟、能源基金会、政府相关部门研究课题1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走进能源》《能源大数据》等著作6部;编写地方能耗限额标准4项。吕小静:工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客座研究员,上海能源研究会城市能源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扬帆”“启明星”人才计划。。长期从事燃料电池/燃机智能混动、智慧能源微网优化设计与智能调控、船舶微网等领域研究。作为独立PI,主持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0多项;发表论文70篇;授权发明专利12项;参编著作4部。

图书目录

1“双碳”问题的由来 ………………………………………………………………1
1.1全球气候变化下的危机………………………………………………3
1.1.1气候变暖的原因 ……………………………………………………3
1.1.2气候变暖的危害 …………………………………………………4
1.2国际社会的努力与博弈…………………………………………………5
1.2.1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发展 ……………………………5
1.2.2部分国家和组织的气候治理政策 …………………………11
1.2.3全球气候治理合作的发展过程 …………………………15
1.3气候相关重要国际组织和会议介绍 ………………………………18
1.3.1重要机构 ………………………………………………………18
1.3.2重要文件 ………………………………………………………21
1.3.3历次缔约方大会…………………………………………………23
参考文献 ……………………………………………………………………31
2“双碳”目标的提出和意义…………………………………………………35
2.1“双碳”目标的提出过程 ………………………………………………37
2.1.1“双碳”目标提出背景……………………………………………37
2.1.2“双碳”目标形成过程…………………………………………38
2.2“双碳”目标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52
2.2.1“双碳”是重塑世界格局的手段 …………………………52
2.2.2全球碳排放权之争……………………………………………52
2.2.3碳排放权焦点 …………………………………………………58
2.2.4中国如何为全球“双碳”作贡献 ……………………………59
2.3“双碳”目标是中国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机遇………………………61
2.3.1“双碳”目标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61
2.3.2中国能源碳排放总体情况……………………………………63
2.3.3发达国家实现“碳达峰”的启示……………………………66
2.3.4“双碳”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67
参考文献 ……………………………………………………………………77
3“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分析………………………………………………81
3.1国际上“双碳”目标的提出和执行情况………………………………83
3.2欧盟碳中和路径介绍 ………………………………………………88
3.2.1实现碳中和的计划与路径……………………………………88
3.2.2已采用的碳定价机制…………………………………………97
3.3日本碳中和路径介绍…………………………………………………102
3.3.1实现碳中和的计划和路径 …………………………………102
3.3.2已采用的碳定价机制 ………………………………………111
3.4美国碳中和路径介绍………………………………………………113
3.4.1实现碳中和的计划和路径 …………………………………113
3.4.2已采用的碳定价机制 ………………………………………116
3.5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挑战 ………………………………………118
3.6中国已出台的“双碳”政策框架体系 ………………………………121
3.6.1“1 N”政策体系……………………………………………121
3.6.2已出台的国家政策 ………………………………………………123
3.6.3已出台的地方政策 ……………………………………………127
3.6.4已出台的“N1”政策覆盖的碳排放………………………132
3.7“双碳”中常见误区分析…………………………………………135
误区一:控碳即是控二氧化碳 ……………………………………135
误区二:控碳即是控能源……………………………………………135
误区三:控碳即是减煤炭、控煤电 …………………………………136
误区四:控碳即是发展“风光”…………………………………137
误区五:控碳即是控工业…………………………………………138
误区六:控碳即是发展碳市场……………………………………138
误区七:控碳是政府控碳……………………………………………138
误区八:节能即是降碳………………………………………………139
误区九:碳达峰与碳中和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 ………………139
误区十:碳达峰就是碳冲锋………………………………………140
参考文献 ……………………………………………………………………141
4实现“双碳”目标的重点行业技术分析……………………………………143
4.1源头:能源供给侧结构优化…………………………………………145
4.1.1能源结构现状 ………………………………………………145
4.1.2能源供给侧结构优化 ………………………………………146
4.2消费:能源需求侧结构升级………………………………………157
4.2.1能源资源禀赋 ……………………………………………………158
4.2.2能源技术水平 ………………………………………………159
4.2.3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分析 …………………………………171
4.3碳负排放技术:碳捕捉和封存………………………………………173
4.3.1CCUS技术简介 …………………………………………173
4.3.2国外 CCUS技术发展情况 …………………………………179
4.3.3中国CCUS技术发展现状 ………………………………182
4.3.4中国 CCUS技术发展建议 …………………………………183
参考文献 …………………………………………………………………185
5“双碳”行动路径制定指南 …………………………………………………187
5.1政府的行动研究……………………………………………………189
5.1.1碳中和标准体系 ………………………………………………189
5.1.2节能政策 ………………………………………………………197
5.1.3循环经济 ……………………………………………………201
5.1.4清洁生产 ………………………………………………………202
5.2产业园区的行动推荐…………………………………………………204
5.2.1产业园区“双碳”转型的抓手和挑战 ………………………204
5.2.2产业园区低碳绿色转型的政策梳理 ………………………206
5.2.3绿色低碳产业园区最佳实践案例 …………………………207
5.2.4产业园区“双碳”转型发展的框架思路……………………208
5.2.5零碳园区 …………………………………………………………210
5.3企业的行动研究………………………………………………………220
5.3.1系统摸清碳排放家底 ………………………………………221
5.3.2科学设定碳控排目标 ………………………………………221
5.3.3系统提出碳减排路径 ………………………………………221
5.3.4建立健全企业碳排放管理体系 ……………………………222
5.3.5建立动态评估和行动强化机制 ……………………………223
参考文献 …………………………………………………………………223
6工业企业“双碳”实践重点行动 ……………………………………………227
6.1重点领域的工艺改造路线………………………………………229
6.1.1钢铁行业 ……………………………………………………229
6.1.2水泥行业 ……………………………………………………232
6.1.3炼油行业 ………………………………………………………234
6.1.4现代煤化工行业 ……………………………………………235
6.2能耗数字化管理……………………………………………………239
6.2.1能耗数字化管理的起源 ……………………………………239
6.2.2能耗管理数字化浪潮 ………………………………………244
6.2.3“双碳”背景下的能耗数字化管理 ………………………246
6.2.4能耗数字化管理的实际应用 ………………………………247
6.3通用用能设备的节能改造技术路径 ………………………………251
6.3.1电机系统节能改造技术路径 ………………………………251
6.3.2锅炉系统节能改造技术路径 ………………………………254
6.3.3其他重点用能系统节能改造技术路径 …………………256
6.4企业社会形象管理…………………………………………………261
6.4.1ESG定义及其发展历程 …………………………………261
6.4.2ESG报告编制 ………………………………………………264
6.4.3《企业 ESG评价体系》团体标准发布………………265
6.4.4A股公司 ESG报告披露情况………………………………267
6.4.5典型行业 ESG分析 …………………………………………268
6.4.6企业在 ESG体系下的合规措施建议……………………269
6.4.7对加快 ESG发展的建议…………………………………271
6.5成功企业案例………………………………………………………272
6.5.1宝钢股份推动工艺创新,助力下游企业减排 ……………272
6.5.2上海电气设定三大路径,持续推动技术迭代 ……………274
6.5.3日立集团设立长期目标,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275
6.5.4晶澳科技将绿色理念贯穿于产品全生命周期……………276
6.5.5金风科技多措并举,清洁生产……………………………277
6.5.6伊利集团发挥龙头作用,建设可持续发展生态圈 ……279
6.5.7波司登高度重视,推动价值链绿色化 ……………………280
6.5.8腾讯发挥技术优势,深度参与 ESG体系建设……………281
参考文献 …………………………………………………………………282
7碳交易机制和绿色金融 ……………………………………………………285
7.1国际碳市场……………………………………………………………287
7.1.1国际碳市场概况 ……………………………………………287
7.1.2碳市场相关机制介绍 ………………………………………288
7.1.3国外典型碳市场相关机制建设情况………………………289
7.1.4国外 MRV机制对中国的启示 ………………………………297
7.2中国碳市场……………………………………………………………300
7.2.1我国碳市场与运行情况 ……………………………………300
7.2.2我国碳市场概况 ……………………………………………303
7.2.3国内碳市场机制 ………………………………………………305
7.2.4我国碳市场存在的不足 ……………………………………316
7.2.5其他碳减排机制 ……………………………………………318
7.3绿色金融 ………………………………………………………………323
7.3.1ESG投资 …………………………………………………323
7.3.2绿色信贷 ………………………………………………………331
7.3.3绿色债券 …………………………………………………333
7.3.4绿色股权 ……………………………………………………336
7.3.5绿色金融实践与 ESG ………………………………………337
7.4企业碳资产管理……………………………………………………340
7.4.1碳资产管理的概念 …………………………………………340
7.4.2碳资产管理体系的搭建 ……………………………………340
7.4.3碳资产管理的意义 ……………………………………………342
7.4.4国内碳资产管理现状 ………………………………………343
7.4.5碳资产管理模式研究 ………………………………………343
7.4.6碳资产管理公司及其业务 …………………………………347
7.4.7企业在碳资产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350
7.4.8关注碳关税的影响 …………………………………………351
参考文献 ……………………………………………………………………352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