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文化

土地与神祇-河西宝卷:信仰与日常,历史与现在

河西宝卷是流传于河西走廊偏远乡村的一种以念唱为主的文化遗产。据记载明清至民国时期念唱活动非常盛行,是村民主要的娱乐活动,后在文革时期暂时消寂,20世纪八十年代重新进入村民们的日常生活。一方面,随着传统

河西宝卷是流传于河西走廊偏远乡村的一种以念唱为主的文化遗产。据记载明清至民国时期念唱活动非常盛行,是村民主要的娱乐活动,后在文革时期暂时消寂,20世纪八十年代重新进入村民们的日常生活。一方面,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河西宝卷因其丰富的文本内容和深刻的育人道理,又焕发出新的生机。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快速现代化,各种新兴媒体、多种娱乐活动充斥着乡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河西宝卷在现代社会已失去了原有的生存土壤。河西宝卷在传统社会中带给人们的是什么?为何能产生深刻的影响?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中,河西宝卷如何活态存在?

该音频是国家级传承人李作柄念唱《绣红罗宝卷》,由李作柄之子、省级传承人李卫善提供。念卷内容:

古书出在大明天启年间,济州府丹阳县,有一人姓张名进荣,家阔七辈,永厚有余,是个资富的财东。娶妻杨氏,名海棠,其人甚是贤良,是个贤德的夫人。可是夫妇半辈身后仍无子女,常间忧虑,闷闷不乐,好不凄惶。是夜更加伤情,真正愁煞人也。员外家中倍伤情,为无儿男泪纷纷。

张进荣,坐客厅,左思右想;细思量,无后嗣,好不悲伤。

杨海棠,见员外,愁眉不展;叫员外,你为何,愁眉不展?

张员外,叫贤妻,你好不明白;我和你,半辈子,身无后子。

这段音频是武威电视台2013年采访河西宝卷国家级传承人李作柄先生时录制的,后来成为了《那山、那佛、那宝卷》专题片的一部分。听到84岁高龄的李老先生要念卷,跑来了好多老听众,也吸引了一些感兴趣的年轻人。大家一边津津有味的听卷,一边积极接卷。

李作柄先生家住武威市凉州区张义镇灯山村,与著名的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相隔仅5公里。天梯山石窟因建于陡峭峻险的天梯山(祁连山的一个支脉)而得名,也称凉州石窟,别名凉州大佛窟,创建于北凉时期,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石窟中大佛高28米,宽10米,依山巍然端坐,面向碧波荡漾的黄洋河水库,右臂前伸,指向前方。悠久的佛教文化使得人们把因果报应、善恶有报的思想牢记在心,为人们接受以劝化育人、行善积德思想为主的宝卷奠定了基础。

天梯山石窟的佛像

天梯山石窟的佛像

李老先生念唱的《绣红罗宝卷》宝卷,其主人公是张进荣、杨海棠夫妇,他们家境富庶,为人贤良。夫妻二人在三郎庙许愿求子,三郎爷圆了夫妻二人的心愿,但因二人忘记还愿又迁怒于他们,将孩儿的魂魄收回。夫妻二人祈求三郎爷为孩儿还魂,特许愿三年绣成红袍答谢神恩。因红袍绣的甚是精美,三郎爷特请妇人到阴曹地府为他的四个兄弟每人绣一件红袍,整整呆了十二年才绣完红袍回到阳间。但是阳间的事情已是今非昔比:丈夫听劝又续弦,继母暗地百般折磨、毒害儿郎。在危难之际,孩童得神灵护佑并金榜题名,最终全家团圆,而行恶之人得到应有的报应。

宝卷是一种在宗教和民间信仰活动中按照一定仪轨演唱的说唱文本,最初是以宗教传播服务为目的。随着时代的变异,宝卷的内容也逐渐呈现通俗化、娱乐化的转变,融“宗教”、“教化”、“娱乐”、“文学”等多项功能为一体。宝卷的分布范围较广,人们根据地理区位的南北之别将宝卷分为南方宝卷和北方宝卷。南方宝卷集中于江浙两省的吴方言区,主要包括现在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北部地区;北方宝卷散布于河北、山西、山东及甘肃等省的部分地区。

南北宝卷演唱方式不同:南方水乡的宝卷演唱称为“宣卷”,一般有一个自组织的宣卷团队,人们把主要的“宣卷人”叫做“佛头”,是一种带有酬劳性质的活动;北方的宝卷演唱称为“念卷”,把念宝卷的人称为“先生”,一般是“先生”或师徒二人去念卷,主要是一种无酬劳的娱乐活动。河西宝卷因位于河西走廊而得名,是河西走廊这一广阔区域内宝卷的统称,人们习惯性地根据行政区划又分为凉州宝卷、金张掖宝卷、酒泉宝卷……

留在记忆

一首民歌唱出了一份情感,一曲小调吟动了一个乡音,一本宝卷塑造了一种价值。现在的村民都能简单哼几曲民歌或小调,但是在年轻人中属于冷门的宝卷却与老年人有不解的情缘。宝卷深深留存于老一辈人的记忆中,跟他们聊起宝卷时,他们的目光中闪烁着欢喜的神情,在他们看来,“宝卷是个好东西,那时候我们没什么娱乐活动,就主要是听宝卷。宝卷里面所讲的人物事情和现实生活中真的很像。人们听了宝卷,里面讲到对恶人的惩治,好人最终都有善报。所以,大家在听的时候,也就接受了宝卷里面劝化人的道理,要叫人做善事、做好事。”

河西走廊的念卷活动始于宋元时期,盛行于明清之际,在社会变迁中曾一度消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再次兴起,在河西走廊的偏远乡村曾具有一定的规模。2006年,武威市凉州区、酒泉市肃州区申报的《河西宝卷》分别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张掖市申报的《河西宝卷》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笔者第一次接触河西宝卷是在2017年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举办的“民间视野下的河西宝卷”展演活动上。当时,河西宝卷省级传承人代继生与女儿、幼子一起念唱了《护国佑民伏魔宝卷》,家族念唱团队、工整而沧桑的小楷手抄文本、念唱结合的表演形式、地道的本土方言都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代继生(中)与子女展演河西宝卷(代继生提供)

代继生(中)与子女展演河西宝卷(代继生提供)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传,河西宝卷这一独特的文化活动,在历史上曾经滋养了河西走廊的乡村社会。走进乡村,走进记忆,才能走进河西宝卷。

祁连山脚下、国家级传承人代兴位所在的村庄

祁连山脚下、国家级传承人代兴位所在的村庄

在河西走廊的偏远乡村,一直流传着“家有一卷,百事无禁忌”的说法,人们把抄卷、念卷、收藏宝卷当做为自己和家人保平安、祈福的一种方式。老人们回忆说,在当时的社会中,村子里识字的人很少,人们不但会请“念卷先生”到自己家中念卷,还会请“先生”为他们抄写宝卷,以便于在自己家中保存,当做镇宅之物。拿到宝卷之后,不能随便在桌子上乱放或是在炕上乱扔,而是要用干净的黄色绸缎包起来,和贵重物品放到一起珍藏。有些人家甚至用黄布包好宝卷藏在顶棚里面,到了大年三十的时候才请出来供奉,家里人一起上香、磕头、祭拜,希望宝卷能保佑家里平安无事、吉祥如意。人们对宝卷的态度非常虔诚。

村民们的记忆中,念卷先生每每端坐在炕上,点着油灯,声音洪亮地念卷,主人家会准备好油果子、茶水,围了一屋子的村民们会认真地听卷、接卷。河西宝卷存在于村民们的记忆中,先生念卷和乡亲们接卷的活动中,以及家族的生命历程之中。

河西宝卷国家级传承人李作柄先生生于1930年,8岁上学,读了6年私塾,是当地非常出名的“念卷先生”,他承袭了家族念卷传统。据李老先生的儿子李卫善讲,老人经常回忆起家族念卷的往事。李老先生的祖父名为李在泾,生于同治六年,光绪二十一年考为举人,授酒泉县令。因当时官场腐败,祖父不愿卷入昏暗的官僚体制之中,便辞官回家过起耕田、教书的平民生活。他平时乐善好施,在村子里念唱宝卷以教化后人,深受当地村民敬仰。李在泾先生为乡民们无偿念卷是李氏家族念卷活动之初始。李在泾之子李忠培(即李作柄之父),也跟随父亲在家过着耕地与念卷的平民生活。

李老先生家里总是有很多村民来听卷,家里的话题多是围绕着宝卷展开的,经常会听到父亲在家里说:“村里人又请念卷了,准备要念《红罗宝卷》”、“马上到大年三十日了,要请乡亲们来家里听卷”、“某个卷本比较长,大概要连着念好几个晚上”……在家里不仅听卷、谈论宝卷,还经常看到祖父或父亲在微弱的油灯下抄卷、念卷的情景。李老先生在家族宝卷氛围的熏陶下,继承了家族的念卷事业。李老先生是读书人,视书如命,在“文革”期间怕宝卷被抄,将家传四书五经和《四姐宝卷》、《红罗宝卷》、《包公宝卷》、《二度梅宝卷》封存在土胚墙中,使之得以保存下来。李老先生的儿子李卫善和邻居赵旭峰都是听李老先生念卷长大的,宝卷伴随了他们的童年,也成为他们终生的喜好,二人现在同为河西宝卷省级传承人。李卫善回忆说:“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对宝卷的态度有了较大的转变,父亲又开始在家念卷,先是念与家人听,后来庄上邻居(指村子里的人)也前来听,受到广大乡邻的青睐。在此期间,我也受到耳濡目染,开始跟着和佛声,接触宝卷。80年代初期,我开始独立地传念宝卷。”

在村民们的记忆中,宝卷不仅仅是个人和家族的信仰,还是村庄集体的规制与约束,为劝解婆媳关系、化解家庭矛盾而念唱宝卷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赵旭峰向我们说起念唱宝卷在当时的影响时指出:宝卷里面讲到一些与人为善、劝化人、调节家庭矛盾的故事,人们在认真听的过程中都慢慢记住了,也就规制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他还提到,村子里如果出现婆媳关系不好、家庭矛盾太多的情况,族长就会去请念卷先生到这家念一些相应的宝卷,并号召全家族的人听卷,而且连着念好几个晚上,不但是要让儿媳妇好好听卷,还要为所有听卷人提供几天的饭食。在粮食稀缺、生活非常困难的时期,这么多人连续吃几天,家里的粮食储存会严重不足,熬不到下年收麦的时候。李卫善说:“念卷盛行的时期,村子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和谐,越来越亲密,鳏寡孤独都能得到给养,村子里犯罪率几乎为零,这与传唱宝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所以,宝卷对人们的影响不是简单的听听故事、唱唱曲调的娱乐活动,念唱之下隐藏着村规乡约,是在“先生”念卷和乡亲们听卷的双向路径下建构起来的软性约束,促使人们内化宝卷里面蕴含的价值规范体系。

走出乡村

宝卷的兴衰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乡村社会变迁过程中,居住条件已经发生了改变,村子里建起了楼房,土炕已变得稀有,传统的以“炕”为中心的日常念卷场景也难以循迹。随着多媒体不断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丰富、多元的娱乐活动充斥着各个角落,人们的闲暇活动有了更多选择。随着开放程度的增加,社会流动更加频繁,村民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终其一生局限在一个小小的社会空间中,而是在更加广阔的社会舞台上实现着自我、追寻着多元价值。在单一封闭的乡土社会中传承了数百年的河西宝卷,如何在开放多元的当下寻找新的土壤、“活”在今天,成为当务之急。

河西宝卷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专家、学者、记者、游客络绎不绝地前来观看河西宝卷念唱的原生态情景。为了让河西宝卷走进更多人的视野,让外来者看到原初的念唱形式、体悟原有的宝卷韵味,河西宝卷省级传承人赵旭峰、李卫善多方面协调,得到了社会爱心人士的关注与捐资,建成了凉州宝卷传习所。

李卫善(左)和赵旭峰(右)在凉州宝卷传习所内的土炕前

李卫善(左)和赵旭峰(右)在凉州宝卷传习所内的土炕前

该传习所建在村子里,方便大家平时开展活动,也努力给外来的人呈现一种宝卷存在于现实土壤中的原生态景象。传习所建有宝卷展演室、宝卷陈列室等,都是用灰色的墙砖砌成,外墙上有精美的砖雕,院子里用木板铺出了走廊,整体看上去素雅、整洁、有乡村的田园气息又不失文化气韵。宝卷陈列室收藏着各种宝卷文本(有木刻本、手抄本、印刷本),年代久远的文本让参观者看到了宝卷历史的沧桑,现代新抄写的文本则让参观者体会到了村民们对宝卷虔诚的信仰。传习所中的宝卷念唱空间不但保留了传统形式,还融汇了现代元素,里面有传统念卷的土炕,也有现代形式的展演台,让河西宝卷念唱既可以呈现过去,又能适应当下。

凉州宝卷传习所内土炕对面的现代展演台

凉州宝卷传习所内土炕对面的现代展演台

河西宝卷原本只在偏远乡村进行念唱,听众仅仅局限于同村或邻村的村民们。而在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河西宝卷已经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家庭转向社会,为建构当下的现代公共文化贡献着自己的绵薄之力。除了宝卷传习所,还有坐落在甘肃省张掖市丹霞景区的“丝绸之路宝卷博物馆”。该馆于2017年建成并开放使用,属于河西走廊民俗博览园的一个分馆。河西走廊不仅是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还占据着重要的文化区位。河西宝卷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一种文化遗存,形成了系统的、完备的文化体系,与丝绸之路的相关文化历史遗迹共同架起了了解丝绸之路文化的桥梁。

“丝绸之路宝卷博物馆”的匾牌

“丝绸之路宝卷博物馆”的匾牌

“丝绸之路宝卷博物馆”兼具收藏和研讨功能,藏有宝卷传承人们捐赠的手抄本和创作的新卷本以及一些学者专家整理出版的宝卷印刷本,以及宝卷念唱的录音录像、访谈宝卷传承人的视频资料和音响资料。

国家级传承人代兴位(前中)与儿子代继生(后中)向“丝绸之路宝卷博物馆”捐赠手抄宝卷

国家级传承人代兴位(前中)与儿子代继生(后中)向“丝绸之路宝卷博物馆”捐赠手抄宝卷

2020年5月18日,河西宝卷国家级传承人代兴位与其子代继生向“丝绸之路宝卷博物馆”捐赠了六本手抄宝卷。代兴位今年67岁,家住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花寨乡。其祖父名为代登科,生于光绪九年,在光绪三十三年抄写了代氏家族第一本宝卷,这是代氏家族宝卷传承的开始。代氏宝卷的传承延续至今已有五代人,谱系清晰、明确,家藏的手抄宝卷文本都有明确的抄写时间、抄卷人记录。代氏家族传承下来的宝卷文本约七十多部,在长期坚持抄卷、收藏宝卷的基础上,现在已有各种版本的宝卷近200本,据称是目前河西走廊收藏宝卷最多的宝卷世家。在家族传统的影响下,代兴位老人虽疾病缠身,却依然坚守着这份家族精神、宝卷情怀,每天坚持抄写宝卷,儿子代继生及孙子、孙女也在坚持抄卷。

河西宝卷国家级传承人代兴位的祖父代(戴)登科于光绪三十三年手抄的宝卷

河西宝卷国家级传承人代兴位的祖父代(戴)登科于光绪三十三年手抄的宝卷

从宝卷传习所到宝卷博物馆,河西宝卷不仅仅是乡村娱乐活动,已经成为河西走廊的一种特色民俗文化,其生存空间正在逐渐扩大。

“活”在民间

原本生存在河西走廊乡村土壤中的宝卷,在逐步走出乡村、走向城市的过程中,也在调整着自己的存在方式。宝卷传承人们各显其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让宝卷“活”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代继生自幼成长在宝卷世家,是听宝卷故事长大的,他小时候又把听到的故事讲给周围的同伴,成了伙伴中的“讲故事高手”,小伙伴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了解了宝卷、认识了宝卷、学习了做人的道理。结合宝卷与自己的成长经历,代继生提出了宝卷传承的新思路。他认为可以用小朋友喜欢的方式,如连环画、漫画故事来展现宝卷文化,以此融入日常生活。他还号召传承人们共同合作,用各自不同的技艺传播宝卷文化。

河西宝卷市级传承人郭云海,精于剪纸艺术,将宝卷中的人物剪成精美的艺术品。传承人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将宝卷元素与具体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在向人们展示传统的民间工艺的同时,也从不同的角度激发人们了解河西宝卷、传承传统文化的兴趣。

河西宝卷市级传承人郭云海的剪纸作品(内容来自《护国佑民伏魔宝卷》中伏魔大帝的形象)

河西宝卷市级传承人郭云海的剪纸作品(内容来自《护国佑民伏魔宝卷》中伏魔大帝的形象)

河西宝卷省级传承人赵旭峰,是天梯山石窟的一名研究人员,常年的工作习惯让他对宝卷文本的保存持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性。他常年到农民家中走访,寻找遗落在乡间的宝卷文本,经过长期努力和大量搜集,整理出版了《凉州宝卷》、《凉州宝卷精选》、《凉州小宝卷》。他擅长绘画、书法,将河西宝卷中劝化人的语句写成了书法作品,把宝卷中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河西宝卷省级传承人赵旭峰的绘画作品(以《刘全进瓜》中主人公为素材,图片由赵旭峰提供)

河西宝卷省级传承人赵旭峰的绘画作品(以《刘全进瓜》中主人公为素材,图片由赵旭峰提供)

河西宝卷市级传承人牛登举,现已82岁高龄,擅长三弦、二胡、秦琴,不但喜好念卷还是念卷团队主要的乐器伴奏成员,精通宝卷念唱的多种曲牌、曲调。牛老先生在教大家念唱宝卷的过程中发现,大家在学习念卷的过程中,由于念唱者个体的差异,导致同一个曲牌由不同的人念唱会形成各自的腔调,曲调不规范、不统一。代代相传、口口相传的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如何保持精确性、准确率,是河西宝卷传承人们共同面对的难题。在多年念唱和伴奏的实践经验积累下,牛老先生把河西宝卷的曲牌一一整理出来,分别记谱,反复念唱,请其他念卷先生提意见,并对照唱词、腔调修改调整。经过长期的努力和多年的积累,他整理、谱写出了河西宝卷的主要曲牌文本,突破了念唱流传的瓶颈。牛老先生所在的宝卷念唱团队还吸纳了一些爱好唱曲、擅长二胡的邻居、朋友。

河西宝卷市级传承人代福周今年已77岁,平时喜欢翻看历史书籍。他说:“我从小生活穷苦,现在生活很幸福,真正感受到在党的领导下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党的恩情不能忘,今天的好日子来之不易,老百姓要继续传承共产党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当听到2008年要在北京举办奥运会,我心里就想着要为祖国献上一份祝福,一定要在奥运会之前完成《红西路军宝卷》。”萌生了这个想法后,他就不断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从2005年开始编写《红西路军宝卷》,花费近两年半的时间完成初稿、反复修改,赶在2008年北京举行奥运会之前在稿纸上工工整整地抄写了《红西路军宝卷》的最终定稿。

河西宝卷传承人紧抓时事热点,宣传国家政策,书写人们生活发生的变化,创作了《十九大报告精神与法律选段新编宝卷》、《说唱新农村宝卷》;以发生在身边的真实事件为素材,创作了《桃花泪宝卷》,将老百姓的人生际遇用宝卷的形式念唱出来。传承人们积极创作的精神也影响了一批宝卷爱好者,创作了《战瘟神宝卷》、《抗疫情宝卷》,用宝卷书写了全国上下齐心合力共同奋战新冠疫情的现实情况,歌颂了医护人员的精忠值守、无怨付出。与过去一脉相承,宝卷的现代创作仍然以宣传行善、尽孝、宽容、诚信、勤劳的故事为主要目的,通过对宝卷的新书写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过程中,曾经被人们作为一种神圣信仰的宝卷渐渐走下神坛,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遇,尝试走出一条“接地气”的现代传承之路。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推动了宝卷传承的多元化努力,宝卷传承人们转变思维方式,突破固有的念唱形式和传统的承载文本,适应现代审美的趋向,将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需求纳入创新宝卷传承的实践之中,突破了形式,变换了思维,保有了价值。


参考文献: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精装索引版),中国和平出版社,2014。

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方步和,《河西宝卷真本校注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

段平,《河西宝卷的调查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

陆永峰、车锡伦,《吴方言区宝卷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尚丽新、车锡伦,《北方民间宝卷研究》,商务印书馆,2015。


(本文作者:张娟为复旦大学社会学专业在读博士、河西学院讲师,白八斤为河西学院助理研究员)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