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艺术

从宁波古村启程的跨媒体艺术节,探讨可以设计的“近未来”

由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主办的“近未来:可能生活|2020跨媒体艺术节”这些天正在宁波东钱湖畔举行,展览以艺术和想象力为方式,横跨两大展区,主动向未来发出“邀约”:在历史悠久的韩岭水街,充满未来感

由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主办的“近未来:可能生活|2020跨媒体艺术节”这些天正在宁波东钱湖畔举行,展览以艺术和想象力为方式,横跨两大展区,主动向未来发出“邀约”:在历史悠久的韩岭水街,充满未来感的跨媒介作品介入了平静的村落民居,过去、现在与未来在此共存;而在华茂大师工作室群落,来自世界各地的受邀艺术家们完成了一场艺术与空间的对话。

韩岭展场  摄影:钱雪儿

韩岭展场  摄影:钱雪儿

在宁波东钱湖的韩岭水街,门口古老的牌坊上竖起一块牌子,一个机器般的人体在此“降临”,为这个古村落赋予了一种未来感。2020跨媒体艺术节就从这里揭幕,展览由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主办,以“近未来:可能生活”为主题,以艺术和想象力为方式主动向未来发出邀约。

韩岭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唐代,它曾是重要的水陆转运中心,渔民、山民、集市、商铺都曾聚集在这里,直至上世纪50年代末,随着附近道路的修通,韩岭的热闹归于沉寂。现在,穿梭于水街之间,仍能见得灰瓦白墙的房屋。屋子掩映于小吃摊、餐馆、咖啡馆、书店之后,在臭豆腐和土特产的铺子旁边,开了一家“人工智能饮品店”。过去、现在与未来以不同的形式在这里留下自己的印记。如今,一场以未来为主题的艺术展又加入了这个时空。

韩岭  摄影:钱雪儿

韩岭  摄影:钱雪儿

“近未来:可能生活”在韩岭与华茂大师工作室群落两大展区展开,韩岭展区的展览分为“国际青年影像作品展映”、“虫洞日志”影像展、“烟火行星”装置作品展、“意识圈”开放媒体展及跨媒介巨构“DISEGNO”,展出国美跨媒体学院学生与其他艺术家的作品。事实上,国美的跨媒体艺术节举办至今年已是第六年,往年的展览邀请过不少国际艺术家,受到疫情的影响,本届艺术节更多着眼于本土,并从当下这一时刻出发。"近未来:可能生活"总策划、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主任高世强介绍道,当下对未来的想象、或者说设计会影响到未来的现实。“我们对未来的设计不是那么空想的或者被动的。我们面对未来我们是可以作出积极主动的一种设计的,从这点出发,我们确定了今年的艺术节主题。”

《墨葵》 许江 华茂展区

《墨葵》 许江 华茂展区


韩岭展场 

韩岭展场 

“烟火行星”板块融入了水街的公共空间,桥下、灰墙、石板路都成了这些艺术作品的载体,这可能是整个展览中与游客发生关系最多的一部分。“将展览以‘近未来’为主题‘空降到’一个传统的水街村落,确实在视觉上会有一种强烈的反差,这种反差本身就是一种冲击力和吸引力。但是,实际上从我的策展思路上,恰恰是想在古村实现一种时间上的延续性。”高世强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道,“就是说,在古水街做艺术节,首先看上的就是这个地方已经具有的两重时间维度——一重是当下在街道上正在发生的现实的“烟火生活”,这是现在进行时的;另一重是古街运营商依据他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所构建的物质环境(进行修复或仿造),这是过去进行时的。那么我们叠加在古街上的这一近未来想象,则是未来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一种顺承关系。”

韩岭展场 

韩岭展场 

一张普通的公共长椅上,坐着四个近似于古典雕塑式的人像,只是不同的是,它们的身体部位被拆解,又用钢筋进行了组装,仿佛是未来对于赛博格人遗址的考古现场。在沿河的一面灰墙上,能够看到两个宇航员的形象,根据创作者朱玺的描述,这是“一对宇航员在村庄中斗争,闪躲,发射”,平凡宁静的错落突然落入了科幻的剧情。从河边走过,耳边突然传来一声电话铃,一只红色的电话机出现在你的面前,旁边写着“请接电话!”,“接通”后,另一头传来一个女声,声称自己是60年后的你……对于一个误入了这艺术现场的游客而言,大概会成为奇特的经历,而对于居住在韩岭里的村民而言,或许会对突然“闯入”的时髦青年与他们带来的奇怪物品印象深刻。此次展览持续时间只有10天,而在高世强看来,短暂的展期会让艺术节像“传说”一样留在水街,也像一粒种子在当地种下,“至于发出什么样的芽或是否会发芽,则不得而知。”

吕艺杰《SIT DOWN,PLEASE》

吕艺杰《SIT DOWN,PLEASE》

“DISEGNO”以另一种方式融合了过去与未来。这个单词来自吉奥尔格·瓦萨里的《名人传》。瓦萨里认为,自然(Nature)是绘画及雕塑的“母亲”,而诸种艺术的“父亲”则是Disegno,它是“建筑、雕塑和绘画之源头,是人类智力活动的产物”。在这一板块,媒介展演系的学生引用了智利诗人巴勃罗·聂鲁达的诗集《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其中以二十件作品向二十世纪的二十位艺术家致敬,而“一支绝望之歌”,则通过一件作品致敬今年去世的贝尓纳·斯蒂格勒,由此纪念整个二十世纪媒介史。

DISEGNO展区现场图

DISEGNO展区现场图


“Disegno”板块现场 摄影:钱雪儿

“Disegno”板块现场 摄影:钱雪儿

走进“DISEGNO”展厅,如同走入了上世纪的某个剧场。一部毁坏的汽车出现在地面上,车头朝上,地面上的“杂草”与车身浑然一体。作品的创作者陈雨桐向澎湃新闻记者介绍道,《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是致敬了杰克逊·波洛克,这位伟大的艺术家生前以酒为伴,最终因车祸去世,为他传奇的一生画上同样惊人的句号。在展厅的另一边,沿着台阶向上,左侧老电影的投影上会延时地映出你的图像。作者林红柳告诉记者,这一系列重复曝光而获得图像致敬的是马塞尔·杜尚的《下楼梯的女人》,“作品其实反映了雕塑史上的演变:艺术家从单纯地刻画空间的形体,开始转向对时间的描述。”这些作品从过去的艺术家身上获得灵感,而他们都曾在自己的时代对于当时的“未来”做出过影响。

陈雨桐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摄影:钱雪儿

陈雨桐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摄影:钱雪儿

过去与未来、传统与变革的交织一直是艺术史的主题,也反映在此次跨媒体艺术节中。高世强告诉澎湃新闻,在他看来,“跨媒体”是“超越媒体的”,第一,跨媒体不以媒介形式理解艺术,如习惯的国、油、版、雕的划分;第二,它跳出媒体更新或新陈代谢的代际轮回,如新媒体和旧媒体(或传统媒体)的二分法。“我理解的跨媒体是超越这两种认知的,是一种运用上手的和随时迭代的媒介技术和媒介形式,以洞察与思考力、原创力和想象力为驱动,以方法论为基础的一种综合媒体创造力和实践力。”高世强说道。

韩岭展场

韩岭展场

通过对“随时迭代的媒介技术和形式”的运用,跨媒体艺术节上的作品反映出艺术家们对于“近未来”的思考。所谓的“近未来”泛指“不久的将来”,它不完全是科幻,而是包含了时间是绵延向前的历史概念。今年,从全球疫情开始的各种事件迫使人们更加积极地去思考人类的现状与未来。在韩岭展区的开幕式上,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说道,“‘近未来’是即将到来的和正在到来的可能生活;这临近、迫近的未来依然存在无数‘未知的未知数’。作为宏大宇宙中无比偶然的存在,我们必须用我们的智慧和想象去启动一个开放的、反命运的未来。”

在“意识圈”与“虫洞日志”板块,这种思考和想象表现得尤为明显。“意识圈”以多样的形式呈现57位艺术家的作品,通过表情识别、支付宝扫码、激光、AR 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游戏等当下人们所熟知的媒介,来讨论后人类、未来生物学、声音社交、虚拟化身等议题。“虫洞日志”在空间上营造出一种时空穿梭感,不少影像作品使用科技感的手法拍摄,邀请观众以时空旅人的身份展厅。

黑匣子—UFO

黑匣子—UFO

在华茂展区的开幕式上,吴珏辉等艺术家在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进行了一场题为“黑匣子—UFO”的视觉、声音与建筑的时空实验。该馆由西扎和卡洛斯设计,一个神秘的曲面几何体,外立面黑色包裹,隐匿于东钱湖畔。而在旁边张永和设计的四幢大师工作室里,国际跨媒体艺术邀请展正在进行,不同的作品各自占据着形态各异的建筑空间。如果说韩岭展区的作品是将艺术投入到日常生活中,那么在华茂,艺术与建筑之间的对话也同样鲜活。

展览将持续至11月10日。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