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书讯

《血色莫扎特》:时代转型之中个体的命运

作家房伟最近,作家房伟的长篇小说《血色莫扎特》出版,故事围绕十五年前一桩轰动麓城的“钢琴王子杀妻案”,讲述了葛春风、韩苗苗、夏冰、薛畅、吕鹏等时代青年,大学毕业之后的人生浮沉。故事中有情感纠葛也有时代


作家房伟

作家房伟

最近,作家房伟的长篇小说《血色莫扎特》出版,故事围绕十五年前一桩轰动麓城的“钢琴王子杀妻案”,讲述了葛春风、韩苗苗、夏冰、薛畅、吕鹏等时代青年,大学毕业之后的人生浮沉。故事中有情感纠葛也有时代更迭之际的国企改革、官场变幻与地下世界的黑暗法则。小说以命案中的“凶手还乡”为引子,编织了一个个连环套式的谜团,再现了时代转型之中个体的命运。

房伟为文学博士,是中国现代文学馆首届客座研究员,有长篇小说《英雄时代》、小说集《猎舌师》等,现就职于苏州大学文学院。《血色莫扎特》出版以后也受到关注,是一代人的青春惨烈记忆与深沉反思的“哀悼之作”,出版方称其为中国版的“白夜行”。

学者是否能够成为一个好作家?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能否形成一种良性互动?12月9日,“隐秘角落里的无望与光亮——房伟《血色莫扎特》新书分享会”举办。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彬彬,评论家汪政,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赵普光,以及作家、作者房伟,围绕《血色莫扎特》一书进行了对话。

《血色莫扎特》

《血色莫扎特》

以做学问的方式写小说

在王彬彬看来,学者进行文学创作并不新鲜。在1949年之前,大学老师从事文学研究的同时又从事文学创作是一个普遍现象,如钱锺书、朱自清、闻一多,他们既是大学教授,同时又是重要的新文学作家。他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现象,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之间在一个人身上形成了良性的互动,房伟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王彬彬认为,《血色莫扎特》是一部现实题材的长篇小说,小说对于特定时代下,山东一个小城里的群体,他们的生存状态、他们的记忆,有着非常独特的把握。王彬彬认为,这有赖于作者丰富的社会经历,房伟有着校园之外非常深切的人生体验,这些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一个作家的创作,支撑他的东西除了人生体验、社会经验,以及对社会的观察,还包括他的情怀,他的思想深度,更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这个作家的知识结构。”王彬彬说道。

在汪政看来,《血色莫扎特》也体现了房伟扎实的知识功底,“比如说爆炸,消防。消防这一块房伟绝对是专家,他曾经写过这方面的报告文学,所以对于消防的知识得心应手。《血色莫扎特》里面也涉及化学化工方面的知识,还有音乐室方面的趣事异闻,房伟做得很成功,他能够把知识巧妙地揉到作品当中去。”

嘉宾

嘉宾

始终保留着浪漫主义的梦境

在汪政看来,《血色莫扎特》虽然是一部以青春记忆为特色的小说,但它能够把这几十年来中国重大的社会现实都写到作品当中去,这个是《血色莫扎特》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代青年的成长史,也是这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史。他认为,小说最重要的还是人物和故事,当所有的东西回归到本态,小说还是要刻画人物。

汪政认为,在《血色莫扎特》中,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渗透到人性的深处,不是善,也不是恶,是复杂。“另外,小说还必须要有戏剧性,即在日常生活逻辑的基础上,再概括、再想象、再加工,一定要极致化,这部小说到后来谁也没有想到是自闭症的儿子和冯校长的女儿精心设计的局,房伟把人物和故事写到这个程度,是写作的高手。”

赵普光将作家分为两类,一个是学养型,一个是素人型。他认为,素人型作家主要是靠体验,学养型作者则是靠知识积累。

赵普光认为,房伟特别的地方体现在他在执着的现实主义之上始终保留着浪漫主义的梦境。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也可以用另外的词语来表述,就是生命的韧度和强度,生命的热度。“比如说《血色莫扎特》里面的油腻、灰暗,无聊的、琐碎的生活,还有《猎舌师》当中的残酷的、特别阴冷的东西。其实文字确实是有温度的,无论你写的是什么样的色调,生命的热度都无法遮盖,会顽强地体现出来。看似大冷的往往是因为大热,看似大恨的往往是因为大爱。生命的强度、生命的韧度、生命的热度,植根于什么呢?植根于生命意识的自觉,这使他能够既有尖锐的东西,又有支撑这种尖锐东西的厚度。”赵普光说道。

那些事和人催促着你把他们的故事写出来

房伟也谈及了自己的创作经历:“这个小说其实是和我在前几年写的一部《英雄时代》在系列上有一种延续性,《英雄时代》写的是在1990年代我个人的一些感受。我个人的经历可能跟有些老师不大一样,我是山东大学毕业之后在国企工作过5年多的时间,这5年多中有将近3年是在基层。当时我们最早是在肉联厂做工人,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后来又陆续地做了其他的工作,我自己算了算可能也经历了将近10个岗位,干过保管、财务,做过领导的生活秘书、宣传秘书,后来当过团委书记,最后离开企业的时候是在我们集团公司做老总的秘书。”

“我是1997年大学毕业,正好赶上我们整个工作二次改革的大浪潮,那几年给我的信息冲击量是很大的。那几年的生活也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经历。那之后我想了想自己还是喜欢搞文学,2002年就考研究生,后来读博。过了很多年之后,我在当时认识的一些工友、朋友们,他们之后的命运走向了各种不同的路径,有的时候我回老家再跟他们交流,发现他们原来是这样一种人生,我现在在学校里又是另外一种人生,有了很多的感慨,所以想把这些事、这些人写一写。”房伟说道。

“我在写完《英雄时代》之后总感觉有一些意犹未尽,还想写,因为那些事和人感觉就是在你心中压着你、在逼着你、催促着你把他们的故事写出来。《血色莫扎特》里面的主人公大部分是在企业里面的,或者说是在那个时代的底层的一些小知识分子,在80年代,很多大学生到了企业是精英的身份,但到了90年代中后期之后,他们精英的身份就失落了。他们这个阶段、年龄,包括他们这个层次所发生的一些故事就有不少很有意味的地方。”房伟也谈道。

谈及接下来的写作计划,房伟说,除了《英雄时代》和《血色莫扎特》,他还打算继续写下去,希望把它写成一个 “三部曲”,在系列上保持一种延续性,写出 70 后这代人在大时代改革转型过程中的人生体验、喜怒哀乐、爱恨情仇。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