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人物

没有村上春树的青春,怎么完整?

现在,非诺奖季,我们严肃地聊一聊村上春树。

朝日新闻网2017年1月11日报道说,日本新潮社1月10日宣布,村上春树的新作名为《杀死骑士团长》,将于2月24日发售。这是村上自《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以来,时隔4年再次出版长篇小说,距他上次出版的多卷本小说《1Q84》已经过去了7年。

出版社没有透露村上新作具体的故事情节,据说上卷名为“念头显露篇”,下卷名为“隐喻改变篇”。届时,多达2000张的400字作文稿纸将分成2册同时出版。这样的篇幅也验证了《纽约时报杂志》评论员萨姆·安德森几年前的说法:“多年来,村上的小说倾向于变得越来越长、越来越严肃,书中的情景喜剧指涉已经基本让位给了交响乐。”

没有村上春树的青春,怎么完整?

村上春树

村上自己曾说:“我就像一个大水壶。要花些时间才能沸腾,但沸腾后我会一直热着。”在安德森看来,村上已经猛烈、持续地沸腾了。

我们为什么这么爱读,或者,至少曾经爱读村上春树?

本刊记者采访日本学者藤井省三时,他说在日本,“村上热”从未减退:“每次村上的新作品、新长篇一出,还是会成为热门话题和现象。……每次他的书甚至译作出版时,大家还是会高高兴兴等待新书。而且,他的新书一定是畅销书。所以,村上的高峰期从《挪威的森林》后一直到现在,还在继续。”

“青春”“迷茫”“孤独”是读村上绕不开的三种状态,也因此,我们总与自己的青春、迷茫和孤独拿来比对。村上春树的译者施小炜认为,村上一些作品比如处女作《且听风吟》《挪威的森林》是循着日本“私文学”的道路的。“人与客观事物的关系,越是从外界向内部作用,越是私;越是向外作用越是公,比如一个人改变了历史进程。村上又有大量作品是将私文学与公文学结合在一起,而且结合得相当成功。”

没有村上春树的青春,怎么完整?

电影《挪威的森林》剧照,改编自村上春树的同名小说

他的小说是“流行文化元素包裹下的严肃文学”——在1979年的《且听风吟》里,第一人称的“我”历数了自己交过的三个女友,第二个是地铁上遇到的无栖身之处的嬉皮士女孩,“新宿爆发声势最为浩大的示威游行的夜晚,不论电车还是汽车,一律瘫痪”;第三个是大学里的法文专业女生,“转年春天她在网球场旁边一处好不凄凉的杂木林里吊死了”。

这本小说的时间跨度是1970年8月8日后的18天,学潮已经过去,情节相当简单,以“我”与一个酒吧醉酒少女相逢又擦肩而过的“雁过无痕”的故事为主线,写了一个“大三”学生在暑假里的日常。“村上的作品主角是商品目录少年和符号少年,在看似轻松虚无的表象背后,隐藏着深深的绝望。”这是日本文学评论家川本三郎的话,他认为《且听风吟》为流行的青春小说带来新鲜的血液。

而村上春树在大量的随笔中,则和读者分享自己的故事。从小说里的村上世界,到村上式生活方式,人们跨过了虚拟和现实的边界。

没有村上春树的青春,怎么完整?

日本芦屋市一处海岸。村上春树在这里度过少年时光(黄宇 摄)

随笔是“村上工业”中一类重要且特别的产品,很少有作家如此事无巨细地写自己的生活。对那些来异乡漂泊的年轻人来说,这些用看似坦诚的态度和文字写作的随笔,让他就像一个青年导师,一个客观且充满善意的朋友,教年轻人在大城市里如何生存,如何做人。

他为这个世界上千千万万正在追寻自我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精神偶像:做一个不与世界深度摩擦,但真诚善良,具备良好德性的个人主义者。他用自己的故事为“获得良好德性”提供了一条如真理般简捷的路径:坚持,像苦行僧一样坚持。比如坚持写作,坚持跑步,坚持做一个简单、勤奋的人。这给予年轻读者一种颇振奋人心的可到达感。“与其他困难比起来,坚持是一件多简单的事啊。”

没有村上春树的青春,怎么完整?

东京街头(黄宇 摄)

然而,作为日本人的村上春树,又是一个特别不“日本”的作家。2011年,《金融时报》编辑戴维·皮林撰文说,村上春树的小说风靡全球。“他的小说是非日本的,他小说中的人物更喜欢吃比萨而不是寿司,更有可能穿T恤衫而不是和服。跟创作他们的人一样,他们听爵士乐、读美国小说,不会经常鞠躬、脱鞋。他的大部分主人公都是孤独、漂泊、古怪的人,他们经常在夜里或者社会的黑暗层面活动。他们早就厌倦了无止境的经济增长,转而从其他方面寻求意义:性或者哲学,神秘的事物或者法国烹饪。

他说在他的成长时期,他不喜欢日本社会,像一个中途放弃的人,想离开。他就这么做了,先是逃离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冯内古特的小说中,接着是日本的地下音乐现场,最后在他30多岁时,在美国待了8年。正是他对日本事物的漠视甚至蔑视导致他在国内如此流行。因为许多日本人渴望一种对他们自己的社会的另类的观点。”

当我们面对一个陌生世界不知所措时,当因为这种迷失需要安慰时,村上的文字以一种诚恳、简单的方式提供着安慰。

没有村上春树的青春,怎么完整?

芦屋图书馆。村上春树少年时代常来看书的地方(黄宇 摄)

文学评论家们承认他在文学上的局限性——他写的题材不够宏大,少有显现深刻的苦难,即便他曾经想在这方面突破自己,最后仍然跌回到挖掘个人孤绝的小世界中,也成为“村上式安慰”的一部分。但他在文学评论家眼中的局限性又是如此契合这个“小时代”——如何成为个体才是此时的命题。他对都市人精神困境的描写有多妥帖,他的局限性就有多顽固,但同时,对身处“小时代”中的年轻人的安慰力量就有多强大。

在我们给这期杂志确定主标题时,探讨了很多方案,最终的这个结果是几位记者编辑各自贡献出一个想法而成,代表着多数人内心的共鸣——“身为村上春树——畅销的青春、迷茫和孤独”。这其中最大贡献其实来自村上春树本人,他贡献了自己持续畅销的名字。

热门文章排行